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教育 >> 正文

哲学书院与通识教育——尤西林教授在书院第四届招生宣讲会上的精彩报告全文

发布日期:2021-12-01    作者:     来源:     点击:


我要讲三个概念:通识教育、哲学与书院。我们从通识教育角度——它的特殊的教育方式和功能——来谈哲学,同时讲书院这一建制在通识教育中的特殊地位。鉴于今天晚上的讲座是面对有意向加入哲学书院的同学,所以,我会按照基本的一些内涵给各位做一场介绍性的讲座,但这并非意味着普及类通俗性,而自有其深度。



第一个概念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为了引起各位的注意,有意尖锐地这样表述:今天包括人类、国际——当然我们首先说的是国内——教育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表面上我们都在上班,包括我们的教师、干部,我们在上班,学生在听课,好像都是例行公事。有一些老师,或者我尖锐地说——大部分老师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已经身处一个大变革中。

我举一个例子,2013年,已经连续十四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球教育第一的芬兰宣布将考虑废除学科的建制,即以后没有语文、数学、历史、化学、物理等具体的学科划分了。这一挑战性做法备受关注。芬兰要是取消了这些科目后该怎么教课呢?“实践情境式教育”将成为汇聚和组织课程的核心思路。这也是核心课程教育学的原义。比如波罗的海沿岸发生了污染,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它涉及到人的技术活动和自然的关系;涉及到污染边缘的发展的地域、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政治问题;它还涉及到如何以新的技术来对有污染的技术进行转变、克服的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背后都有传统的学科支援背景,这些学科不再是在课堂上按照一种平地起炉灶的方式知识学讲授,有一个好像图书馆的书的知识系统搬到我们这儿来。不是经历这种过程,而是把它们一开始就激活为实践状态,知识成为人处理环境的必要经验,包括人类的三个大的部分的活动:第一个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这形成了知识类型上的自然科学;另外,人和人的关系,这就是社会科学;还有人对于自我的关系,这就是人文科学。十九世纪末叶,人类已经完成了这三大知识类型大概的建构。这些建构的起源都是和不同时代人类的实践、面对的不同问题有关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便产生自然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包括社会科学为什么要出现经济学?在希腊时代,经济学是属于奴隶在家庭内的活动,家政学。但是,它现在堂而皇之成为人们公共领域的第一大的知识科学,这样的转变都是由于人类活动非常急迫的需要才产生的。而这样的一个情况,不仅是相关学科的知识发生的真实情况,而且也是教育学发生的真实情况。我们为什么要有教育?因为我们从事的活动、每一个人都是有限的,每一个地区或者每一个时代、历史、不同时期,每一批人,他们的活动的内容都是有自己的局限。因此,他们需要把自己的经验符号概念化进行整理,这就被叫做知识,传授给没有经历这种实践活动的人,这个就叫教育。如果没有教育,人类的所有的知识,包括我刚说的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自我的这些经验都会中断,就会被迫的每一次重新开始。那么人类的文明就会处于一种低水平的重复,所以教育非常重要。

而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教育和知识的发生是由于人类实践这种活动产生的,只是把它看作天经地义的,图书馆的那些书,把它移到我的脑子里来。老师给你讲,然后你把它记忆下来,这就形成了我们中学时代的教育模式,当然是为了考试、考大学,形成一种学习的模式,就叫做应试教育。这种应试教育在今天已经遇到了根本性的挑战,为什么?后面我会详细讲,我只要点到一点,大家都知道就是人工智能。你们手里都拿着手机,这是现在最普及的一个人工智能,很多记忆性、知识性的东西,我们在互联网一点击都可以查到,还需不需要像过去古代的时候那样,人类都必须背?有一些东西是必须通过记忆的方式内化到我们的学习的能力和机制中来,但是有很多的东西是不需要的,人工智能取代了我们记忆的很多的功能,它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转移成为比我们要精确得多的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是背那些图书馆积累下来的知识,这样做你会遇到很大的危险。这个危险后面我会讲,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所说的周期性的结构性失业。你以为你选的专业是现在的热门,岂不知这个热门是会不断地流动的。二十多年前,家长给孩子选的都是财会、法律、秘书,觉得这个很好就业,但是现在这些专业都在失去他们就业的优势。因此,你如果不能进入通识教育这样的一个大的、改变的潮流和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中来定位自己的学习,那么这对你们将来的前途是很不好的。你们将来会一次次失业,你们将来会遇到非常麻烦的事情。你不要以为你是在一个很热门的专业中受到严格训练的专才。我现在就要说,不是说这些不重要,问题是:现在通识教育使我们要重新看待这种训练,并把它纳入一个面向未来的教育运行机制中,而不是把它作为记忆的一个仓库填充。这涉及的不只是我刚说的记忆问题,还涉及你整个对于知识的理解,如何理解?如何打通和运用?这都是一套新的东西,和过去的那种记笔记、记忆、考试、重复很不一样。

现在这种情况我要说得很严重,包括老师。大概七、八年以前的时候,由于新的能源页岩气的发现,一个石油大学教授消沉地告诉我:“我们可能要失业了。”过去印刷学院把活字排版、怎么铸字、怎么样排版、怎么样维修和制作这种印刷机器作为自己的职业、专业,到社会上去就业而构成一个行业。但是一夕之间,已经逝世的北大的王选教授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这一个行业彻底被淘汰,大批的印刷工人、技师都失业了。今后化学、物理、生物、文学、历史,你们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不到一个月前,我在中国传媒大学做通识教育的一个小型的工作坊,校领导非常感慨地说他们学校主要依赖的是不断周期缩短、更新、加快的传媒技术,因此他们如果不能够在通识教育的根本上对学生加以今天所说的“宽口径、厚基础”训练的话,我们的学生将来会面临失业。学校因此对通识教育极为重视。

