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助教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师资 >> 课程助教 >> 正文

侯雪薇-《马克思哲学的世界》助教工作总结报告

发布日期:2020-07-07    作者:侯雪薇     来源:     点击:

【课程信息】

课程名:马克思哲学的世界

课程号:ZXSY02

授课教师:雷龙乾

助教:侯雪薇

授课平台:腾讯课堂,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

课程内容:共八讲,两条授课思路——历史情境分析和理论要素分析

课程特点:哲学导论型,契合现实,关注时代,从宏观把握马克思哲学

授课特点:双平台进行,腾讯课堂直播授课主课程内容,Bb平台辅助课下拓展与研讨

一、工作内容与经验

(一)前期准备与日常工作

1.PPT初稿和平台建设

开课前制作课程PPT初稿,并在BB平台中根据自己的设想提前建设了部分课程的课前预习任务和学习资源,比如纪录片,动画,公开课等。老师也上传了许多资源。

开课后每周上传直播录屏留存,更新第二课堂研讨内容,并与老师不定期上传一些拓展学习资料,视频连接文章书籍等。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成果也都保留在平台中,方便教师日后查用。

2.课堂和考勤

全程跟课旁听,课前讨论区实名签到,关注出勤在线情况并记录,关注学生在评论区的动向,及时将老师修改后的PPT分享给同学们。日常统计考勤计入统计表。因故未能来听课的同学一律要求自行观看回放并提交观看学习笔记来证明。

3.课下交流答疑

课下主要通过微信交流,班群和私聊。班群主要发布通知、布置作业、研讨主题内容、提醒上课时间、收集学生各种笔记照片剪影等。答疑解惑大家更热衷于私聊的方式,通过微信私聊进行概念解释、文本解读、书籍推荐、心得交流、写作指导、思路点拨等,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朋友,一起交谈人生各类话题。

4.作业和期中测验

第一次作业是前两节课上老师提出的诸多思考题中挑选五个发布在平台中,学生任选其一回答,在BB平台中提交,汇总后提交给老师,老师在课上进行了点评;

第二次作业恰逢期中考核时期,由于之前做过心得调查,便与老师沟通,将第二次作业作为期中测验,题目是阅读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书写思考心得,要求结合授课内容并以文章为根基,尝试进行哲学体悟,提前预热第二次研讨课的形式,提交后进行了批改打分。

5.小纸条-中期心得反馈

在书院要求进行中期考核之前,考虑到双平台的使用和线上远程难以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等问题,4月18日便要求每人给助教发一个“小纸条”即九周以来的体会,关于课程关于老师关于助教等主题均可,字数不限,通过这一次反馈得到了同学们很大的肯定,也基本上了解了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在后期工作中针对需求逐一进行了调整和实现。

6.研讨课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与老师确定主题,计划研讨形式,发布主题和研讨方案,安排分组与各小组内容,带领同学们做准备,引导思路指导写作,对讨论稿进行审阅批注提出修改意见,组织进行研讨,鼓励引导互动提问,并记录发言内容予以点评,最后汇总终稿择优推荐给同学们学习。

7.期末考核

本学期情况特殊,因同学反馈补课补实验等,便尽快和老师沟通好,提前通知了题目、要求、截止日期、并与老师协商后确定了期末分值分配等事项,在同学们准备过程中也始终在答疑解惑,引导思考教导写作,提出修改意见,最后择优推荐给老师和书院,批改打分等。

考核项目

内容

期末考查(40%

期末论文成绩,百分制

研讨成绩(50%

讨论稿与研讨表现各占50%(表现中陈述与讨论各占一半),百分制

期中成绩(5%

期中考查成绩,百分制

平时成绩(5%

出勤与交流(出勤、课下与老师交流学习心得及思考问题、学习笔记剪影照片等)

 

8.统计表

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制作并同步更新了一个统计表,由六张表格组成,学生花名册,考勤,课后作业和期中测验,研讨课,期末考核,以及平时表现,分别记录了同学们的各种成绩和表现,以及学习笔记课下交流学习照片等主动提供的次数,用于期末计算成绩。

(二)问题与解决经验

1.双平台使用厚此薄彼,需要督促

双平台使用既能保证课程进度,又能提供复习和课外拓展,设想非常理想但实施有难度。Bb平台不同于超星等一体化网络平台,根据学生的反馈,从前的使用感并不理想,(操作相对困难不够便捷智能)因而课下主动利用Bb平台进行预习复习,回放课程或利用其他资源的热情并不高(尤其是在腾讯课堂开通课程回放功能之后)。中期调查获悉,自主查阅使用过资源的同学表示非常丰富有用,对于不主动利用的同学来说就是一种损失,因此需要强制和督促。

