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教育 >> 通识教育 >> 正文

《科学的旅程》第一次讨论课总结

发布日期:2020-04-04    作者:张烁蕊     来源:     点击:

   本次讨论课主题“李约瑟难题”20世纪50年代,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提出了一种新的说法:“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很发达,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的开篇,李约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在科学技术发明的许多重要方面,中国人又怎样成功地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3-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以上,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由于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肯定态度,引起了中国学术界广泛的讨论和回应,一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依旧还有意义,并且也产生了许多对此问题的讨论与回答。要求同学们针对李约瑟难题(可全面讨论也可聚焦于其中的一个子问题),叙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本门课程两个校区选课总人数为51人,按照校区划分为5个讨论组展开讨论。在对讨论组进行成员划分时,考虑到了同学们的讨论情况与效果,将不同的学科与专业的同学划分到一组,这样能够形成不同专业角度与思维模式的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事实上也确实证明,这样的分组确实对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起到了一些作用。

老师与助教提前1-2周布置了讨论主题,于3月21、22、28、29日四天在腾讯会议上已经全部讨论完成。本次讨论课教师与助教全程参与,由助教控制讨论课进程,老师对于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一定的指导与建议。5个讨论组的讨论氛围各有特色,其中有两个讨论组讨论氛围热烈,效果良好,小组同学之间交流活跃,思维碰撞,值得表扬。这也是我们书院进行讨论课的初衷与期望,同学们可以在自由讨论中在问题的聚焦中发散思维,互相汲取知识。


这里主要表扬雁塔3组与长安2组两个小组讨论的氛围十分活跃,几乎所有同学都参与进了讨论中,积极踊跃的表达自己的疑问,分享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并且发言切入角度新颖,对于大家的启发意义极大。由于人数众多,篇幅所限,我们仅以雁塔3组的具体的讨论情况为例。其中在讨论过程中,徐浪、李高峰、潘心怡、杜彦臻、李铂川等同学在讨论过程中参与积极踊跃,提出与表达了自己的疑问与想要探讨的内容。

首先是朱楚凡同学从中国古代人民的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去思考,观点表述清晰有条理;何婧荣同学立足点是希腊文明,以此出发对中西方科学的发展过程进行对比,观点新颖,内容完整,老师对其观点也进行了肯定与表扬,但在对自然规律兴趣的论述时表达的内容更接近于对有宗教背景的学派和文化传统对于人们对自然的兴趣的影响很大,反倒是对唯物主义的内容兴趣不大。但是这个观点不一定是错误,前者内容或许可以展开谈谈,这是个很好的议题。李铂川同学从自身所学专业知识的角度出发,从地理环境的视角分析其对与古代中国的道德、行为等的影响,并反问,中国古代的文明与技术为什么能够领先几千年呢?并提出对前几位同学提出的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科学的阻碍作用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与此同时李高峰同学对李铂川的观点进行了提问,并不认同其仅从地理环境这个单一的角度对我们的问题进行研究。针对这个问题二人进行了一番讨论,老师也参与进来,提出一些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郑佳炜则也同样从自己专业出发,从政治经济角度去讨论李约瑟难题。潘心怡提出自己的疑惑:最后的内容即主张发展科学对于近代中国还是现代的中国的情况来说呢?郑佳炜表达说,我们现在的思想观点近乎被西方同化,包括科学的发展体系,而他更倾向于说我们是否可以发展出一种具有我们自己的特点的科学体系,从这样的角度去定义科学,提出这种可能。老师也对这种想法进行了肯定。随后老师也与两位同学互相交流和切磋,潘心怡同学还对同学与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即科学是否可以以国别进行区分,或者是对于科学的一种时代的划分是否会延续,老师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科学体系的“统一化”是大趋势,但是这种单一化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风险;而我们所认同的中国古代的科学在五四运动之后几乎已经消失了,而时代划分科学也是一种经人类所认同的划分形式。李高峰提出对于“中国古代有什么,就认为那是中国古代落后的原因”这样一个观点的认同,随后从科学精神出发去探讨其对于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的影响。徐浪同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联想到是否是西方更倾向于对于原理类知识的探究,长期积累爆发形成所谓的近代科学,而中国的经验类技术相比原理类更为迅速与直接,所以忽略了对于原理的进一步深究。老师对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了解释,认同了该同学的观点,确实是原理式思维方式入门时间更长但是更容易应用广泛,而经验类知识入门快,但是不易保存与传承。老师与同学们对于这个内容也进行了积极讨论。徐浪同学随后继续提出自己的疑惑,有一种观点说儒学也是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那么儒家思想是否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有选择的删除了医学方面的等内容?老师回答说,其实儒学并没有刻意要求与限制人们对于自然与科学的兴趣,而只是在提倡一些德性、做人、管理等的知识。老师、助教以及所有同学对这个观点和一些其他问题进行了更加宽泛与发散的探讨。同学们对于讨论的参与热情极高,积极表达自己的相关想法。大家的讨论甚至持续到了讨论课主体进程结束后,在聊天区进行一些文字上的讨论与交流,这次讨论课进行了将近3个小时的时间,从此足以可见大家的讨论与交流的热情。并且在讨论结束后,在群聊里积极沟通与表达自己的感想。


5个小组中都有很多优秀的同学发言积极踊跃,观点具有一定的新意,角度独特,并且讨论稿格式较为严谨与规范,能够体现出确实对主题内容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阅读了大量书籍与资料,表现优异,例如张国正同学表达内容完整,逻辑清晰,并提出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科学形式这样的问题;高明昊同学以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相关内容为切入点,内容充实,发言逻辑清晰,讨论积极踊跃;黄思铭同学从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为立足点探讨。袁子墨从民族性差异探讨中西思维模式的不同,并从地理分布上寻找原因。梁曼靖同学提出了功能主义学派的观点,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积极提问。郑敬凡则是从中西方语言的形、意、法上探讨其对于中西方科学的发展的影响等等,这些同学的观点有新意,并且逻辑清晰,参与积极踊跃。

但是你篇幅所限,除了以上同学,还有很多表现优异的同学,在这里仅以展示姓名对其提出表扬:魏新宇、赵智慧、殷兴宇、谢汶君、田艺博、袁子墨、梁曼靖、王倩、贺安娜、郑敬凡、祁心悦等,以上同学不仅发言角度与内容有新意,并且在自由讨论过程中积极参与,积极表述自己的观点与疑惑,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讨论课不仅仅是一些已有观点的陈述,更重要的还是在于不同的思想与观点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开拓大家的思路与知识面,创新大家的兴趣点,并且对于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的锻炼作用,我相信这样的学习与思考方式对于同学们未来的生活与学习也会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与影响。最后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汲取自己想要收获的知识与内容,在老师与同学们的建议下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