哲学书院招的不仅是哲学、文学、历史这种传统文科的学生,而且也招收数、理、化甚至是食品工程这样专业的学生。那么你们到这里来学哲学对你们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不是哲学预科班,不是培养将来让你们去读哲学的,而是让你在这里受到最好的通识教育。还有一点现在就可以提,为了吸引你们注意,一开始使你们听讲的意向能够和你们自身的生存和今后的学习能够结合起来,而不是把它隔膜成一个听我讲什么知识,所以我必须点出来:通识教育的核心机构就是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在我们这里就是哲学书院.哲学书院实际上就是师大通识教育的核心机构,它是一个实体性的机构,如果你们轻视它或者对它误解,就会犯错误。

现在我进入一般性的介绍。各位会随着我的叙述了解通识教育在我们国家,推及在人类、世界上、国际上的发生、起源,以及和你的切身关系。

 

一、通识教育正在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重大方向

2016年是中国通识教育正式纳入国家体制的一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的能力”。创意是头脑的;创新,它已经对象化;创业是你走入社会以后的职业活动。这些都需要通识教育给予一种基础性的机制的训练。“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通识教育”与作为国家发展核心关键词的“创新”关系已经紧密地绑在一起了。2015年是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性的转变点,2015年中国GDP的增长第一次放缓,后来中美贸易战就是从这儿开始,这都不是偶然的。我们不能再用“以一亿件衬衣换一架飞机”这样居于国际的技术下游地位来提高我们的国民经济生产GDP,我们必须占领上游。怎么占领上游?后边我们就会看到。

创新”、“一流大学”、“通识教育”这三个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位华裔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2015年的一篇文章在互联网上成为传阅最多的一篇文章。这个文章中有这样的一些要点,至今我们是应该警醒的。陈志武说:今天中国已经成为GDP经济体的世界第二,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最早是日本(随着朝鲜战争,日本开始经济飞跃),然后是韩国、接着是台湾,整个亚洲的国家都在沿着这一制造业的低水平、下游方式、加工的方向。他说:“美国恰恰是在这个时候,更加坚定地转向通识教育。”注意他的提法——美国的强大,是宇航飞船吗?是航空母舰吗?是最新型的那些战机吗?这些都是技术制造出来的。技术哪儿来的呢?科学。科学哪来的呢?我们会说到:美国已经成为柏林大学之后,二十世纪最好的、吸引了全世界优秀人才的国家,它的科学的系科以及实验室是很好的。我们的北大、清华经常被说为是美国大学的预科生,毕业了后都去美国了,为什么他们要去?因为有很好的实验室。仅仅是这样吗?这都是没说到最根本上。因为我们只知道浮在表面上的经验的因果关系,实际上是什么呢?是大学。美国的大学很厉害,甚至压过了传统的欧洲的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博洛尼亚大学。但是各位要注意:大学的根本是什么?大学的根本,不是university,而是college(学院),用中文翻译过来就是“书院”。

所以美国真正享有教育最优地位的不是哈佛、耶鲁、斯坦福,而是那些名不传像Wellesley College(卫斯理学院)这样的学院。老布什的夫人、宋美龄他们都是在这些college毕业的。这种college才是最精英的学校,他们实行的就是一以贯之的通识教育。钢琴级别的要求,是通过音乐的旋律对大脑进行身心神经元结构的重组,然后发生了德文所说的Gestalt——就是教育心理学经常用的一个词,叫“格式塔”(完整的知觉形式)的发育。由于有这个形式结构,你在进入数理化,进入专业最艰难的思维的时候,你的大脑中有着游刃有余的格式塔的运动机制,使思维能够敏锐,想他人之不能想。这样的一种训练是从根子上的培养。你们如果不懂这些,就会觉得我只要记住了那些本专业最前沿的结论,将来我无论到哪儿去,都可以吃这碗饭。你忘了这些前沿的结论会不断地过时,它会出现新的前沿,这个地平线是不断向前移动的,而推动它的基础机制是什么?就是刚才所说的college的通识教育。

1828耶鲁报告》被视为通识教育的诞生标志,报告中说:“耶鲁大学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没有什么东西比好的理论更为实际,没有什么东西比人文教育更为有用。大学里为本科生所开设的教学课程不包括职业学习,专门化必须晚一点开始……心智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对社会的责任感。”这里跳出来了——在知识之外还有一个价值立场,也就是伦理和道德的问题。

那么中国的情况是什么呢?中国在五十年代学习苏联,移植了苏联模式,加快工业建设和技术人才的需要。清华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工程师的摇篮”,这是清华当时的定位。我们培养工程师,但是没有说“科学家的摇篮”。科学家和工程师不一样。工程师是技术性、实践性的,但是它的母体是科学。学习苏联的新中国的教育侧重硬技术,由此产生的人才结构,使中国即使想要从制造业往新的产业转移很困难。产业结构受到教育内容的约束。在中国,从幼儿园到小学、大学、再到研究生,一直都强调死记硬背,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能,这些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使中国差不多也只能从事制造业。为了向创新、向品牌经济转型,就必须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是为了考试。