于是除了平台的日常建设外,开始采用一些强制任务或作业来要求同学们使用平台,调动积极性。包括书籍电子版的下载,教师上传热点问题和重要文献的下载,课后作业的布置提交,第二次研讨的每周任务发布等,缺点是平台中上传的视频链接后台只能查看是否访问过任务,并不能够直接跟踪是否观看及时长,因而在查看后的效果主要是通过微信答疑交流来掌握,对未访问的同学也进行了督促,要求尽快去看不要堆积任务,有困难要及时反馈。

2.无法实时把握听课状况

直播教学比起传统线下来说更难把握学生的上课状态,老师也为此做了很多尝试,比如改变PPT形式和内容吸引注意力,利用答题卡调动大家参与反馈,开放举手功能等,但随着课程走向逐渐还是有热情下降的情况出现,这时恰逢第二次研讨,选择的阅读文本基本上与教师课程内容契合,与课程互相辅助,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一些热情;并且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后作业,思考题小测验等检验学习情况。

3.私下交流氛围更好,要多沟通

或许是在群里直接交流有些害羞,或许是想聊的心声比较私密,同学们非常热衷于私下交流,关于课程的答疑解惑,关于最近生活学习的困扰等等,氛围会好很多,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老师而是朋友的角色,多鼓励同学们主动沟通,时间久了大家还会主动来汇报自己的成长体验,感受到他们的快乐和成就感,既能互相交流理解体会也能互相出谋划策分享经验解决学习生活的困扰,是一个很棒的体验。

4.中期调查很有必要

无论书院是否要求,都值得在课程中期进行调查,小纸条或者小问卷均可,能够第一时间把握学生学习进展,心情体验或者有一些需求和困扰,也方便在后面的工作里更加关注并做出调整。

二、研讨课

课程时间:2020年4月与2020年6月,共两次

研讨平台:腾讯会议直播进行,Bb平台辅助准备期

研讨主题:1.“马克思是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马克思的生命历程和精神世界?你从马克思身上看到什么学到什么呢?”2.“马克思的哲学是什么?”。

两次讨论课均由授课教师雷龙乾老师提供讨论主题,由助教带领学生进行准备并组织参与研讨。

(一)四月·第一次研讨:“马克思是什么样的人?”

1、研讨前准备

20天时间自主学习,内容结合老师前两讲关于时代历史背景的讲授以及马克思传记。先准备后分组,研讨前阅读文稿,依据内容将同学们分为三个研讨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分主题,三个小主题分别为:从生命历程看马克思;从精神世界看马克思;从个人独特视角看马克思。

2、研讨课堂

2020年4月4日-4月5日,举行了三场研讨课。由于是线上直播,没有特别严格地卡控发言时间,每位成员都较为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思考成果,并能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助教负责记录发言大纲并保证了每位同学发言结束后给予总结和点评。其中也不乏有同学提出问题共同寻求解答,第三小组成员尤为积极,能够多次对其他同学进行提问或在阐述自己观点之前回应其他同学的思考,具有较为强烈的问题意识。

第一次进行线上直播,无论是学生还是助教都有一些不适应,首先网络状况直接影响交流质量,回声、噪音、麦克风收音情况等也或多或少影响了参与热情,同时无法面对面交流也给了个别同学走神摸鱼的机会,个别小组的参与度相对另外两个小组来说不太理想。其次讨论质量也与准备程度直接相关,善于阅读和思考的同学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凸显优势,不仅仅从历史故事入手,更是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这方面蒋颖、潘心怡、刘书馨同学尤为突出。结束后也将优秀的文稿分享在群里,同学们也吸取了一些经验。

3.小结

这样的形式和要求对于同学们来说或许也是第一次,提交的讨论稿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一个经验的层面进行论述,对于如何进行哲学思考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感受,由此便也注意到同学们需要更多引导,于是在第二次研讨准备期进行了全程跟踪指导;对于研讨课的形式也需要适应和引导,不乏有同学认为只要分享自己的观点内容即可,既不提问也不参与思考,这一问题也在第二次做了强制要求,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或互动一次。

(二)六月·第二次研讨:“马克思的哲学是什么?”

