热点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动态 >> 正文

哲学书院2022年暑期实践(骨干团队)项目介绍及成员招募

发布日期:2022-07-01    作者:     来源:     点击:

一、实践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农耕文明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和时代标记,是华夏文明延续数千年、得以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以周文化为主要标识的关中地域农耕文明底蕴深厚,彰显了5000年来农耕文明发源地历史传承,是中华农耕文明最为重要的源头,更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根”与“魂”。后稷作为周人的祖先,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被后世人尊称为“农业始祖”。后稷在关中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成功推动了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过渡,开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先河。如今关中平原的杨凌发展为全国农科城,离不开农耕文明薪火的传承与开新。于此,走进关中大地,深入领会关中地域基于周文化的农耕文明的内涵与魅力,探寻关中地域农耕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创造性,对于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021年暑期,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师生依托“关中文化之旅”社会实践品牌,进行了“周文化的溯源、传承与开新”主题实践活动,深入考察周文化对关中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开拓性意义,积极探究周文化在当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困境并讨论与探索应对之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2022年,在党和国家积极倡导劳动教育的背景下,哲学书院积极开拓一系列以“劳动”为主题的通识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倾力打造了“劳动哲学与时代精神”通识核心课程,创办了“哲学家论劳动”系列学术沙龙,成立“耕读研习社”学生社团,在长安区太乙镇四皓村成立“南山耕读”劳动实践基地,以期全方位地让学生在课程和实践中感受劳动智慧与文化的传承。

此次社会实践,将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以“探索农耕文明之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周文化与农耕文明的考察与实践为主题的“耕读研学”实践活动。活动将聚焦周文化与中华农耕文明之间关联的考察,开展文化的寻根之旅和思想之旅,努力彰显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揭示农耕文明的内涵和当代价值,积极探寻关中地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乡村社会和乡村生活的滋养和润泽,为乡村文化振兴发展助力;开展劳动教育研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感悟厚重的农耕文化,同时也让学生在耕读中感受到劳动之美。

与此同时,哲学书院2022年戏剧节拟拍摄的年度大戏为《元圣周公》。此次实践调研活动的目的地,如岐山,彬县等地,可以为戏剧剧本的写作提供重要的资源。因此,本次实践活动也同时为《元圣周公》原创历史剧剧组的采风活动。

二、实践目的

 农耕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探寻,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由周所开创的农耕文明影响了中国几千年。2022年暑期,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骨干实践团队将以“探索农耕文明之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为目标,通过对关中地域的农耕文明和周文化的考察与实践,从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组织开展问题导向的“耕读研学”实践活动。团队将通过文本研读、主题会讲、田野调查、劳动实践等方式,在文献史料和实地考察中,探索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和传承,剖析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对现代农业的意义,聚焦农耕文化的旅游开发,分析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影响及其对周边地域的辐射意义;走进关中传统村落,深入挖掘周文化中的农耕活动、民俗活动等,梳理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重要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将劳动教育与农耕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耕读研学系列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脚步体验着乡村的发展,让同学们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到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

三、实践主题

探索农耕文明之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周文化与农耕文明的考察与实践

 

四、开展形式

在中国古代乡村,常用“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作为门联。“耕读传家”是北宋以后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智慧。耕读文化源远流长,由零星的隐士行为发展成士阶层的普遍行为,再扩展为普通的大众行为。宋代以后,耕读传家渐成为普罗大众的人生信条、生活模式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耕读教育,强调践行“亦耕亦读”,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值得推广的为学方式。

本次实践中,团队将采用“耕读研学”结合的实践方式,通过经典研读、主题会讲和田野调查、学术交流相结合的具体形式,以“耕”验读、以读促“耕”,在耕读实践中寻求对周文化和农耕文明的深度理解和创造性转化。

五、时间与内容安排

(一)经典研读

时间:716-17日(下午或晚上)集中研读

核心文本:

1. 《尚书》之《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诸篇;

2.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节选;

3. 诗经大雅与周颂

 

参考文本:

1.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节选;

2. 徐复观:《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跃动》,《中国人性论史》节选;

3. 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节选;

4. 丁为祥:《周公的特殊经历及其制礼作乐》,《发生与诠释:儒学的形成、发展之主体向度的追寻》节选。

领读人:待定

 

(二)主题会讲

时间:717-19日(下午或晚上)

主题1:围绕周文化

主题2:围绕农耕文明

主题3:围绕传统村落与文化传承

主讲人:待定

 

(三)田野调查

在对文献资料熟悉的基础上,师生带着开放思维,以田野调查的方式,结合问卷调查、集中座谈、深度访谈、口述史编录等形式,实地考察、深入调研周文化对当地民风民俗的影响与塑造;与此同时,将文本研读与调查实践将结合,开展主题研讨。

时间:719-22

地点:陕西武功县、杨凌县、彬县、岐山县、户县等地区

带队老师:待定

(具体安排待后续通知)

(四)成果凝练

时间:7月下旬-9月上旬

内容:梳理和总结实践内容,宣传实践效果,凝练实践成果,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等。

六、团队组成

领队:刘冬

学术指导老师:丁为祥教授、宋宽锋教授

实践带队老师:待定

团队负责人及团队成员:面向哲学书院和哲学学院,招募15名左右的学生。

招募要求:

(1)对周文化、农耕文明感兴趣并有志于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学术研究的;

(2)具有集体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组织能力;

(4)具备较强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报名方式:

在线申报后,统一组织面试。

复制链接或扫描二维码报名:https://www.wjx.cn/vm/YPXBgiB.aspx

 

 

 

 

 

 

 

七、预期成果

1. 完成调查数据、访谈记录、口述史编录等一手资料的收集;

2. 围绕暑期实践主题,撰写实践纪实报道,制作记录视频;

3. 围绕“陕西周文化与农耕文明”,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提交陕西省委宣传部及咸阳、宝鸡当地政府部门。

八、其他说明

1. 实践期间产生的交通费、住宿费、印刷费、资料费、保险费、门票及办公用品等支出由书院提供经费支持。

2. 目前仍处于疫情防控期,实践活动应遵守学校与书院关于2022年暑期实践的整体安排与相关规定。

 

 

 哲学书院   

20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