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哲学书院原创大剧《元圣周公》系列活动——“周公与中华文明”主题工作坊顺利开展

发布日期:2022-04-14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2年4月9日,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原创大剧《元圣周公》系列活动之“周公与中华文明”主题工作坊于长安校区博物馆附楼S314顺利召开。工作坊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宋宽锋教授、哲学书院通识中心主任尹兆坤副教授分别主持,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曹树明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陈志伟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师资博士后窦晨光、西安邮电大学梁山老师等分别做主题报告,陕西师范大学宋宽锋、石碧球、江求流、骆扬、王文琦等老师参与交流。本次主题工作坊同步于腾讯会议线上直播。

会议伊始,尹兆坤老师介绍了本次工作坊的参与人员与基本流程,并对本次工作坊的背景和作用做了介绍。

 

会议首先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石碧球致辞。石碧球副院长指出,本次工作坊立足于哲学书院2021年对于“周文化”调研的暑期实践活动成果,面向与服务于书院原创大剧《元圣周公》的剧本创作,是书院原创大剧《元圣周公》系列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哲学书院打造书院品牌、发扬关中文化、传承宗周文明的重要抓手。本次工作坊的讨论成果将进一步融合与转化至《元圣周公》剧本的创作与演出的实际呈现中去,助力原创大剧《元圣周公》的顺利开展。



               

 

【上半场主题报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陈志伟教授带来的主题报告题目为《〈论〉〈孟〉中的周公》。陈志伟教授从《论语》、《孟子》文本出发,挖掘其中有关周公的论述,试图一窥周公德貌。陈教授指出,周公是礼法观念的先驱,《论语》中孔子维护礼制的实质就是维护周公之制。在孔子眼中,周公不仅有礼法方面的外在之美,而且其自身也有仁的德性作为内在根据,而这种内外兼具的理想人格形象备受孔子的表彰和向往。在《孟子》中,周公的形象更为饱满。周公不仅是作为孟子性善论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思兼三王”、开创周制的圣人。

而比较周公形象在《论》《孟》中的异同则可发现,无论孔子、孟子均异常推崇周公,但其侧重略有不同。孔子明确表达“吾从周”,恢复周制是其政治理想,而孟子则主要在对性善论以及天子之位传承合法性进行辩护时将周公作为理想的例证,为其理论提供历史实例的支撑,不再寻求恢复周制。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曹树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荀子与周公形象重塑》。曹树明教授简要梳理了荀子前后有关的文献资料,并重点针对《荀子》中的周公形象进行了解读。曹教授指出,《荀子》文本中“周公”共出现25次,其中主要涉及周公的相貌、事迹和品德三个方面。在对《荀子》中周公相关记述的详细解读中可以看出,与孔子眼中周公作为德性理想人格的代表不同,荀子眼中的周公是政治与道德并重的形象,并且其政治性先于道德性。

同时,曹教授还对比了《荀子》等诸子经典与《史记》等史书中对于周公记述的不同,指出思想家和史学家对于历史人物的记述重点不同,因此在了解周公形象时,既要了解思想家的形象塑造,又要以史为主,才可以达到对于周公形象更加真实、切近的理解。

 

 

【上半场讨论环节】

宋宽锋教授认为陈志伟教授与曹树明教授对于经典文献中的周公形象的梳理非常有意义,除了《论语》、《孟子》、《荀子》,先秦及之后的其他经典文献中对于周公形象的记载同样可以依此方法进行进一步梳理。编剧在撰写剧本的过程中,面对文与史的区别,需要把握好真实还原与主观重构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结合周公形象与周文化之间的关系,立足于传承、弘扬、发展周文化,做好剧本的创作工作。

 

骆扬老师则对于史料进行了进一步补充,其认为《尚书》作为集中反映周公形象的第一手资料,需要对其源头地位予以重视。与《论语》《孟子》《荀子》相比,《尚书》对于周公事迹的记载更加集中、全面。编剧在撰写剧本过程中,要能够从《尚书》中挖掘对于周公事迹的记述,突出民本思想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也要仔细甄别其他史料中的周公形象,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做好创作的发挥。

 

 

【下半场主题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窦晨光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周公与殷周之变》。
窦晨光老师指出,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发生在中国先秦的判断并不准确,因为在周孔之变之前还应有殷周之变的阶段。世人对于殷周之变的惯常看法,即所谓宗教精神逐渐退场、道德精神逐渐登场的这样一种简单理解,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考察与审视。窦晨光老师通过对于《诗》《书》等文献的考察,认为周人的宗教观念并不比殷人弱,所谓文王之德仍是敬奉天命。而周与殷的区别则在于敬奉天命的同时多了一层忧患意识,周人由殷人被动地接受天命转向主动地承接、匹配天命,这就是周时人文精神跃动的根本意义所在。作为殷周之变的代表、领军人物,周公在对获得天命的条件进行反思之后,明确了文王之所以得天命在于其明德慎罚,也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推动了种种新思想与新制度的产生。通过对周公在殷周之变中的具体作为的一番详细梳理,窦晨光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加全面、饱满的周公形象。

 

西安邮电大学梁山老师的报告题目为《论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的思想结构》。梁山老师对于《周公之琴舞》的思想结构与学术价值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梁山老师指出,《周公之琴舞》出自清华简,是一组乐、舞相关的颂诗,共十首,是歌(儆毖诗)、乐(琴)、舞三位一体的乐舞表演形态,诗、乐、舞配套成为“絉”,一首诗配乐和舞演奏,三者具备,表演完整。其中十首诗全文内容均是周成王嗣位朝庙的乐诗,且作于周武王的丧礼后、周公摄政之前的周成王嗣位朝庙典礼上,是珍贵的史料。周公与成王前后相对,结构工整,内容完备,其文辞中也表现出了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等思想内容。梁山老师指出,通过对于《周公之琴舞》文本内容与思想结构的研读,我们不但可以补充周公由顾命大臣到摄王政者转变的史实缺环,而且可以再现周公制礼作乐、开创周文的伟大创举。

 

【下半场讨论环节】

江求流老师提出要对于作为中华文明奠基的周文明予以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对于陕西地域文明的发扬应从关中文化追溯到周公文明,由对关学的重视进一步提升到对于周公以及周文明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在对于先秦思想史的考察方面,我们不仅要关注殷周之变,同时也要关注周孔之别,正如窦晨光老师所说,周人尚未完全摆脱宗教观念。如果说殷人的宗教意识在于求福避祸,周公则仍有特定的宗教行为,而孔子则不求祸福,主动将祈祷融合进了日常生活之中。

 

王文琦老师认为在张载关学与周公文明之间存在着更为深刻的同源性的联系。无论是南大吉从浙江返回后对于关学的发扬提出“前访周公迹,后窃横渠芳”,还是周人对于天人关系的密切关注与张载对于天人关系的重塑之间的历史机遇的联结,都值得进一步探究与思量。同时王文琦老师还对于编剧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表示会在后续与负责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将本次工作坊的成果进行传达和落实。

 

最后,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宋宽锋教授宣布本次“周公与中华文明”主题工作坊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