1.研讨前准备

由于主题相较第一次更加宏大和艰难,结合前次研讨经验,及本次主题特点,本轮研讨探寻了新的方式,先分组后准备,先将马克思哲学的演进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布置两本重要著作的节选片段,由学生们根据兴趣选择小组后再完成助教安排的每周任务,逐步进行相关主题的准备。这三个时期分别为青年时期、探索时期、成熟时期。共设置了三个环节,分别为个人分享,互动提问和解读著作大意与总结。互动提问环节提出了强制要求,至少互动一次。

分组完成后对同学们的准备情况进行了跟踪。跟踪主要是以微信群和微信私聊为主,平台后台跟踪并不完全因而作为辅助。首先,准备期前两周,每周适当布置研讨任务,提前将需要阅读的文本片段和需要观看的视频资源上传到BB平台中各个小组的任务模块。每周布置一部分,在周六统计完成情况并上传下一周任务内容,并在班级群中督促未完成的同学在周日务必完成,提前完成的同学可以提前学习下一周内容,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遇到任何理解困难都能够主动与助教进行交流共同解决。

经过同学反馈表示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敦促学习同时也能够更加合理有效的输入,在每周任务的引导下能够有序安排学习进度,在视频资源的引导下更好地有理可依地思考。并在这期间利用zine app制作了一个线上可随时更新分享的概念小册子以小程序的方式分享给同学们来辅助大家理解文本。


各小组具体片段和每周任务如下:

各组重点阅读片段:

青年时期组:

《博士论文》序言与第二部分,马恩全集第1卷上10-12页,30-54页

1844年手稿》 序言及异化劳动节,马恩全集第42卷45-48页,89-103页

探索时期组:

1844年手稿》 序言及异化劳动节,马恩全集第42卷45-48页,89-103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序言及费尔巴哈章的A一般意识形态,马恩全集第3卷15-16页,21-56页

成熟时期组: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序言及费尔巴哈章的A一般意识形态,马恩全集第3卷15-16页,21-56页

《资本论》第一章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马恩全集第23卷87-101页

各组要求学习的公开课视频:

青年时期组:

13周:复旦大学公开课 第17讲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开端(三);第38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二)

14周:复旦大学公开课 第19讲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开端(五)第20讲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开端(六);第39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三)

探索时期组:

13周:复旦大学公开课 第38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二);第39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三);西北大学公开课 第五周第一讲 留给老鼠的牙齿的批判的著作

14周:西北大学公开课 第五周第二讲 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阐释;复旦大学公开课 第46讲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新世界观的创立(二)

成熟时期组:

13周:西北大学公开课 第五周第一讲 留给老鼠的牙齿的批判的著作 第五周第二讲 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阐释;南京大学公开课 马克思为什么写《资本论》

14周:暨南大学公开课 第四单元资本的秘密 4-1 商品拜物教 4-2 劳动价值论 4-3 资本是什么

 

两周任务结束后留出5天时间供同学们书写讨论稿,在这个过程中也在跟踪学生进度,有思路不清晰或文本理解有困难的要不定期联系询问是否得到了解决,在这样一个准备流程中,同学们也变得非常积极地来沟通思路或问题,主动提交大纲思维导图等来交流合适与否,整体的参与热情要比第一次提高很多。发言稿完成,助教阅读后针对稿件逐一做了批注提出修改意见以及后期可以继续思考的思路方向,待同学们修改完毕分享在各小组群里,用于准备互动环节的相互提问。

2.研讨课堂

2020年6月7日-6月8日,举行了第二次研讨课,共三场。无论是发言质量还是互动情况都比上一次好很多。从具体的文本片段出发,结合视频公平课资源,大家的理解比起第一次来说要有深度,更接近哲学思考,每位成员的论点都能做到有理有据,可以引经据典,如引用马克思和其他哲学家的文本来言说,也可拓展出自己的思考认知。

互动环节比起强制要求,更多的人参与到了问题讨论中,互动形式也较为丰富,有谈感想收获的,有提问自己不理解内容的,有针对文本片段或概念如何理解进行讨论的,有提出修改意见建议的等等,并且能够在互动过程中继续思考实时搜索网页文献分享屏幕展示来支援观点,寻求问题的解决。最后环节时间严重不足,助教对各个时期其余重要文本的主题仅进行了极为有限的补充,希望能够让大家对各个时期的思想演进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

3.小结

整体进步显著,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并积极参与互动,稿件质量水平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也因为各自能力差异,也有个别同学表现不尽如人意,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准备,日后研讨课还是需要更早一点布置,提供更充分的准备时间。其次是研讨课时长问题,太长容易疲累,太短会有一些内容无法完成,比如第二次研讨因为个人分享和互动交流时间较长,不忍打断大家分享,导致最后解读环节匆匆收尾,蜻蜓点水般的讲述可能导致同学们的印象不深,由此反思,研讨内容要设置更为合理不能什么都讲,时间卡控上要更加严格,保证流程能够完整进行。

(三)研讨经验总结

首先,讨论课主要有两种思路:文本解读和主题讨论。比如本课程第一次是主题研讨,第二次是文本解读。主题讨论的优点在于人人有话说,人人有观点。缺点就是难以形成讨论,观点繁杂。比如第一次研讨,尽管前两个小组成员内容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更多的是相似的部分过早达成共识,不相似的部分则因为不了解也拒绝交流;而第三小组尽管互动积极,但也因为各自视角主题有较大差异,只能在一些经验事实之中探讨,从而使得同学之间显现出较大的差距,难以互相交流。