什么叫思辨?“思辨”是个哲学术语,它不去依附经验而进行纯概念的包括辩证意义的逻辑关系的思维。这样的活动在我们过去传统中就是一个缺陷。我们中国有四大技术,但是我们最后为什么没有近代科学呢?英国“李约瑟之问”虽然受到很多人诟病,但是他仍然有一个重要的提问方向——中国的文化,缺少对于包括逻辑,也包括对于这种形而上学的探究。metaphysics(形而上学)——physics是物理学,代表经验科学,meta-最后被不同地解释,它特别强调“元”,是根源性,同时是超越的。它超越经验科学,是形而上学。所以亚里士多德讲,在希腊,当时最有意义的活动是沉思。在巴比伦和埃及有着有天象观测,也有尼罗河泛滥的土地丈量,但是却没有诞生几何学与天文学。只有哲学沉思,才把这些技术实践转变为了我们近代还仍然要接受和继承的天文学和几何学。推而广之,所有的科学都是这样诞生的。

这里我要跟各位说的:哲学书院不是闭卷考试,它会恢复到文理学院的最符合教育本性学习的思维考察,而不是逼着你去背。必须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而不是只看重硬技术、只偏重工程思维。

这些都是陈志武的原话:中国转型需要教育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中国恐怕只能继续是给世界提供低级劳动力的工厂。中国在以低成本劳动力与环境资源为代价的高速经济发展走到尽头后,具体来说就是2015年经济增长显性化呈现了一个断裂,必须转变在全球化经济链下游加工经济增长模式,而进入科技创新的上游。这使“创新”成为中国最高国策的直接推动背景,也经由创新后盾的高等教育变革而深入到创建一流大学的基础。这就是2015年通识教育在中国兴起的直接背景。就在2015年政治局开会的同时,中国成立了四校通识教育联盟(北大、清华、复旦、中山四校),在此基础上,2016年建立了十校联盟,中国最著名的大学,包括香港中文大学这些,当时都加入通识教育。

我跟各位要说的是通识教育,后面我会讲到它和哲学书院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对于学校有非常重要的利害关系,实际上和你们更是有切身的利害关系。因为学校校长需要直接对你们负责。你们将来毕业以后,怎么生存?能不能有很好的生存前途?就是要依赖你们在大学优秀的素质教育下获得的结构,它是通过通识教育获得。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通识教育是以教学为中心;而素质教育包括更广泛的课外活动,还有好多的一些社团活动。

14CC0

 

二、通识教育的历史渊源与时代背景

我们把今天中国这样的一个处境扩大到人类的处境来理解,为什么通识教育会在《1828年耶鲁报告》时候兴起?我们先对通识教育的历史渊源作一个概念说明。

1.概念涵义:

通识教育是区别于专业或者职业教育的现代教育范畴。我们今天有职业学院,也有职业技校和职业中等学校,但是它们实际上和通识教育也不是没有关系,也有很重要的关系。但今天和我们的大学特别是要作为重点意义上来发展的大学关系更直接和密切。通识教育对应的英文general education,在十九世纪以前一般是指中小学教育,十九世纪美国耶鲁学院的教授首次将它和大学的专业教育对比,在对比的意义上来确定它的地位和含义。“我们的学院(耶鲁)预计给青年一种general 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一种尽可能综合的(comprehensive)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注意是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不是说哲学书院只是为进行哲学专业做的准备,这是大大的误解,这一点必须要说明),为学生提供任何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这段话说得很平易,其实它的重量、分量在这里基本上没有表达。刚才我已经涉及到现状了,后面谈到历史的时候,各位就会听到,为什么专业学习之前做一个整体综合的通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呢?

这里我进入一个哲学概念:“综合”。这个概念,我引用了德国启蒙哲学的一个代表人物康德的思想。康德是为牛顿的物理学,也包括卢梭时代所提出来的道德提供哲学原理性奠基。康德说,综合的(comprehensive)对象是分科的经验学科。综合的对象是什么?综合的是分科的物理学、化学,分化的物理学里边是量子力学、一般经典力学、材料力学等,这样的一些分化和分科。要注意这样的一种教学传统:最重要使用的逻辑是分析的方法与相辅相成的经验综合的归纳。但在分析之前就有所依赖的“先天综合判断”的主体性认知结构,它在经验对象的运用中并不被自觉到,却必不可少。之前说通识教育要在专业教育之前进行综合,但是你综合谁呢?大家在这里稍作停留,这里有一个逻辑。我们会觉得,综合,应该是我已经学了化学、物理学甚至学了物理学的分支方向,在这之后你给我教一下通识教育,然后把这些综合起来,这好像是顺理成章,其实是经验综合的思路。现在恰恰要颠倒过来,学生还没有进入分化性专业之前,先要进行通识意义上的综合能力培养。你们将来就要进入分科了,从哲学书院结业以后,你们就要分到生物系、化学、物理、历史、中文好多系科去,进入系科就要分化。美国大学一、二年级是不分的,我们实际上几年以前已经跟着教育部,全国的重点大学都已经开始大类招生了,实际上是学的美国的一、二年级不分系科。学生到三、四年级的时候,康德所说的先天综合能力有了基础,就会更好地进入经验的分析与综合。这里有深刻的通识教育原理。我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我在户外放了一盆水,水在太阳的照射下慢慢地蒸发了;我放了一块冰激凌,然后冰激凌最后慢慢地溶解了;我在太阳底下感到衣服都穿不住了,觉得好像把我晒得身体发热了。所有的这些都不是一件事。你怎么把它们综合起来得出一个结论:阳光照射会带来热量,发生物理学意义的热能转移,这是需要先天综合判断的知识、能力、结构才能做的。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的素质、神经元结构的格式塔和大脑中间,都有先天综合的判断,只不过它有层次的高低之别,有数量的多少之别。如果你没有,可以说你进入的是个紊乱的世界,你感触到的是紊乱的现象,你根本无法综合为行动环境的可靠判断。“这是我们的班级”,“这就向右拐了”,“这是什么”……所有的空间、时间的定位,都有这些问题。将来你们学哲学,会更加清晰地知道,这些恰恰是你发生经验与思考判断的基础前提。这些前提一般是实践经验中自发形成的,而学哲学是自觉奠定这种基础。

