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讲座回顾】宋明理学专题·第一讲|高海波:宋明理学意志论-从朱子到船山

发布日期:2022-04-11    作者:     来源:     点击:

3月27日晚,“宋明理学专题讲座”第一讲“宋明理学意志论-从朱子到船山”通过腾讯会议平台线上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清华大学哲学系高海波副教授主讲,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江求流副教授作为与谈人,校内外二百余名师生共同聆听了此次报告。讲座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李敬峰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前,李敬峰教授向参会师生介绍了报告主讲人高海波副教授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此次报告将围绕宋明理学基础又非常核心的命题展开

 

讲座伊始,高海波副教授根据李明辉、李瑞全对康德哲学的概述,介绍了在西方哲学特别是康德哲学中关于意志的讨论,以此来关照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中关于意志问题的探讨。

高老师首先指出,先秦儒学中关于意志讨论的资源,构成了宋明理学意志讨论的基础。例如:《论语》中“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等,在《孟子》《中庸》和《荀子》中,都可以分析出自由意志的内涵。宋明理学家们大多通过对先秦儒学资源的诠释,发展其自己的道德哲学与修养工夫。其中,朝鲜儒者李栗谷的“人心道心相为始终”命题说,激发了自己关于儒学意志论的思考。

接着,高老师详细展开朱子对意志问题的讨论。朱子学中人心、道心与四端、七情的关系问题,特别提到这一问题在朝鲜性理学的发展,高老师谈到,栗谷对人心、道心以及意、志的区别。意志对于道德实践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决定我们道德选择的善恶,同时,意的选择性也决定了人心、道心“相为终始”的相互转化。高老师还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清楚细致地展示了朱子有关心的内容,包括心、情、意、志、才、行,及其与已发、未发之间的关系。

朱子的“心统性情”在已发层面有两层含义:第一,即心包性情、兼体用;第二,“心主性情”,即心为性情主宰的涵义。而在未发阶段,主要是指作持敬工夫。朱子反对在未发阶段有持志的工夫,对其原因高老师认为,如果在未发阶段没有持志工夫,则儒家圣学当中的“志学”、“立志”工夫,在日常生活中就无法得到全面的贯彻。王夫之对持志工夫的发扬,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

 

最后,高老师就晚明大儒王夫之对朱子相关思想的反思,以及对“持志”工夫的发扬细致地进行了介绍。他提到,王夫之比朱子更加重视意志的作用,但是王夫之并没有明确肯定“志”是一种先验的道德意志,他所说的意志不是终极的道德标准或道德法则的给出者,性理才是终极的标准。在“心”在认识到性理之后,通过后天持志的工夫,使“心”时刻能够符合性理,这才是王夫之持志说的本意。

报告结束后,江求流老师进行了简要总结,并交流了自己的学习体悟。江老师谈到,一方面,在朱子和船山那里,关于意和志的问题的讨论,跟刘宗周是在不同的领域上进行的。前者的讨论与工夫问题相关,但后者的意则涉及两个不同的领域,一层与工夫问题相关,另一层涉及本体层面,即他的“意根”概念,实际上具有道德奠基的意义,借用高老师概念,它实际上是一种先天的道德意志。另一方面,朱子和船山与西方哲学中关于意志的讨论,所关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在西方哲学中,关于意志的讨论,跟在刘宗周那里类似,也是为解决道德奠基的问题。但两者仍有区别。简单地说,康德的意志出于人,借用朱子的话说,是主体“营为”、“谋划”的结果;而刘宗周的意志则是出于天的,是一种先天的道德根据,其存在而发用,都具有自发性。因此,刘宗周的意根在其存在和发用方式上,与朱子和船山那里的性体更为接近,而与康德等西方哲学中关于意志的理解存在巨大的差异。

 

最后的讨论交流环节,高老师对老师和同学们的分享和问题做出详细的回应和解答。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此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