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思想星空大讲堂第六讲:论真诚先于真理

发布日期:2019-11-26    作者:     来源:     点击:

思想星空大讲堂第六讲|沈湘平

真诚先于真理

11月23日下午15:30,哲学书院思想星空大讲堂第“论真诚先于真理”讲座在文澜楼C段一层会议室举行。本期讲座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的沈湘平教授,沈教授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院长袁祖社教授出席,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庄振华教授担任主持。来自哲学书院和多个学院的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庄振华教授介绍了沈湘平教授的学术经历,沈湘平教授一度任职于中共中央办公厅,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教授以亚里士多德名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引入,提出真理和师都值得爱,但是,当代人更应该爱真诚。

首先沈教授梳理了知识论上的真理问题。从客体来看,客体在哲学史上经历了从实体的物到变化中的“事情”的历程,亚里士多德、康德、马克思、恩格斯以及怀特海、罗素、维特根斯坦都对事物还是事实、事情的问题做出了解答。谈及事情,就会出现关系,一如德格尔所说:这种关系总是对于人的。而对于人而言,人对于这种关系有把握和改变的能力,一旦成为人的客体,都成为一种“凝视”状态下的对象,就变成了一种在特定场域下的、被予以说明和追问的事物。中国人的物,都是事情,所谓事实,乃是事情。是为了判天地之美,类万物之情。就像中国人总说:可意料之外,但要在情理之中。梁漱溟也说情理和物理。情物相同,就是本体,这和西方的境遇价值论是要分开的。

接下来沈教授谈了哲学史上主体的变化过程。中西众多学家都对肉体持一种反对态度,柏拉图和笛卡尔都对肉体作为主体表示了不满意。康德的奠定企图也没有成功解决主体问题,即便费希特对非肉体的主体论进行了一定的超越,但是在胡塞尔看来,笛卡尔康德系列的的主体都不够哲学,真主体的主体必须要到达“先验自我”,沈教授认为这和佛教的“一念三千”有共同之处到了海德格尔,存在的“此在” 终于从我思到了此在,梅洛庞蒂提出“我在我的身体中”,终于对柏拉图以来的身体进行了颠覆。沈教授提出,此时的主体概念逐渐落实到马克思的一个观点“现实的人”,一个注意肉身和情感的人,逐渐从先验到经验,从天国到肉身。现实的人是多元化的存在,始终是一个和其他存在具有关系的存在。

第三,沈教授提到了文化相对主义对当代真理的损害在后现代状态中,福柯的知识与权力和罗蒂的协同性真理已经使得必然、客观的真理窘迫起来,只剩下一种主观多元的信仰,真理和意见的差异已经消亡。同时大众传媒的决定作用使得真理离人越来越远,媒介作为一种认识论,体现为一切事物都是以新闻的形式出现的,新闻的文本和资本、消费的共振更放大了新闻的“迅捷感性读者本位凌迟”等特点。这样层叠的事情,往往使人看到的是一种晕眩。沈教授评价道,相对主义绝非天然合理。所以,提出,共在是基本的真理,是不可以“后post”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公共理性为什么存在的原因。世界上有非公共理性:私意和众意,但是这一切依然指向一个共在的存在。真正的共在利于反思,只有反思才能使人尝试超越种种限制,在多元的当代社会中,公共性结果的“一”依然值得追求。

最后沈教授指出,真诚是心发的,是取决于主体的,尽管事情和事务不取决于主体,但在多元的环境下,最要紧的问题就在于,是否真诚。只要真诚就值得尊重尤其是在人文社科研究中,而不由衷地说法则是令人讨厌的正所谓: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无论真理何时到来,我们都要需要真诚,如果我们能够保持真诚,如果真理存在,那真理一定会来。

庄振华教授做出了简要点评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忠教授提出问题并与沈教授进行了交流,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袁祖社院长也进行了观点补充,同学们积极参与了问答。

两个小时的报告圆满结束,同学们表示十分期待次参与这样优秀学术讲座。

 

撰稿人: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