我们学校也是可以二次选系的,入学的时候你是物理系,今后管理也是双重管理,哲学书院管理,但是另一方面,物理系管着你,注册的。但是如果这两年学下来,或者一年,现在有的学校为了节省时间把这个压成一年,那么一年以后你要重新学习。你发现其实更适合学生物,特别是学了哲学书院通识教育的一些东西,让我了解全盘的知识、课程及它们的关系以后,我发现就我的禀赋和爱好来说最适合学生物。这是填报专业的最深刻的根据,而不是财会、法律怎么好就业。爸爸妈妈为了你们好好活着,让你们生存的能够多赚点钱、好就业,来让你们做这些。而这个最大的遗憾就是,所有的专业在原则上应当是以个性、禀赋、爱好为根据的。

我举一个例子,这都是真人真事。大概十年以前中央电视台播出,清华大学的化工专业的一个应届刚入学的博士生要求退学,然后重新考清华的建筑系。各位知道,清华的建筑系是极优秀的,清华、同济是中国最好的建筑系。他为什么要这样?采访的时候他说:我从小喜欢艺术,因此建筑对我的吸引是内在的。我并不是非常喜欢化学,只是由于化学在今天最好就业,因为化工制造在今天是制造业最大的领域,所以我考入了清华的化工专业,又一级一级升到了博士生。但是我决定,为了我自己的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的个性发展和禀赋的对象化,我宁可放弃它,甚至冒着风险,我再考一次大学,我要上建筑系。了不起!当时中央电视台记者说:哎呀!你是不是想将来做一个大师?不是建筑界有大师级吗?他说:对我来讲,我选择的是我最喜欢的东西,我一生做着我爱好的东西,这是何等幸福的事情。我不会只是以我将来所取得的社会功利成就,来判断我这一次的选择。这个学生很了不起!

我也曾看到有一位中文系本科生为了使自己的思维能够发展,他自己旁听理科的高等数学。完全没有学分,对他来说,只是为了他自己的思维发展更加精密化。我当时就感慨:这样的学生,今天万里挑一!这样的学生,将来真的就是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而大部分的学生,是在懵懵懂懂的不知道的情况下,父母根据社会上的功利法则,然后自己被推入了某一个好就业的专业,然后进入未来的职业。至于说和我的个性、爱好有什么关系呢,父母也不考虑,“好好活着最重要啊”。实际上,潜台词就是这个。你甘愿这样啊?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次啊,你愿意要这样的一种生存的质量吗?你不愿意使自己活出那种神情奋发的、充满着创意和生命力的状态吗?如果你连这个意识都没有,你觉得说这些话和我的谋生没有直接关系,那我只是感到一种悲哀。你已经被适应社会的谋生力量驯化。其实小的时候,孩子都差不多,慢慢地就分化了。

因此,通识教育和哲学教育有本质联系,双方都立足于“通”。所以,已故的叶秀山先生曾经说过:“哲学就是通学。”(举例:“白马非马”)这个白马就等于外语中的加了一个定冠词the,是确定到特定的一匹马(严格说不是特定的,这个白马还是集合名词)。我说的就是眼前的这一匹白马,这匹白马是真实的,但它不是最大的集合名词,类的名词,因此马有黑马等各种各样的马。所以“白马非马”是训练你的思维能力。但是这样的说法会给我们一个误导,觉得好像“白马”的“马”字也被失掉了,由于它是一个特定的马,难道就没有它的属类种的逻辑关系的归属吗?也应该有。那么你的思维就复杂、分叉了。在这种情况下,哲学对你的训练,让你进入物理学、化学等专业的时候,全部都是靠你有的这种能力。你没有这个能力,就是老师说什么你背什么。只能记已有的大块儿的关系结构的公式,最后结果是,你永远无法走在前面。将来你生存,进入公司,老板也不会喜欢,因为你遇到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属于你的实践情境,不是图书馆的知识。而你如果有这个,就可以举一反三。所以,后面我会讲到,清华大学的校长、高教部部长蒋南翔,有一句名言:“清华的学生都要做一个选择,要猎枪还是要面包。”“猎枪”不能吃,但给你教的是根本的、方法性的东西(这里简单意义上说“方法”)。而“面包”当下就能吃、能食用,但它是能吃完的,吃完你就饿死了。但我永远可以用自己的“猎枪”来应对流变的技术、知识、社会和职业。所以,我们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要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

