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教育 >> 通识教育 >> 正文

《青年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智慧》第一次讨论课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2020-04-03    作者:张佳璇     来源:     点击:

330日晚7:009:00,《青年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智慧》课程第一次讨论课正式拉开帷幕。截止到43日晚9:00,五组讨论课均通过线上讨论的方式顺利完成。参加本次讨论课的,有本班学生54名,本次讨论课由课程助教张佳璇和马哲博士冯丽榕主持。

(线上讨论)

本次讨论课围绕主题“对’异化’概念的认识”开展,由授课老师寇老师提供思考主题和相关阅读书目,给同学们两周时间思考形成讨论稿后参与小组讨论。讨论课为小组形式,每组十人,每组讨论时间两个小时,助教全程参与。讨论课流程包括个人陈述、同学之间问答讨论,助教总结等环节。每组同学都针对“异化”的主题,展开了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发言。大家在讨论课上积极发言,分享阅读的感悟和体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进行了一番争论。此次讨论课气氛较为热烈,每组讨论结束,都意犹未尽。

讨论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哲学史上有哪几种“异化”?同学们根据阅读和论文学习,从词源学等角度,追溯“异化”概念的起源和发展。对卢梭政治异化、黑格尔绝对精神异化、费尔巴哈宗教异化、国民经济学家经济异化等理论进行了深层阐释,探索哲学理论之间的继承发展的逻辑。不少非本专业同学因此对是哲学史有了探索的兴趣。

第一组的周文强同学,按照词源学和哲学史的顺序,详细地梳理了从卢梭到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逐层分析观点鲜明这种扎实的梳理给讨论课开了个好头。随后的几组中,张馨元、卢海成、王梓鉴等同学,也都围绕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其中,卢海成同学,借助《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的史学资料,将历史上的“异化”问题与“人本主义”主题相结合“异化”问题引入人学领域,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引发了大家激烈的讨论。

除此之外德国古典哲学是最诱人也是最晦涩的一部分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虽然难懂但是阻挡不了大家探索的欲望张力丹庞慧媛魏佳媛张茗珊梁曼靖等同学知难而上对此领域展开论述冯丽榕学姐也参与其中耐心与同学们交流实体主体自我意识等专业哲学概念哲学本就没有固定答案最后大家思想上依然存在分歧助教老师做了整理交给了寇老师请寇老师上课时为大家进行更深层的解答。发现问题,便是讨论的意义所在。

其二是马克思“劳动异化”的内涵、相较于前人的创新性?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内容,且对后世影响深远。不少同学认真阅读《手稿》原文,对“劳动异化”的四个内涵进行了深刻分析、对马克思与前辈的继承超越关系进行阐述、并对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的对比有了相应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绪念同学是其中代表,他的讨论主题是《浅谈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针对学界将马克思“异化”思想定性为“早期不成熟人本主义”思想,他阐述了自己的理解。虽然通篇仅仅针对马克思一个人,但是理论深度够深,体现了哲学书院学生的专业性。 除此之外林子羚吴志凤等同学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其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异化”概念的继承和发展?比起马克思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更贴近我们当今的时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继承马克思“异化”逻辑,并以此为支点进行社会批判。虽然有浪漫主义的理论局限,但是强有力的现代性批判引起了同学们共鸣。韦伯、卢卡奇、马尔库塞、弗洛姆、鲍德里亚等哲学家的异化理论,成为了讨论课的热点之一。大家从各自专业出发,各抒己见,收获满满。

其中,社会学的刘洋同学对马尔库塞哈贝马斯两位哲学家的“异化”思想进行了分析说明刘洋同学的通篇论述,理论性强,引据合理,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除此之外不少同学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对西马哲学家的异化思想进行分析张姝娴王莺飞黄溪陈佳欣等同学都出色地完成了本主题的讨论

作为一门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教材原本的课程,阅读《手稿》是每位同学课下必须完成的任务。因此,在讨论课中,无论大家的讨论主题倾向于哪一方面,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都是不容忽视的。但是依然有些同学,坚持以“小”见“大”,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出发,深层挖掘其理论内涵和创新性,向我们展示了哲学书院学生的探究精神。本次讨论课的顺利开展,不仅使全班同学对于“异化”概念本身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了解,还增加了同学们对于哲学学习的兴趣,推动了同学们对于哲学原著的阅读,促进了同学们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