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教育 >> 正文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招生公告(第五届)

发布日期:2022-11-11    作者:     来源:     点击: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Philosophy College)是学校对标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和“新文科”建设而打造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是学校独立设置的二级实体性教学机构,同时也是全国首个以学科命名的书院。自2019年6月成立以来,哲学书院赓续传统书院精神,融合现代教育精髓,打造特色鲜明的哲学通识核心课程和书院文化,积极探索学科制书院模式下,以“哲学+”的视野推动学科间的深度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的育人新理念、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也赢得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自即日起,书院面向全校非哲学专业本科生招收第五届学生。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招生对象和人数

面向全校20212022级非哲学专业本科生,预计招收人数在100人左右。

二、申请条件

对哲学有浓厚的兴趣,学习成绩优秀,学有余力;道德品质良好,兴趣爱好广泛。相关学科竞赛获奖者、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者以及文体艺术方面有特长者优先。

三、报名时间与方式

1.报名时间截止:2022年11月2924:00

2.报名方式:

(1)申请者在线填写《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入院报名表》信息采集:

https://www.wjx.cn/vm/tygKsrn.aspx#


(2)在线填写信息采集后,请将以下相关材料电子版发送至书院邮箱:

zxsy@snnu.edu.cn。

·个人陈述(需本人手写,内容包括个人规划、学习习惯及能力评价、课外阅读情况、个性特长及取得的成果、未来的设想等,1000字左右);

·成绩单(2021级学生应提交大一成绩单;2022级学生应提交高考各科成绩相关证明);

·各类获奖证书及其他证明自己特长和优势的材料(如有)。

【注:个人陈述、成绩单及各类获奖证书请扫描后上传压缩包至邮件附件,附件与邮件主题均命名“姓名+学院”

四、选拔程序

1.资格初审11月30日-122,哲学书院招生工作小组对报名材料进行初审,122确定入围面试的学生名单。

2.面试12月4,书院面试小组对初审入围者进行面试。面试安排详见哲学书院公告。学生面试时,须当面提交报名材料的纸质版(个人陈述手写原件、获奖证书原件、复印件)。

3.公布录取名单12月9,拟录取名单将在哲学书院网站上予以公示。

五、咨询宣讲

1.招生咨询

时 间:11月15日(周二)、17日(周四)10:00-12:30

地 点:长安校区阳光苑外广场、溢香楼外十字路口;

雁塔校区学子食府外广场

线上咨询群(微信群、QQ群)

2.招生宣讲

(第一场)

时 间:11月25日(周五)19:00-20:30

地 点:长安校区

线上平台:(腾讯会议)ID639 701 461

(第二场)

时间:11月25日(周)19:00-20:30

地点:雁塔校区

线上平台:(腾讯会议)ID467 579 820

【更多书院详情获取渠道】

联系方式:029-85318922

联系人:万老师、张老师

办公地点:长安校区教育博物馆附楼S304

书院网址:http://zxsy.snnu.edu.cn

书院邮箱: zxsy@snnu.edu.cn






(微信公众平台) (哔哩哔哩平台)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2022年招生指南


Q1.哲学书院是什么?

陕西师范大学为加快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对标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和“新文科”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于2019年6月成立全国首个以学科为归属的书院——哲学书院(Philosophy College)。通过打造特色鲜明的书院文化和哲学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哲学学科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而打造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致力于培养在人文社科以及理工科等各个领域运用哲学思维进行实践创新的复合型拔尖人才,是学校独立的实体性教学机构

Q2.哲学书院的理念、目标是什么?

哲学书院秉承“明智 通慧 识理 敏行”为院训,重专业融通与综合素质培养,重理性精神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重开放性国际视野与创新意识规训,重优良心智与健全人格养成

哲学书院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打造特色鲜明的书院文化和哲学通识核心课程群,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认知和思考的窗户,帮助学生用严格的理性和批判精神,在宽广视野中反思和坚守自我、在无限天地中涵养和树立人格,激发和引导学生用哲学的智慧和思辨精神,多方位、多视角、跨学科地审视和对待自己所学专业,从而更好地引领学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Q3.哲学书院的人才培养有何特色?

哲学书院以创新教育模式为抓手,以学科交叉为导向,积极探索学科制书院模式下,以“哲学+”的视野去推动学科间的深度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从育人理念、通识课程、培养模式、实践创新、文化传承“五维向度”出发,形成独特的书院育人特色:一是凸显“哲学+”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二是打造以经典阅读为核心的哲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群;三是全方位多层面贯彻全程全员导师制;四是秉承知行合一,强化实践育人平台;五是突出思想传承,践行文化育人

Q4.“哲学+”是什么?