2.时代背景

既然说1828年是通识教育的诞生标志,那么为什么要提出一个更大的时代背景?按马克思主义的说法,让我们转入生存的生产方式基础,最直接的背景就是知识经济的出现。

“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我参观过在深圳的几个顶尖公司,隔着玻璃看到很小的圆桌旁,两三个人喝着咖啡恳谈、沉默,过一会儿发生激烈的辩论。实际上他们在进行智力上的交锋、产生火花,然后把它转移成智力资源——无形的资产。对于自然资源,是通过知识智力进行科学、合理、综合、集约的配置,不依赖于土地、石油等已经短缺的自然资源。与此同时,知识经济致力于通过智力资源的开发、富有的自然资源来创造新财富。是不是空对空、靠概念吃饭?当然不是。日本在氢的合成、分化、提炼到最纯净物质的流程上,已经进入实践阶段。它起于知识,你的大脑。大量的海水和石油都是上亿年积累下来的,它终有用完的一天。现在美国不开发石油,但它很富有石油。它到阿拉伯去进口、为自己储存石油。日本把我们的稀土进口,然后填到海底。这些资源将来会越来越稀缺。但是,只要你有脑子、能够发明,就能把海水将来变成今天我们无法想象的一种自然资源,逐步替代作为工业经济依托命脉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已经短缺的自然资源。

马克思的说法是:“知识不但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而且成为了直接的生产力。”原来是要通过科学、技术一个一个环节,现在知识直接就给你生产。所以,硅谷在概念上的一个改变,那个环节很快就转化成应用。知识经济之“知识”特别突出的特性乃是“创新性”。这意味着,专业教育本身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以特定阶段的专业知识为依托的专业教育,势必导致被淘汰的专业和职业的危机。激光照排与传统印刷专业的终结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是这样。举一反三,将来各个专业都会遇到危机下的趋势,特别是人工智能,它正在迅猛地发展。你们现在想象不到,还在那安安稳稳的。现在我们在那上课、下课、学这个、学那个。不是说这些不对,而是说要有危机感,要意识到我们已经处在加速的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和大数据对知识的收集、整理和记忆储存及其智能的检索,已开始根本改变客观性专业知识在传统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对知识的选择和判断已经上升到学习与运用知识的首要地位。人工智能更将人的创造性与对技术的独立价值规范凸显为人之为人的本体。这个话说得抽象,你们学哲学将来就知道: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不仅是知识上的东西,而且是我们的伦理、道德和生存意义的危机。现在美国的很多科幻片,都是讲机器人最后如何要消灭人类、它的主人的情况,那都不是子虚乌有。它实际上是把这种危机感以艺术的方式预先表达。

上述生产方式变革才是专业主义模式开始衰落,逆转为被通识教育取代的深刻背景。这种背景,在十九世纪末叶,已经被当时最优秀的一些教育家和科学家意识到。作为专业知识母体的、孕育知识更新和创造力的通识教育,上升到了重大的基础地位。西方现代化国家的大学,从而对专业教育进行了通识教育的改造,最早做的就是美国。而包括全世界,也包括我们的北京大学,都在做通识教育的改造。当时蔡元培学的是德国的柏林大学,而柏林大学是普法战争时代之后,德国的精神导师洪堡上书普鲁斯特皇帝要求创建的一所能够使民族、国家富强起来的大学。注意:这已经不是最早的大学定位,最早的大学是不进行科学研究的。和它相差几十年的英国的纽曼,对于大学的定位是培养绅士,教育人成为很有教养的人,有非常通融的知识结构。这种教育实际上跟通识教育有一点接近,但是脱离现代科学技术——这是它的问题。柏林大学并没有切断和古典的教育的联系,仍然不是我们所说的急功近利。但是它第一次把科学研究所合法地引入大学,以前大学是没有研究所的,我们今天到处看到大学里的研究所。

二战期间,法西斯主义统治欧洲时,给美国带来的不仅是战争和民族国家的紧张,最主要的是美国意识到,作为西方人自身文化的危机。因而,美国大学就在那个时期基本上全部建立了通识教育委员会。你们可以看到,这个时候,通识教育委员会针对的是文化,而不是知识。作为西方人,他们的文化是从希腊、罗马时期传下来以及基督教哺育、成长起来的,而不是希特勒的方式,不是法西斯主义所标榜的东西。美国为了使他们和这样的一种文化能进行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上的抗衡,必须实施通识教育。所以通识教育包含着另一意义:在知识创新之外的文化守成。这个“守成”不只是指的“保守”,这个“保守”是积极意义上的保守。本科教育前两年完全是通识教育。二战德国、意大利失败以后,盟军、联合国对德国的一个反思是:德国为什么会出现法西斯主义?其中说要进行教育改革,引入了通识教育。而德国引入通识教育更彻底,就引入到十一、十二世纪大学起源阶段的最早的通识教育的根基。general education在大学起源的时候,对应的拉丁文Studium generale,指的是公共教育。瓷器、贩鱼、茶叶的行会所需要的教育。小行会只能搞一些技术性的东西,行会以十一税交给一个大的修道院,让它来建立一个大行会Universitates就是后来英文的university。去研究知识的知识、公平之上的道义,对价值的东西进行终极的判断,做这样的研究,他们把自己的子弟就送到大学里来。大学生,哪怕和国王的卫队发生了冲突,国王也不敢裁决他。大学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它代表了这个民族和社区最尊贵的精神、社会的追求和定位。正因为这样,德国把自己的通识教育追溯到拉丁文所表达的古典教育。德国的大学在对法西斯主义进行了清洗后,获得了继续成长的、更新的能力。德国的大学今天仍然是非常伟大的学府。我们必须要知道它的活力来自哪里,他们由于这些活力,才能够不断地度过自己的各种危机而走在人类文明的前列。我们也要这样。

