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季学期《中国哲学的世界》第一次线上讨论课于第六周在腾讯会议进行。本次讨论课的主题是“文化自信”,要求大家思考“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彰显中华文化的特色与魅力?”这三个问题。每位同学都在参加讨论之前交了自己的讨论稿,助教审核讨论稿并对同学们的讨论稿提出修改意见。从讨论稿的内容来看,大多数同学都能结合开课以来学习的知识,如儒释道三教合流、天人合一、天下无外、民胞物等中哲知识;并积极参考其他方面的资料,还能对讨论主题进行独立思考,讨论稿总体质量令人满意。


优秀讨论稿展示
此次讨论课共分为4组,每组人数7或8人。讨论课分为主题发言和提问讨论两个环节,助教按照学生在每个环节的具体表现打分。
本次线上讨论课进行的非常顺利,同学们都能遵守讨论课要求,发言条理清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讨论环节积极热烈,有个别小组在讨论课结束之后还意犹未尽,继续在微信群进行提问讨论。
第一组讨论课,杨静宜同学对比了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认为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大河文明,具有大河文明具有封闭性特征,注重和平稳定,受其影响,中华民族崇尚“以和为贵”的精神,重礼仪廉耻,形成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王瑞同学则从中国人的创始观开始,认为中国人与西方人不断问寻世界的本原不同,中国更偏重于先肯定这个世界的存在,再去解释它存在的合理性;王亦清、朱楚凡、王星入、宋瑾玲、张佳丽、覃怡佳美等同学,则从儒释道合一的人生观、民族向心力和中庸思想、中外文学、主客关系、整体思维等方面谈了自己的思考。在提问讨论阶段,大家针对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国古代的本体论和中西文化对比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第二组讨论课中,很荣幸地邀请到本课程的主讲老师许宁教授和哲学书院高洋老师的参与。首先由许宁教授为同学们讲解了这次讨论课主题的意义,总结中国近代以来不学夷人、五不如夷、百事不如人、全盘西化到今天文化自信的历史过程。鲁乐乐同学从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天人合一、集体主义等方面思考了中华文化的特点;邓巧悦同学则对比了中西方宇宙观、人生观和信仰观等方面,总结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意义;杨雪琴、张熙怡、袁佳怡、樊力玮、王雪凝等同学,则从国故与国魂、和而不同、传统与现代、人本主义、自强包容等方面讲述了自己的思考。提问讨论环节,大家主要探讨了“和”的意义和宗教信仰等问题,最后许宁教授点评同学的发言和回应了大家关切的问题。



第三组讨论课,薛思雨谈到了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分析了天下的三层内涵,认为中国具有以和为贵的文化特点;李选晋则从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仁”入手,分析了“仁”的思想意义和现代价值;何丽伟、王子安、赵智慧、杜彦臻、段红霞、周思琪等同学还从地域信仰、敦煌文化、传统道德核心观念、内在超越、出世入世、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自己独立的思考。提问和讨论环节,大家热切地讨论了中国古代体现包容理解的思想,还对《第二性》中女性克服被动性的问题展开了辩论。
第四组讨论课,丁点儿同学认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并结合理论与现实讲述了其对“天人合一”的思考;高然同学则认为中国人看待世界是有机的选择、是动态的且不过分追究源头,中国社会讲“和”,中国文化肯定人的价值;孙诗颖、王至柔、周可、徐浪、张磊、霍美林等同学,各自从历史与现实、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文化基因、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实用主义、“家”观念等方面讲解了自己对文化自信的思考。提问讨论环节,大家对于李子柒文化现象、佛教生死观、独立人格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由于第四组是最后一组,大家准备时间更为充足,同学们的发言和讨论的质量最为优秀和热烈。
在讨论课结束之后还要求每位同学提交讨论稿的定稿,文后还要附上不少于300字的讨论课感想或建议。本次讨论课从同学们的课前准备和课堂发言来看,每位同学都十分重视讨论课,能够精心准备、积极参与,正是由于同学们的热情付出,这才使得本次讨论课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