而在第二次采用文本解读后,理论资源较为集中,最后的成果视角论调也相对集中,并且通过提前准备问题,使得同学们在交流之前就能够基本把握他人观点,在课堂中就能够更好地倾听和思考,缺陷就是形成的认识会有一定的断裂,每个人都是对自己小组的主题内容更为了解,尽管在结束后选取了各个小组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在班级群中分享,但比起自己所了解的部分其他时期就会欠缺很多。

其次是时间卡控,线上相对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因此基本上都有超时,长短不等。探讨较为热烈时会感觉收不住,需要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提醒,因此内容和环节设置上还是不能贪心,需要更加合理的分配,线下会更突出。

第三是文本导读,文本上的选择要根据同学们的情况来确定,阅读原著虽然有难度,但感觉也会让同学们更有收获和成就感,因而文本导读很有必要。对于文本解读也希望未来的助教能够根据授课教师的情况来争取一两节文本导读或读书会,能够逐字逐句的带领同学们进行学习和感受,就我个人而言能力非常有限,自我感觉能够给予同学的帮助还是有欠缺的,对于众多术语概念还是需要老师更加直白的讲解。

第四是跟踪准备,经过学生反馈,分阶段布置任务并跟踪进度,比起完全自主准备感受更好,目标清晰任务明确能够更充分地进行准备,也会发现更多具体的问题和困惑,从而可以与助教沟通交流,使研讨更加有效果。

第五是分组问题,如果有较为明晰的能力层次之分,可以直接分组,以便于更好的在同一个交流层次上,比如第一次研讨根据内容分组,对同一角度的关注更便于互相理解;若没有明确的层次差别,可以利用文本内容分组,经学生反馈,能够平等交流能够彼此理解后进行探讨感受要好很多。

研讨课是书院教学中很棒的方式,怎样更好地开展,更有效更有收获地进行,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内容更合适,希望能够继续探索。

三、个人反思与感悟

1.本课程作为导论性质的课程,主题宏大,难免浮光掠影,难以深入领会,需要借助更多直白清晰的内容帮助同学们学习,因而在老师授课之外可以提供更多课外资源辅助,比如纪录片,动画,电影,公开课,书籍等;

2.考虑到同学们的课业压力,以及二次研讨课准备压力,对于日常作业的布置非常犹豫且有限,难以把握学生在线下的学习情况,因而更多地采用了微信私聊的方式不定期沟通最近学习的情况和存在问题与否;

3.研讨课的形式和内容需要更加细致地思考,同学们之间的能力存在差异且短期内不会缩小,可以尽早地通过一些思考题或一些短小的文本来了解同学们的自身能力,从而更好的在文本导读部分根据程度差异来分组设置;

4.可以更多的加入著作导读和片段讲解,同学们对于著作的研读还是很有兴趣和成就感的,但是碍于能力有限无法单独带领大家逐字逐句的研读,颇为遗憾,若有时间和机会还是建议进行一些文本研读类的课程;

5.在老师和助教的引导下,学生们逐渐都有了问题意识,但我个人的解答能力不足,尽管讨论稿相较于第一次还是有明显改进的,但依然存在很多困惑难以解决,即使提供了一些必要背景信息术语的概念小册子,但对于其中的内容同学们依然一知半解,究其根源还是阅读不足,再一次印证了文本导读课程的必要性;

6.期末考核应给予更多时间准备,本学期情况特殊,临近期末很多同学返校补课补实验,课程论文的提交时间又突然提前,导致部分同学准备时间压缩,有些设想未来得及深入思考,应更早的通知题目,并设置好最终提交时间,尽可能避免突然改变,措手不及;

7.主动与学生沟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能合理安排时间准备研讨参与讨论等,比如参与课程的热情不高,几次沟通都没有明显改善,无论是讨论稿还是期末论文都没有太大的进步,比如感觉自己能力有限无法理解消极对待等等,对于这样一些同学不要等着他们联系,而是不定期的与他们沟通,在学期末同样也要进行询问,并提出建议和期望。

一学期的助教工作对于我也是一次重要的磨炼,正所谓教学相长,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沟通能力还是学术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能够和同学们探讨进步共同成长,得到同学们许多肯定和支持,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这学期或许是最特殊的一个学期,师生彼此期待着奔现畅聊却最终只能网友一线牵,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一起努力探寻并逐渐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一路走来即使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境,但彼此互相全力配合,一起摸索成长,仍旧庆幸相遇,感谢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