“学习型社会”、“创新社会”、“通识教育”三个概念,需要关联理解,这跟各位有直接关系。传统的一劳永逸式的教育模式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科技革命带来的结构性失业,激光照排一下让印刷行业失业,新的能源发现使石油大学的石油专业失业,你不要以为化工到处都能用那个塑料,如果有一天人们有更生物性绿色的替代品以后,可能引起化工专业大批失业,这就叫结构性失业。大批单一专业技术员被迫不断接触新技术培训,我们叫“下岗”。当时下岗的时候是去学打字、开车、英文,学这些好就业,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三项在今天已经普及化。此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也随即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富尔报告》:最初,终身教育只不过是应用于一种较旧的教育实践即成人教育的一个新术语。后来,逐步地把这种教育思想应用于职业教育,随后又涉及整个教育活动中发展个性的各个方面,即智力的、情绪的、美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修养。你们要注意审美艺术教育非常重要。尹老师和我前几天参加了国内的几所著名大学系主任的线上会话,其中同济的孙周兴教授就提到:哲学两个基本的来源,一个是模仿自然,和艺术有关系,另一个和数学有关系,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来的。现在当代的发展,已经越来越逐步地靠向模仿自然的、艺术化的这种哲学方向。最后,直到现在,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纲领》,2015年11月)

你可以想象,如果要是刚开始的时候,我三十岁学打字、开车也还可以,但是如果过了十年又是结构性失业,人人家里都有复印机、打字机和私人轿车,(不是说出租车就会没有,但会压缩它的活动范围),我再去找一个工作,到了四十岁、五十岁。你要知道年纪越大,学新的东西能力就越差。这时候就是“悔不当初”。在上大学的时候,如果学一个能够自由地转换适应和反应能力的一个心智结构、主体性的结构——我指的是“知意情”(认知、意志和情感),三个基本的、大的领域都包括在内。印刷行业结构性失业的时候,唯一不失业的就是工程师。因为工程师学过高等数学、电学,学了基础理论。

大家知道高等教育分三个层次:基础理论,比如理工科要学高等数学,文科要学语言学;专业基础理论,在基础上更接近专业。比如物理学在其基础理论力学之上又出现材料力学;专业方向,电学、力学、量子力学,这个方向上人们最看重,认为这是前沿职业学院包括技校和中专学的都是最后两个层次,甚至只有第三个层次——专业怎么操作的硬技术,不学的是“无用”的高等数学,不去学普通物理学。岂不知创新的思维都是由这些东西奠基的。他们没有这样的一个基础。这就是刚才我说的,在大学十一世纪起源的时候,为什么小行会不能够对于自己的本行技术进行知识的研究?是因为他们没有基础理论思维。

因而,大学教育对于知识与价值的终极研究并不是像我们习惯中以为的无补。传说中牛顿看到剑桥苹果树的一个苹果落地,“为什么不飞到空中去呢?为什么一定要掉到地上呢?”万有引力的沉思由此开端。要知道从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剑桥牛津都是有很浓郁的liberal arts的自由技艺的传统,也就是通识教育传统。这就和哲学书院有关。师生住在一幢建筑,每周喝一两次茶,谈一下你最近读书情况,甚至包括你的人生的困惑,都可以交流,这就是导师制。深度的个体化的教育。哲学书院就是按这个模式来做的。在今天,这样一种模式是奢侈的(如师生比例)。所以你们在哲学书院获得的教育——没有别的庸俗的意味,而是实事求是地说——是真正意义的精英教育。

11E4C

 

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将成为高等教育当代形态的开端。各个重点大学都是在朝这个方向,生活在惯性中的大学,注定将来又要被新一轮淘汰,那些要做牺牲品的学校才不会意识到这一点。

1.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提供价值规范。比如说生物转基因技术,这是一个技术(知识这个序列出来的),但它要接受伦理的规范。在很多国家,转基因技术是否适用于人类,都需要参议院包括总统签字,涉及非常严重的问题。克隆人会导致什么问题,这是由人文科学要加以评判的。哲学书院就要给你讲这些,而不只是让你做一个“知识人”。如果只是做“知识人”,其实现在冲在前面的是计算机、人工智能。你们要知道,人机之别在今天是一个大问题——到底人和计算机区别在哪?难道只是旅游游戏跳广场舞?人到底在什么意义上区别于动物?这都是很深的问题,但是哲学会考虑,它会让你在自身的行为方式和今后的专业选择、思想分叉上获得指导。

2.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提供创新素质。

作为专业教育的基础理论:哲学。

作为专业创新的素质基础:知识经济时代突出了“迁移”(transfer),其核心不仅是基础理论,而且包括思维、想象力、感知、情感、意志、信仰。注意信仰不等于宗教。 “信仰”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我写的《人文科学导论》(2001年出版)中谈到书院、通识教育,也谈到关于信仰的融合性。一流大学和职业型的大学都需要通识教育。

完整的人格培养。人格问题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今天说的person实际上是现代社会一个主体的内在支撑的东西,非常重要。

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用《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被称为经典的话:造就学生的四大能力。大家要注意,我们仍然要指出它是基于美国特定的背景,也是以更广的西方文化和人类文明作为一个大背景提出的。我们仍然可以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的民族国家新时期的发展,提出我们的通识教育。

