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让云端的哲思回归现实——哲学书院线上教学纪实

发布日期:2020-03-18    作者:李忆兰     来源:     点击:

217日,在这个特殊的开学季,全国迎来了因战“疫”而生的云端教学期,哲学书院12门通识核心课程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全面开启,其中4门课程采用录播授课,3门课程采用直播授课,5门课程采用研讨方式授课。而今,为期一月的线上教学已渐入佳境,超星学习通、Blackboard Learn+、腾讯课堂、微信群、QQ群、视频会议、电子邮件各类平台软件各显神通,1700多人次实时在线参与书院各门课程,在全网教学的大背景下,跨越空间的思想交流,回归现实的哲学追问,展现出书院云端教学的显著特色。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书院的线上课程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见屏如面,直播教学再现名师课堂。应现实需要,原本极不习惯线上教学的雷龙乾老师尝试突破限制,选用腾讯课堂的直播方式在线讲授《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这是一门和现实关联非常密切的学问,雷老师的课堂也因此十分注意让学科生活化,他从对现代化建设与马克思哲学之间的关系进行讲授,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哲学的热情,动员学生主动进行相关了解做思想准备,并布置了与当前形势相关的课后思考题,促进学生思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马克思哲学在其中是否有所体现等问题。这样的思考非常明显的展现出理论结合实际的马克思哲学的特色。学生们的思考也展现出作为一名公民对现实的强烈关怀,而学习哲学也为大家提供切入问题的不同角度,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同样采用直播方式授课的寇东亮老师,他的《青年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智慧》课程,以在线讲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辅以线上互动进行。宏观方面,面对不同专业学生,寇老师指导了大家走入哲学世界的方法。哲学史的意义、教材的选择、哲学原著的阅读方式、不同专业在学习哲学过程中的思维优势、学习哲学的目的、老师的引领作用,这些萦绕在大家心头的迷茫被寇老师一一耐心解答。微观方面,有些同学学习主动性很强,已经积极地阅读了文本,面对晦涩难懂的语句,寇老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除了阐述自己的理解,更是指导大家课下阅读本书的多重维度。同学们都直呼“过瘾”,一起走过了一段充实的学习之旅。课下大家依然兴趣不减,助教在群里分享各种文本资源,希望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由杨辉老师主讲的《科学的旅程》一课,起初采用超星平台直播方式授课,后因平台原因改为腾讯课堂。杨老师会提前布置课前思考题和阅读任务,给学生分享学习资料,十分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升以及更好的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选择主动“举手发言”,发言可以采用语音发言的形式,教师也可以选择提问同学,杨老还准备了一系列的课堂小测试来检测与巩 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课堂听讲情况,确保课堂效果。

闻声知意,录播授课克服时空距离。常年以面授形式上课的老师,面对选课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书院的老师们在录课同时,非常注重课堂效果的最大化实现。《中国哲学的世界》是由许宁老师授课,在每周进行正式上课任务之前,由助教将许老师录制好的课堂视频上传至超星“学习通”平台,供学生们观看。因为课程内容非常生动有趣,在正式上课前,选课的学生都已将视频看完,而课堂就成为了师生以问题为核心进行研讨的一个开放空间。学习通的讨论区总是充满思想的火花,不少学生能根据老师的上课内容提出很有深度的问题,许老师会和学生一一回复。少了面对面的交流,这样的讨论对于老师、对于同学来讲,都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弥补。


石碧球老师的《西方哲学的世界》一课,同样是以录课方式进行,其课堂的讨论氛围较之中哲课是有增无减。石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在录课音频中引领大家梳理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可能旨趣、做哲学几种路向。课前已经完成观看任务的同学们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他们出于对哲学的浓厚兴趣,从对课程的理解到自己疑惑的具体问题,在微信群中几分钟内会有十余名同学发问,石老师对其进行解答,助教作补充,其他同学也尝试互动解答,群内消息非常密集,几乎所有同学都参与讨论,如此热情高涨,使得一堂课有时甚至会延长至4-5个小时。这样的云端教学不仅没有拉开师生的距离,反而给大家提供更充分的交流空间。

戴晖老师主讲的《审美与人生》课程,自开课以来,一直受到学生的关注,戴老师每期课围绕一定主题录制课程音频,在课表安排的时间内定时给学生发放,出于对课程的喜爱,学生们要求课程音频放置时间拉长,以满足反复收听以做笔记的需要。因课上内容的充实,该门课的讨论则放在课后进行。同学们时常引用卢梭、荷尔德林、席勒等哲学家的经典语录,充分展现其阅读的广泛度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而书院设置讨论课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门课的讨论度,戴老师和助教很早开始准备安排线上讨论课的相关事宜,真正做到了虽在云端,然学而不厌。

