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动态 >> 正文

第三届“哲学与通识教育”主题工作坊在我院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1-11-23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1113日,哲学书院第三届“哲学与通识教育”主题工作坊顺利召开。因疫情防控需要,本次工作坊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西大学、黑龙江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及陕西师范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近40位学者共同参与。



会议开幕式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哲学书院常务副院长袁祖社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院长韩震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他介绍了哲学书院建立的最初愿景,表示哲学书院的性质就在于对非哲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扎实的哲学素养教育,使哲学在学科内外共同发挥作用,给予有哲思追求的青年人学习的机会,唤醒哲学的社会影响,以哲利民,以哲强国。韩震院长表示,哲学书院作为一种新的育人模式,在哲学通识教育和书院教育等方面还在探索阶段,期待能通过此次工作坊,得到更多专家的指导。

本次工作坊按主题设有6场报告,围绕 “哲学专业教育”“哲学通识教育”“大学的书院教育”“教育的哲学思考” 等议题,共有20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精彩的发言。

第一场报告由内蒙古民族大学赵东海教授主持。吉林大学的贺来教授以“哲学的教育本性与功能”为题,阐明了以通识教育对抗“世界的祛魅”的观点。他指明,教育并不是手段,而是通过自我反思进行的人文培养。通识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的任务就在于从工具理性主导地位的世界中,寻求自由的、完整的人的可能性。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以“哲学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为题,阐述了哲学学科的不可替代性。他认为,在通识教育中,哲学由于其广度及深度而不可比拟:它能为认识和把握世界提供方法论,能为理解自然和社会提供概念系统,也为通识教育提供价值预设,开辟意义的精神空间。内蒙古大学张吉维教授以“哲学教育的本性”为题展开讨论。他认为,哲学的教育不应止步知识的掌握,也不该被文本所桎梏,而应使学生转变思维面向时代与社会哲学教育应该借助“爱”的关怀,对学生进行内在的人格培养;哲学的对象应是根本的而非现象的,以进行普遍性的教育。南开大学翟锦程教授以“哲学专业教育的思考”为题展开探讨。他梳理了国内外哲学教育的历史,并提出当下哲学教育应迫切思考的问题:开展哲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构建技术和哲学本身?如何在中国特色哲学教育体系下进行不同体系之间的交流合作?这对立足于时代开展哲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场报告由吉林大学贺来教授主持。山西大学殷杰教授以“新文科背景下哲学实验室的建设构想:以科学技术哲学专业为例”为题,阐述了当下建设哲学实验室的现实需求和可行方式。他指出,当下正值教育部大力支持教学改革,实验室作为教改的重要部分,对人文学科有重要作用。这其中,哲学实验室的建设在将彰显哲学的对话性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可进行哲学的可视化、智能化建设以及整合相关资源。内蒙古民族大学赵东海教授以“哲学专业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为题展开讨论。他指出,要构建“教、学、研、读”四位一体教学模式,通过强化原著选读来实现以教为中心向研和读的转变。以此为基础,他强调经典原著研读是哲学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选读原著时要注重文本精选、师资互动与研读氛围。陕西师范大学尤西林教授以“哲学与通识教育”为题,反思了现今哲学与通识教育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他指出,通识教育的兴起具有知识和价值文化两个维度,而这两个维度都是与哲学密不可分的。因此,要警惕哲学的知识化与技术化:前者会导致教学方式缺乏系统性,后者会使哲学通识教育变成哲学预科教育。要提倡哲学的活动方式,在通识教育中把哲学转化成自己的行为方式。



第三场报告由内蒙古大学张吉维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刘森林教授以“跨学科视域下的哲学教育:以哲学与诗学为核心”为题,提出哲学学者应打破学科壁垒,主动介入其他学科的研究,建立哲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良性互动,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北京师范大学吴向东教授以“哲学教育的实践与反思”为题展开探讨。他提出,要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站在两个大局的高度上讨论哲学教育的意义。哲学首先是一种实践活动,需要在总结哲学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哲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四川大学熊林教授以“如何理解通识教育”为题展开讨论。他认为,通识教育背后的核心理念是自由的学问,与匠人的学问相比,哲学作为唯一的自由学说,其背后隐含的理念在当今的通识教育中是缺失的。另外,通识教育并不等于简化版的课程,而就是专业课程,至于大众化,则在学生的科研、实践、与人交往中表现出来。


第四场报告由陕西师范大学尤西林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许宁教授以“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为题。他提出,哲学是陕西师范大学传统优势学科,60余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目前,哲学专业更是立足于新文科建设,用严谨治学的态度深耕哲学专业的内涵,设立了哲学新文科实验班,积极探索跨学科跨专业的哲学人才培养。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以“对大学书院教育的思考”为题,讲述了自己对大学书院教育的认识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民德书院的理念与定位。他认为,目前的书院首先是对专业学院的补充和纠偏,融合了通识教育与资优教育,体现了文理交融、中国特色与世界先进理念交融的特点。一脉相承地,创办明德学院的理念在于体现大学精神的实质、提高人们科学素养、培养人文及科学情怀。陕西师范大学丁为祥教授以“哲学书院的教与学”为题,将现行教育制度概括为知识性的传授、通识性的教育、人的精神教育三个阶梯,同时提出,哲学书院教育包括主体性的介入、思想的操练场、健全人格的孵化器、“君子不器”“君子无入而不自得”五个步骤。



第五场报告由陕西师范大学袁祖社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孙周兴教授以“哲学是何种‘学’”为题,提出哲学作为论证和辩护,是每个人的行动,但专业人士需要弱化以“理性-形式化”为核心的“数之学”,转向以“经验-总体化”为核心的模仿之学。他认为,在“数之学”已成为当今全球技术文明的主导因素的情况下,人类需要通过艺术和哲学重振“模仿之学”,延缓人类的技术化进程,维护自然人类的底线和尊严。大连理工大学洪晓楠教授以“现当代新儒家思潮的‘谱系’与特征”为题,以新儒家学派的兴衰作为个案,启示现当代的书院建设与哲学研究要注重研究范式,加强学术交流。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以“复旦通识教育的探索”为题,他认为,基于专业窄化的现状,通识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抵制过分功利化和专业化的倾向,对学生进行整体性的素质培养。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以此理念为线索进行系统规划,建立公平的出入机制,以保证培养质量。



第六场报告由陕西师范大学许宁教授主持。黑龙江大学罗跃军教授以“关于哲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的反思”为题,介绍了英、德、美三国通识教育的不同取向,指出哲学教育不等于通识教育。他认为,与通识课程相比,哲学的专业课程有着更高的设定和要求。因此,哲学专业应该有“内与外”两个维度,以适应其在通识教育中的普及。中山大学张伟教授以“面向真实世界做哲学”为题,介绍了中山大学的反向通识教育理念。他强调,“真实世界”的提出基于哲学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因此它并非指经典世界。通过“耕读研学”以及“医学哲学”计划,中大在“知行统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真实的时代与社会。陕西师范大学金延教授以“哲学教育与理想性追求”为题,提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其内在的“理想性价值取向”,而哲学思维方式正是这一取向的体现。他认为,这一原则既是引导人正确理解和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方法论准则,也是对打破僵化思维的束缚的要求,是开启新的生活世界的可能性。



本次工作坊的最后,袁祖社院长向与会专家介绍了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的教育模式与实践探索,同时表达了对哲学书院这个国内首个以学科为归属的书院”在跨学科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展望与愿景,期待哲学书院能在众多专家的关注和支持下,为新文科背景下哲学通识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最后, 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第三届“哲学与通识教育“主题工作坊圆满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