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让思想的火花在云端碰撞——哲学书院线上讨论课实录

发布日期:2020-04-25    作者:李忆兰     来源:     点击:

特殊时期,特殊教学。本学期自开学以来,哲学书院12门通识核心课程采取多种模式有序进行线上授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而作为书院特色教育模式的“小班研讨”也顺利开展。从3月21日至4月24日,在为期周的时间里,12门课的线上研讨依次进行,共形成50个讨论小组,436人次参与其中。

本次讨论课因为特殊的现实情境通过线上开展,同学们虽居家“独学”,然何患无友?云端研讨事先由助教与老师沟通确定主题,随后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要求学生提前形成讨论文稿,再经助教反复修改,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观点分享。而所谓哲思从来都是从认识自身、审视生活开始。心性的养成不能对生活袖手旁观,书院的研讨正是围绕现实而展开,且看同学们是如何在追问中反思生活

《中国哲学的世界》本次研讨以“文化自信”为主题,同学们就“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彰显中华文化的特色与魅力?”这三个问题展开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许宁教授为同学们讲解了这次讨论课主题的意义,总结中国近代以来不学夷人、五不如夷、百事不如人、全盘西化到今天文化自信的历史过程。同学们各自从历史与现实、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文化基因、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实用主义、“家”观念等方面讲解了自己对文化自信的思考。

 

《马克思哲学的世界》本次则围绕着“马克思是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马克思的生命历程和精神世界?你从马克思身上看到什么学到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展开。同学们通过导引性质的主题讨论进一步地深入到马克思哲学的学习中,尽可能地摒弃固有认知来走近一个真实的马克思,进入真实的马克思哲学世界中。《西方哲学的世界》则选取了热门的人工智能话题,通过探讨心灵、脑、肉体三者的定义、关系以及机器人的心灵存在问题、道德伦理问题,形成对自身的深入理解。《科学的旅程》思考了20世纪以来有名的“李约瑟难题”,这个问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同学们就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西思维模式差异、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科学的正反作用等问题展开论驳,这样的交流探讨相信会对同学们思索未来的生活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研讨课中的沟通交流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一种对自我的重新审查,但是漫无目标、空洞无物的思考往往会适得其反,哲学书院的小班研讨是教导学生言之有物,有的放矢。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找到审查生活的坐标,且看同学们如何在研读中升华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与古希腊哲学》本次讨论的主题是“希腊现实的正义观与我们自己的正义观”,同学们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部分篇章和《功利主义》、《苏格拉底的申辩》、《拉克斯篇》及《欧悌甫戎》,结合课程中对《理想国》前三卷的研读作为基础,进而去挖掘、去追溯“我们正义观”它们背后的依据。在这些理论观点的洞察外,最重要的还是要诉诸我们自己的内心,这也是提出这样一个讨论主题的根本原因。

《审美与人生》一课同样是以古希腊文化为出发点,研讨主题为“《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哲学智慧”,同学们围绕“缪斯的记忆与思念”及“阿基琉斯的捐弃怨恨”两大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相互启发,拓宽问题视野。《〈老子〉与〈庄子〉导读》课程选取“论老子的语言风格和思维特质”为主题,从语言文本出发探寻其思维中展现出来智慧,《道德经》中揭示了无穷的内涵与道理,在探索词句篇章中或能窥见一番。《青年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智慧》探讨了哲学史上的“异化”问题,同学们根据书籍和论文,从词源学等角度,追溯“异化”概念的起源和发展,对卢梭政治异化、黑格尔绝对精神异化、费尔巴哈宗教异化、国民经济学家经济异化等理论进行了深层阐释,探索哲学理论之间的继承发展的逻辑,不少非本专业同学因此对是哲学史有了探索的兴趣。

哲学书院的小班研讨是“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教育改革的一种探索,研讨课的教学模式更好地贯彻了书院重专业融通与综合素质培养,重理性精神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重开放性国际视野与创新意识规训,重优良心智与健全人格养成的理念。本次研讨课多元主题共进,多重角度思考,将经典研读与思想争鸣结合起来,真正落实书院圆融心性、成己成物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