“哲学+”模式是未来哲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社会不需要那么多哲学家,但却需要一大批具有哲学思维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政治、经济、法律乃至理学、工科等各个领域运用哲学思维进行实践创新。哲学书院充分发挥哲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以跨学科的理念,推动了哲学与文科、理工科等各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在更大范围内打破学科壁垒,促动学科交叉,不断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沟通能力、跨学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人文、科技等各个领域运用哲学思维实现卓越发展。

Q5.哲学书院的通识核心课程有哪些?

目前,哲学书院建设了“哲学基础与前沿、哲学经典导读、伦理与文化生活、科学与批判性思维、艺术与宗教世界”五大模块近40余门通识核心课程,每学期开设12-14门课程供学生修读。加盟书院的学生将接受系统的哲学通识课程教育,通过健全心性修养、优良德性养成和卓越思维训练,形成特定的哲学态度和气质,成为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人才、思辨型人才,拓展和提升在原有专业的发展空间与层次。

Q6.进入哲学书院要完成多少课程?

学生在2-3年内,修满8门书院通识核心课程,成绩合格可获得结业证书;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获得相应实践学分,在主修专业获得学士学位证书的同时,将获得由书院颁发的哲学通识教育证书

Q7.哲学书院通识核心课程与学校通识课的关系是什么?

书院通识核心课程,在学分上可以与学校规定的通识选修课学分进行抵换(不含学校规定选修的1学分艺术类课程)。根据目前学校规定的通识选修课学分要求,完成书院通识核心课程的学习,也同时完成了学校通识选修课的任务。

Q8.哲学书院课程如何考核?

书院所有课程均不组织闭卷考试,采用新的考核模式,如通过参与讨论课、提交讨论稿和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

Q9.未完成规定的8门课程怎么办?

学生在毕业前,未修满8门书院课程,其选修并合格的书院课程亦视同于在校期间必须修读的通识选修课,并可由哲学书院出具修读证明

Q10.哲学书院采取何种培养模式?

1.“形式教育+非形式教育”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同学,哲学书院采取“形式教育+非形式教育”的教育方式,在书院内开辟思想星空大讲堂、哲学与通识教育工作坊、学术沙龙、经典读书会、闻道·茶叙、电影沙龙、游学研修、耕读研习、社会实践、文化节、戏剧节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力图通过更多的非形式教育,真正起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健全学生的人格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助力学生成长。

2.“小班教学+小组研讨”

哲学书院不断创新育人模式,促动教学方式改革,采用“小班教学+小组研讨”的教学形式,每班不超过30人,每个讨论小组不超过10人。除了以老师讲授为主的课堂讲授外,还有2-3次课外研讨课。


3.“导师制+助教制”

哲学书院依托陕西师范大学传统学科的优势,集全校的优秀师资组建课程模块教学团队、学生专业导师团队,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校内外知名学者为驻院教授,海内外知名学人为课外导师,聘用专业人员为书院项目导师,选聘优秀的博硕士生担任助教,由此构筑起齐备的师资团队。

Q11.哲学书院有哪些第二课堂活动?

学术讲座,呈现思想星空。书院创办“思想星空大讲堂”,搭建学术交流开放平台,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汇聚多类学科资源,促动思想互通与精神交感,在哲学的视域中展现异彩纷呈的星空世界。

主题工作坊,开展高端对谈。书院每年定期召开哲学通识教育工作坊,选取不同主题,邀请省内外高校知名专家、青年学者共同参与,分享通识教育、哲学教育、书院教育等方面的经验。推动书院精神的创造性转化,探索通识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更好地发挥哲学在高等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学术沙龙,启迪哲学智慧。2021年,策划组织“哲学家论教育”系列学术沙龙,邀请校内外哲学教师,围绕中外哲学家关于教育的经典论述和文本,组织系列学术沙龙,以期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路向提供点滴思考。2022年,开创“哲学家论劳动”系列学术沙龙,通过探寻中西劳动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全方位让学生感受中西方劳动智慧,助力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电影沙龙,开启哲学对话。以电影为媒介,以哲学为主题,启发师生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借鉴苏格拉底式提问法,重体验,重参与,重论证,轻结果。每期由1名主持人推动,邀请6-8名对话者参与论证,2位指导老师在观影前指导、对话论证后点评,数十位观众参与。



师生茶叙,碰撞思维火花。导师见面会,师生同享,互道家常,为学子答疑解惑。创设“闻道·茶叙”品牌活动,以常态化形式邀请书院导师与学生近距离交流,每期邀请1位导师担任嘉宾,12-15名学生参与互动。茶叙系列活动以打造书院导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平等对话、深入互动、惬意交流的平台为核心内容,每位参与者都拥有畅谈言欢、碰撞思维火花的自由。



