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日晚七点,由西安市委宣传部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和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承办,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协办的大型原创历史舞台剧《大儒张载》在西安易俗大剧院盛大公演。作为面向社会的首场公益演出,该剧深入贯彻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尊古而不复古,守正而不守旧,以崭新的思路回溯先儒生命历程,以全新的面貌继承先贤关学遗风,呈现出当代青年学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自觉担当。




此次演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莅临现场观看指导的西安市领导有:西安市副市长张涌、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丽萍、西安市人民政府督查专员姚开慧、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联)党组书记、院长高东新、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联)副院长张永强、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贾双红等。陕西师范大学领导有: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卢胜利,党委副书记罗永辉,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晓云。罗永辉主持戏剧首演启动仪式,卢胜利和杨丽萍分别致辞。在演出正式开始前,还正式揭牌了“西安市关学研究基地”。该基地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探讨关学的学术价值,挖掘关学思想在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代儒学宗师,张载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是关学学派的创始人,他以经世致用塑造了关中大地的务实民风,以民胞物与构建了华夏儿女追求和谐共生的精神谱系,彰显出关学思想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风貌。他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集中代表了中国优秀文化的核心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不衰,亦多次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引用,“横渠四句”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坐标,激励着广大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终身。
此次《大儒张载》舞台剧,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师生自编自演,以彰显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为目标,通过舞台意象还原文化臻极的北宋风貌,通过历史对白再现大儒张载的生命历程。
剧分四幕。开场之前,一束昏黄的“时间之光”缓缓亮起,青年张载与老年张载于光影翩跹之中跨时空相见,大儒的历史开始缓缓落笔。第一幕《范希文知仁御敌于外 张子厚开蒙退读中庸》,呈现的是张载青年时期幸得范仲淹开蒙,退读《中庸》,权舆三教,返归六经的经历,本幕以“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为题眼,在张载与范仲淹的对话中,为本剧揭开北宋中期外部秩序方安,内在文化臻盛,然政治思想依旧面临双重困境,政教失坠,民心难安的时代背景。


其后,第二幕《汴京城讲学缘逢子瞻相国寺论易喜晤二程》,张载携带着“中庸未以为足”的困惑,他访诸佛老而不得安心,后重归六经方生“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之感。此一阶段是为“漫游”时代,张载为学小有所成,为文彦博赏识赴开封府相国寺讲易,一时风华无两。面临时局之变,有识之士纷纷以天下为己任,大开弘道设教之风,学统四起。此间与程颢、程颐,苏轼、苏辙两家兄弟在京师论易,思考儒家主体地位的确立,堪称美谈。


儒家素来学而优则仕,而后张载步入政治时代,第三幕《文德殿神宗问对治道政事堂群臣亢言新政》以文德殿与政事堂两厢场景,三轮回合,分别呈现面神宗谈治道之要、会王安石辩祖宗之法,离神宗确立国是的历史场景。此幕背景宏大,神宗一朝众士大夫纵有秩序重建之志,却难得君行道之机,而张载面临此番情景,选择退守横渠,修辞立诚,也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思想史上开宗立派的历史地位。

在第四幕《归横渠张子修辞立诚感异梦先生造道而终》中,张载在自朝归以来,虽身居一室,却日新其学,德智并进,与众弟子畅谈易理,其思已然大成。而当病疾的张载得知皇帝下诏,不顾阻拦,怀着“庶几有遇”的希望回京复职,却是落寞而归,未及至乡,却已魂归。


时空流转、书声飘忽,斗转星移间,时隔千年的现代学子与彼时张载跨越时光相见,困顿不解与极力相劝纷至沓来。然而,在这场时空对话中,一位对现实人生充满热情的知识分子、一位孜孜以求躬身实践的仁人志士、一位以造福天下苍生为己任、以“为万世开太平”为旨归的一代大儒,用其广博的胸怀与浩然的气质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修辞立诚,何惧死生富贵变幻无常;造道而终,不改以身行道更复何言!
剧目的结尾,贯穿始终的“时间之光”逐渐熄灭,生命的帷幕缓缓落下,而传颂千载的“横渠四句”响彻礼堂,大儒张载心怀天下的崇高品格、恢弘阔大的思想气度、青出于蓝的创新精神和力挽狂澜的使命意义至此完美展现。
本次舞台剧召集了陕西师范大学各个学院的优秀学生,特邀陕师大校友、西安“一大撮”剧社夏辞担任本剧导演,同时招募专业灯光师、音乐总监、摄影团队、化妆团队加入剧组提供服务支持与技术指导。从舞美设计到服化道准备,从演员台词功底到形体仪态训练,都可谓精益求精、臻于完美。角色的每一种语气都经过反复斟酌揣摩,台上的每一处设计都饱含演职人员的思虑与心血。因此每一个人物形象仿佛正从史书中款款而来,将那个群星闪耀的时代完美展现在观众面前。历史的尘烟盖不住世纪的风雨,无数先驱者已将希望的种子洒向人间,绽开了一片烂漫的传承之影,在一片浩荡的云海下,我们用自己的身躯将文化带向每一个观众的心中。
王夫之有言:“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千载春秋,得见“大儒张载”之风华,莘莘学子已然由思想的学习者成为文化的传承人,先贤遗风逐渐内化于日常修学。回望来路,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大儒张载》戏剧之震撼,正在于它引传统文化之泉,润今日创新之花,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将古之先贤其思其行生动呈现在我们面前。几千年的岁月,骤然化作虚无,隔着漫漫时空,我们思接千载,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触摸到博大精深的文明。赓续传统,返本开新,传承中华文化离不开青年一辈的努力与奋斗,而这正是陕师大学子孜孜以求的目标。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指示道,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推进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守文化立场,寻找文化基因,提炼中华文明德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万物一体”中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真正看得见、听得清、赏得明的形式下,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激发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
岁月峥嵘,山河为证;文脉悠远,以古为新。《大儒张载》首场公益演出是哲学书院校园戏剧走向社会的开始,但远远不是结束。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生根发芽,用创意激活经典、融入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在潜移默化中培根铸魂,在更强大的文化自信中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