有效的思考能力(有的人思考,“我想不出来”,不是像说小孩儿说:“这个算术题我做不了。”实际上是他的思考能力没有效果,很多是低效或者无效。而有效的思考能力需要有逻辑的训练,包括我刚说的,‘是’是什么?这在意义上是根本的反思。这都是需要训练的,没有这种训练,你知道这是衣服、这是围巾,但不能反身思考这些常识判断支撑点的“是”,就只是被常识习俗裹挟行为的不自觉的人。)

交流思想的能力(你能不能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能不能够聆听对方的不同意见,然后你们之间展开有效的交流,这是非常大的事情。交往的能力,在古希腊时期,是自由民在广场时人们之间进行交流。这是自由人之为自由人的东西,奴隶没有这种权利,是很不公平的。在二十世纪时,德国哈贝马斯把交往看作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很核心的能力,重要性体现在教育和学习的培养、也包括在更广意义上的伦理甚至是民族国家之间。比如最近中美元首之间的对话也是交流)。

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我面对着纷纭的世界、各种复杂的现象,要做出恰当的判断并非易事。康德有一本著作《判断力批判》。他说有两种判断:一种判断是我知道了一般的原则,按图索骥。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我根据一般原则——穿的是什么——去找皮鞋的类型,这叫做规定性的判断;但是还有一种叫反思性的判断。我先知道了个别的东西、看到了不同的人的个性。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谈到“什么是美”时,问希庇阿斯“什么是美?”希庇阿斯说:“长得很匀称的一匹马是很美的、喷泉是很美的、陶罐是很美的、少女是很美的。”“你说的都是美的东西,我要问的是‘美本身是什么’?”他说:“哎呀,真不知道。”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说:“美是难的,是很困难的事情。”这就是反思判断,是真实的思维培养。将来你们结合美学、审美和哲学书院精选的课题训练,会获得非常有效的学习。因为你要是靠你自己自发地积累,未必能够达到那样的水准。老师富有这方面的经验,可以拿最典型的教材、模式、场景氛围和方式来培养,让你很有效、很快地提高上去,就跟体育系老师培养运动员一样。)和辨别价值的能力(到底它是善还是恶、是好还是坏?)。这些能力是支撑转化为专业能力与公民人格的素质。不是说不让你有专业,恰恰相反让你有个坚实的后盾和宽厚基础的专业,这样的专业人士承担着本专业的未来的发展,不会被结构性失业打垮。所以,哲学是贯通学。

四、通识教育的主要构成

我做一个很简略的说明,将来你们在听课的时候,包括在哲学书院以外也会遇到。

1. 核心课程

具有方法论与辐射迁移力的课程(教“渔”),非扩展知识(不要流于这种理解:文科学理科、理科学文科就叫通识教育。这完全是非常表浅的,根本没有深入到通识教育的实质。)因而非科普。你是理科,我给你讲一下唐宋诗词,这根本不是通识教育。大学语文就是给你欣赏一下诗经、让你背一些唐诗?我这里是有批评性的。

 “如果大学语文被大学生讥讽为‘高四语文’,那它必须改变现在对大学语文的定位。”现在很多大学对大学语文定位就是中文系的预科班,或者向你普及文学知识,美其名曰叫文学,叫艺术欣赏……不是!我可以跟你们负责任地说,哈佛大学一百年多年的通识教育,有一门课是不许动的,就是英文写作课,那是他们的母语课。大学语文课实际上是训练你的母语思维的。怎么想?用语言在想。怎么说,怎么听,怎么交流、表达?《大学语文》不是一门技术课,而是一门培植根本的课。就像你在中学时代要跑步,大学时代也要跑步。今天母语受到了不光是洋泾浜英语,也包括互联网的那些生造的新语言的各种各样的侵袭,我们的母语已经不纯正了。而各位要知道,思维学的一个公认的定理:一切创新的基础是母语创新。而如果你的母语不能得到培养,那么将来你的思维是混乱的,像一群马在大脑里边跑来跑去。所以大学语文非常重要。而这样的理解就不是科普,不是扩展知识。

关于核心课程的设置,目前是有争论的。美国本土的通识教育为这个事情有教训。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为代表的永恒主义教育,是把通识教育看作古典、经典的阅读为主干的核心课程。但是,哈佛大学并不是这个方向。这模式实际上会在教学中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它们各有差别、优越性,将来在教学中你们会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国内目前关于通识教育的理解里,相当流行的是,把经典导读看作唯一的核心。我主编《通识教育文献选集》三卷,我阅读中看到,美国的教育经验和教训。基金会为巨量的核心课程、导读课程停止基金划拨,不再支持通识教育。美国也曾经遇到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这是很复杂的,需要立足于当代知识及其未来发展前景选择核心课程。

需要顶层设计而非自发填报的公共课。要有专门机构的协调和监督。我们的学校是有通识教育委员会的,下属有六十多位委员。

2.教学方式

小班研讨互动,即所谓seminar,这种小班的研讨互动是奢侈的,哪有老师和助教给你组织这样的一个讨论?我在汕头大学讲过五年,他们最喜欢的一个课就是小班,我让他们做近义词的辨析。我说,可以把近义词排列起来,至少三个一组,然后让他们区分,踊跃发言,教学效果非常好。后来我才偶然地知道,这是牛津大学保留了百年的研究生入学必考科目——近义词辨析,实际上是看你思维是否非常准确、精确、精密地进行差异性的分析、分别。我们就在谈悲哀、悲伤、悲痛的区别是什么?只让你说区别,每个人沉浸其中,自己好像夫子自道:“我现在很悲伤,我悲痛啊!”拳头也握起来了,“我悲愤!”这时候他就进入了非常精微的精神格式塔的调试。其实这种教学是非常好的,但它实际上很奢侈,还需要老师和学生能够面对面互动。