勤读力耕,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充分挖掘劳动内涵,探索多种形式的劳育模式,开设“劳动哲学与时代精神”通识核心课程,以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审视与反思劳动现象、劳动问题与劳动理论;策划组织“哲学家论劳动”系列沙龙,让学生全方位感受中西方劳动智慧,促进学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建立“南山耕读”劳动实践基地,成立“耕读研习社”社团,引导学生在耕作体验中感受劳动的艰辛、在俯首践行中赓续劳动的精神。


游学研修,实现知行合一。游学研修活动是书院广泛开展非形式教育的具体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形成更加深刻的哲学观感。


学社组织,营造共话空间。书院先后成立了古希腊文化研习社、关中文化研习社、耕读研习社三个学生社团以及主管新媒体工作的学生组织——新闻中心。


文化传承,勇承青年担当。文化是书院的精髓和灵魂,哲学是立足生命实践的学问。为了营造既有历史沉淀又独具特色的书院文化,发挥哲学的思想引领作用,书院每年10月份启动文化节,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构筑起文化空间。




  古礼研习,立德修身正己。文化节期间,组织开展国学体验坊之射箭、投壶等比赛活动。纵箭穿云,体验传统射礼之美,使学子在历史斑驳的痕迹中触摸圣贤文化,开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认知。



戏剧演绎,沉思中西先哲。每年文化节期间举办戏剧节,首届戏剧节以《苏格拉底之死》为剧目,促动学生深入到古希腊哲学的当下,沉思先哲行动之意义与标示;第二届戏剧节以《大儒张载》为剧目,通过戏剧揭开历史的面纱,回顾先儒生命历程,溯关学遗迹,承先贤之风。第三届戏剧节以《安提戈涅》为剧目,演绎古希腊悲剧中的冲突和哲理,带领学生感悟情与法的碰撞。第四届戏剧节以《元圣周公》为剧目,对周公的思想精华和传奇故事进行情景化呈现,用戏剧诠释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与哲理魅力。


暑期实践,讲述关中故事。书院每年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为深入挖掘关中地区的优秀文化资源,力图呈现出关中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整体面貌,2020年暑期,“关中文化之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民俗文化”“农耕文明”“红色基因”“秦岭生态”“书院文化”等主题为线索,综合采用云调查、云访谈、游学会讲、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组建分队前往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进行调研。2021年暑期,组建“周文化的溯源、传承与开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溯文明之源,寻文化本真,挖掘陕西精神价值潜能、賡续中华传统文化的关中脉络,对周代文明发源地区的人文、地理、民俗等展开深入调研,力求在历史中寻找文明开端,在发展中探寻未来之路。2022年围绕“周文化与中华农耕文明探源”主题,采取经典研读、主题会讲、田野调查、交流探访等多样化实践形式,重走周人迁徙之路,对关中地区的周文化与农耕文明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力图寻求对周文化和农耕文明的深度理解和创造性转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其中“关中文化之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分别荣获2020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省级标兵团队”称号。2021年,书院共培育孵化10个项目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5个,校级1个。2022年“周文化与农耕文明探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荣获2022年“省级优秀团队”称号。


  冬至游艺,乐享浓情佳节。每年冬至佳节之际,书院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庙会形式,开展冬至游园会等活动,邀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在热闹、欢快和激情澎湃中实现思想与情感的交融与碰撞。



Q12.哲学书院的学生管理模式是怎样的?

每一个被选拔进入哲学书院的学生都有双重身份,既是书院的学生,也是所在专业学院的学生。在管理上,学生学籍仍由所在专业学院管理,书院的学生组织生活仍属于专业学院,毕业资格仍由原学院负责审核。哲学书院负责书院课程的教学组织、学业考核和与书院课程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

Q13.进入哲学书院需要收取学费吗?

学生进入哲学书院,书院不收取任何费用

Q14.哲学书院有退出机制吗?

若因考试作弊、违纪或其他原因受到学校处分,主观上学习不认真、多门成绩不合格的同学需退出书院;若因个人原因希望退出书院的,需提出纸质申请,经同意后可退出书院。

Q15.哲学书院的生源和“毕业生”情况如何?

目前,哲学书院已招收了四届共444名学生进入书院,这些学生汇聚全校20个学院、文理工40多个非哲学专业,其中理工类占25.5%,人文社科类占74.5%。2021年首届毕业生(2017级),就业率达到100%,非公费师范生中,40%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85%以上选择前往英美世界名校和国内一流高校继续读研深造;2022届毕业生中(2018级),公费师范生39人,非公费师范生69人,升学、就业率达到93.33%。升学学生中,出国、推免、考研至海外名校或国内985、211院校的占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