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助教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师资 >> 课程助教 >> 正文

叶啸雨-《伦理与美好生活》助教工作总结报告

发布日期:2020-07-07    作者:叶啸雨     来源:     点击:

时光匆匆而逝,转眼一个学期的助教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我不仅对伦理与美好生活这门课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收获了一些宝贵的情谊。对本学期所有的工作与活动,我产生不少感慨与收获,也有一定的反思,接下来我就书院的课程设置、考核制度、课外活动以及助教工作四个方面做一个总结与报告。

一、课程设置

伦理与美好生活这门课,核心是伦理学。正如袁老师所说,伦理学的本质就是生活中的道德困境,相冲突的两方所产生的关于永恒的追寻与探索,因此这是一门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性与实践性的课程。本学期的课程内容设置也是紧紧的结合这一点,半个学期的理论伦理学学习与半个学期的应用伦理学的学习结合,更好地给学生们展现了这门课的全部面貌。唯一的缺憾就是采用的线上授课的模式,与老师课堂传授相比少了许多鲜活,也缺少一些对于学生们反馈的及时反馈,不过鉴于这是当前情况下所能采取的最好方式,我们也只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对于课程的内容,我认为对于理论伦理学的系统学习,也即在哲学史中的宏观把握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的心中总会有一个巨大的疑惑萦绕在心头:“我学这个干什么?”这对于老师的教学来说可以说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书院的其他课程例如批判性思维、科学的旅程等课程可以在经验的层面上轻松的回答这个问题,宗教的世界、《理想国》导读等也可以在形而上的层面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伦理学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却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只能够大致地回答说“追寻幸福”、“审视人生”之类的较为抽象的词,因此这门课务必需要老师与助教能从具体事件上升到抽象理论,也要从抽象理论还原到具体事件中,这样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在学习伦理学时必不可少的,希望之后的课程可以有所借鉴。

二、考核制度

书院目前的考核制度主要分为三大方面,最基本的课堂与活动的出勤、日常作业完成情况与活动中的表现、期末考试的论文考核,这三个方面基本上覆盖了学生在书院的所有学习生活。本学期的课堂出勤率达到90%以上,活动的出勤率更是达到了每次都全勤的地步。学生们的作业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其中有一两个同学在交了一两次作业之后就再也没交过作业。讨论课的活跃与课外读书活动的参与度更是让人有些难以接受,讨论课或许是受制于形式与氛围的问题,但参与度也是与日俱增的;读书活动则真的是令人遗憾,有的小组几乎没有交过读书笔记,有的小组交过几次但是没有坚持,有的小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在写,这样的问题不得不让人反思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与选择哲学书院的初心。最后的期末考核论文,还要看半个月后的情况。

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首先的出发点是:书院是学生们自主选择进入的,是带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的,因此很多时候他们的学习活动,我更多的是希望他们能够从自觉的角度来完成,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那么需要考虑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的任务是否带给他们很大的压力,另一个是学生们选择不完成作业之后的惩戒措施是否使得他们有恃无恐。第一个方面,我们能做的也是尽可能的理解与体谅学生,作业基本不要求字数,有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准备讨论课也会取消一两次作业。我们希望的是哲学的学习不带给学生们压力,而是在一种很舒适的模式下引导学生们探索思维与世界,这也是书院最开始定下的关于通识教育目标,但是我们毕竟也是学习的机构,有督促同学们学习的义务。因此,对于平时考核情况较为恶劣的同学,我希望的是能够暂时取消他们选修书院通识课的资格,这样也算是树立起一道警戒线。

三、课外活动

关于课外活动,本学期主要采取的形式有两个,一个是课外的读书活动,另一个是讨论课。

读书活动本身是为了使同学们拓展视野,并深入到哲学原著的内容中去了解理论的真实面貌与背景,但是问题是有的书阅读难度较高,学生们读起来确实较为困难,而且效率与兴趣会大大降低,例如本学期有的同学选择的边沁的《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因为这个原因读了几页之后就放在那里不管了。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建议在之后进行这样的活动的时候,老师们能提前进行一些导读活动,这样可能会收获稍微好一点的效果。

讨论课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这是哲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见证着思维的碰撞。本学期开展了三次讨论课,每次的形式都不一样,主题讨论,辩论赛,观影活动,本门课的讨论课形式也绝不仅仅拘泥于这几种形式,重要的是要让同学们全部参与进来。主题讨论的形式优点是选题的专业性强,学生们讨论的主题较为统一,但是学生们的参与度较低,因为选题并不一定是所有同学都能来理解与感兴趣的;辩论赛的优点在于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参与积极性也强,讨论内容高度统一,但是缺点是学生们在辩论时有时会运用一些语言上的技巧,在思想交流的专业层面显得较弱一些;观影活动的优点在于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谈,参与度也较高,缺点则是由于各个同学对电影理解的不同,导致其谈论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不在一个层面上。讨论形式的不同所带来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之后在选择讨论形式的时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所谓的“提前的共识”的问题,就是同学们在讨论问题时实际上已经预设了一个共同的答案,既然殊途同归,他们的讨论就只是在各自的层面上朝着这个结论进一步,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几次交流会下来,我确定这是一个存在于每一门课中的情况,其更深层次上反映的是知识与常识、反思与习惯之间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我认为在于学生们的哲学气质的培养,也即通过哲学切实地改变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这是我们书院所应该更深一步进行的工作。

其他的课外活动形式,例如每日一句、读书会等我认为需要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来安排,本学期没有尝试,也没有其他的看法。

四、助教工作

这里的助教工作,实际上指的是老师与助教一起完成的工作,但是老师们有时有更重要的事情做,助教就需要在这个时候担任起一个更好的角色,上传下达,使课程运行起来更有效率。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工作,我对助教的岗位也有了新的认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交流。

与同学们交流,不仅能够传达老师的意思,也能够听一听其他同学的思考与困惑,推动着自己去学习与解答。同时,更重要的一项交流是同任课老师的交流,学生们的诉求与关于课堂内容的思考,需要老师尽快给出反馈,这样才能形成一条良性的循环链,加速工作更快更好的完成。

最后是自己对工作的一点反思,在学期末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学业压力变重,对书院的工作熟悉之后热情也不似一开始那样,因此有些工作出现拖延的情况,对此我也十分自责。最初来到书院的时候,我是想看一看书院面对一群从未接触过哲学的同学,是如何培养出其理性思考能力与哲学气质的。这个世界熙熙攘攘,人们只关心自己眼前的易逝的表象,我期待着有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哲学的馈赠,去探寻那永恒的不变的真理,以及那一旦获得就可以保持心灵永久平静的“不动心”状态,这也是我的初心。

最后由衷的期待这份伟大的事业能够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