导师制、助教制度、实践主题性的研讨学习(芬兰的教育就是研讨学习,你们将来会有很多实践主题性的讨论学习)、调研与体验(斯坦福大学最新改革的工作与学习循环开放体制:本科时间可以拉到十年以上。比尔盖茨离开大学以后,仍然可以通过实践又反过来进入学院,通过补课和针对性的学习,强烈地对特定的思考衔接,然后就发生了创新。师范的教学实习与专业课的循环。)只要是在师范大学,无论文理都是人文学科。因为你们物理系将来真正的教学对象不是沉默的电磁场,而是活生生的人。这是你和西北大学物理系的毕业生最根本的区别。他面对的是自然科学的对象,你面对的是人文科学的对象。而正是因为这样,所有的师范生都要进行人文科学意义上的教育(人文学科是一个特定学科,它有哲学、有伦理学、艺术、美学、教育学各个方面,但它的知识系统论的人文科学原理也是需要学的。你不学这个,对很多东西不能有一个综合的制高点,所以必须有人文科学原理。在这个基础上,你如何去尊重你的谈话对象,包括你未来的学生?如何对于他们的处境有一种同情性的理解?理解是非常困难的。人文的对象是解释。只有对墙上的标本,我用竹竿敲着说这是哪一个季度、哪个年代,它需要说明。而人需要理解。这两句话是人文科学之父狄尔泰的名言。理解是需要训练,需要培养。你们两个人、三个人,通过导师给你们设计一个适当的讨论题目,然后互相讨论)。

这些都是师范教育和通识教育结合起来的,所以我曾经写过文章(在《高等教育研究》发表,后来在复旦大学发表),文章讲师范和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你们一定要深刻理解normal概念是什么意思?我听到有的老师们说:“为什么不叫teacher(老师)?”你们不知道这个normal是“标准”。在教育学的意义上,清华北大要以师范大学为师,要学习它们。你不要自轻、自贱,教育方面我们做的是主业,所以在这方面的深度,是它们(清华北大)需要学习的。

3.管理模式

各个大学都有文理学院,比如说耶鲁叫耶鲁学院,北大叫元培学院,清华叫新雅书院。他们都是文理学院,实际上是重点班的示范,同时给普通班推广。在我们这儿就是哲学书院,还有卓越教师班。

4.哲学书院

大家知道“书院”这个词在中西都有,书院(college)是传统文化的教育载体,但它不是考古的文物,实际上清朝中国书院已经没落、宋明书院是很好的。当代的书院是结合通识教育才兴起的。所以,现在各个大学都有他们自己的这种命名的书院。我们是用哲学专业角度来提出的书院,真的是创新。但创新是有根据的,因为哲学本身是贯通其他学科,所以它本身就是通。

西方精英的文理学院,是通识教育的实体班。

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代表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特征:注重全面综合教育,设置课程包括艺术、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门类。区别于以就业为目标的各种技术学校或职业学院。文理学院的通识教育成为美国专业研究生高品质的来源,通识教育培养的批判性思维,不是仅仅的就是灌输性的思维、接受性的思维——强化的方式是背诵式思维、记忆,批判性思维与此对立。这个东西一旦听到我这,传到我这儿来,我需要审慎地去判断并进行评估,这样的一种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素质。你们将来无论是深造或者是去就业,都需要批判性思维。直觉发现与整体综合素质,成为美国大学科学研究创新的源泉。  

哲学书院是对文理学院的创新,是基于哲学贯通文理工各专业的辐射和统摄特性的文理学院。不是哲学专业的预科班,而是以哲学为其他专业奠基方法论与人文素质的通识教育强化班。在一起食宿很重要,你到香港中文大学或者最早的书院,包括像汕头大学,因为是李嘉诚先生的关系,他们最早设立书院就是学的香港中文大学,书院都是在一起食宿,专业不一样的一个宿舍。甚至在年龄上、级别上的区别,它都会带来一种差异性的、良性的互补,是有很好的教育人类学的根据的,绝不是说随便的。

 

五、通识教育与师范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

有一位物理系的本科生,现在是宁夏市重点的中学教师,很优秀的教师。他听我的人文科学导论听了两届,把物理课和教育学结合,自己就写了《物理教育学》。所以,现在对于基础教育也罢,对于我们专业教育也罢,通识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

好,我们就今天讲到这儿了。很抱歉,由于我要给各位介绍的是非常大面积的、范围很广的一些背景。因此,我以比较快的语速,而且以密集信息的方式给各位讲说,这样在你们听的时候一定会留下了很多问题。但这恰恰是讲座的特性所在,讲座不是给你进行知识性的上课,而是引导你们进入问题和一个新的领域。使你反过来,带着这些东西去读书、去听课,这就是它的职能。讲座本身就是这样,它一定会给你们遗留下问题。

12B85

 

本文根据尤西林教授在哲学书院第四届招生专题讲座(雁塔校区)上的报告录音整理,特别感谢尤老师的精彩报告,也感谢教育学部张艺多同学的辛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