《柏拉图<理想国>和古希腊文明》由尹兆坤老师讲授,作为经典导读课程,在线教学会给导读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尹老师想办法尽可能地予以化解。开课第一周,尹老师举行了简短的师生视频见面,一方面让大家互相认识,同时使授课老师了解不同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基础和背景,以便更好调整教学策略。因哲学原著本身的难读性,尹老师提前录制好讲解音频,并在超星平台上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同学们在掌握基础内容的同时,踏实地进行文本阅读,随后的讨论中同学们既抛出自己对不同人物面向的分析总结,也摆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问和困惑,各位同学互相交流、助教老师也参与其中,最终由任课老师作答、进一步引导。大家的理解既向精微处进发,也能注意到与现实的张力关系。


言之有物,研讨授课促动教学相长。小班研讨作为哲学书院的典型授课方式,在线上教学的要求下,书院多门课程课程都直接采用研讨方式进行教学。袁祖社老师的《伦理与美好生活》课程利用超星平台上已有的中国人民大学龚群教授《西方伦理学思想史》的视频资源,学生们按照设定好的课程安排有序进行线上学习,袁老师也按照教学情况留下了相应的作业,同时由助教组织学生组建兴趣读书小组,进行互相的交流讨论,并产生自己的思考,每周他们会按时交一篇读书心得,把他们的心得与疑惑写成报告交给老师,这样能够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也让老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们,形成一个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王晶老师的《批判性思维与哲学论证》课程是充分体现哲学书院育人特色的一门课,王老师引用中山大学熊明辉教授团队开发的《批创思维导论》课程资源,在超星平台开放讨论区,布置讨论话题,如定义的内涵与外延、如何运用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这组概念来判定事物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王老师认真地对几乎每位同学的看法给出了回应,部分同学在老师回应的基础上再“回应”,这种“对话”意义上真正的讨论,极大地加深大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除此之外,讨论还在QQ群内继续延展,就经验不可能与技术不可能之间的差别等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触碰之后的相得益彰有所显露。

同样采取研讨方式的课程还有王文琦老师主讲的《<老子><庄子>导读》,该门课分两部分,课程前半段,王文琦老师通过语音授课的方式,为大家介绍了本课程的基本情况,带大家走进了老子和庄子。课程后半段,同学们在王老师的启发之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因此可以说是直播和研讨相结合。对于老师的讲解,同学们很感兴趣,提问此起彼伏。难能可贵的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大家也有深入的思考。因此,王老师在悉心回答同学们提问的同时,也和大家进行了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可谓教学相长,互有进益。

而宗晓兰老师的《基督宗教和西方文明》和李敬峰老师的《四书导读》两门课程,都是利用超星平台的视频资源,以学生提前观看和课程群讨论方式进行,是最纯正意义上的研讨授课。鉴于课程本身的研讨性质,书院的小班研讨课则为该课提供了更为集中的平台,任课老师和助教积极筹备,线上的研讨课即将展开。

每日一句,别出心裁丰富第二课堂。除了线上授课外,书院多门课程还采取了别出心裁的“每日一句”经典研思活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既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又极大提升学习自主性。所谓“每日一句”即由课程助教每周选取3-5句《论语》《孟子》《老子》等中国传统经典中的一句话,发至课程群中,每位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简谈对于经典的理解体悟。最先采取该形式的课程是《中国哲学的世界》,而后有《<老子><庄子>导读》的“每日分享”,类似的还有《基督宗教与西方文明》的“每日词条”,助教每天在课程群中提供和基督宗教文明相关的术语解释,一定程度上补充知识资源。坚持月余,学生们热情高涨、反响强烈,甚至发觉这样的每日哲思很有助于促进思想沟通,扩展其认知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和能力,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云端授课是因疫情所需的必然之举,现实的需要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在线教学的发展,在这样的时运之下,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的授课方式更加多元,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哲学书院作为陕西师范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其线上教学实践秉承着重专业融通与综合素质培养,重视理性精神与批判思维训练的育人理念,让知识的传授突破空间的局限,让思想的交流通过云端,却不停留在“云端”,努力培养出具有现实关怀、家国情怀和世界胸怀的拔尖人才。书院师生虽然身在各地,但心系惟一,携手同行,积极为打造更美好的明天贡献思想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