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教育 >> 通识教育 >> 正文

《四书》导读第一次讨论课情况汇报

发布日期:2020-04-04    作者:朱斯琴     来源:     点击:

因为班内同学课余时间不统一和清明节假期的原因,《四书》导读讨论课时间跨度较大,于3月30日下午进行了第一次讨论课,参与讨论的学生共10人。第二组于4月1日进行,第三组于4月2日进行,第四组于4月11日完成。每组皆10人

本次讨论课的主题是“《论语》中的治学与为人”,经过八周的学习同学们已完成《论语》导读的部分,对这一主题也形成了自己的见解,讨论内容涉及“仁”与“礼”的关系、《论语》中体现的学习之道、德性是否可教、德育的重要性、何谓“忠恕”“孝悌”等问题,虽然主题较为宽泛,但通过讨论,结合具体情况,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主要问题:

  1. 通过《论语》原文探讨“学”的问题。从“学”能否被简单理解为“效”;“学”的内容是什么,是礼仪法度等知识还是包括道德;我们应该怎样去“学” 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很多同学选择从《论语》“学而时习之”一段展开论述,依据朱熹的注释和其他资料给出自己的理解。

  2. 《论语》中树立的理想人格的讨论。“君子”、“圣人”、“仁人”等代表了怎样的品格;他们是否能够达成;有什么现实意义。大家更多的倾向于理想人格难以实现,但是作为一个目标的导向作用依旧有重要的意义。

  3. 关于“仁”的问题。“仁”与其他品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孝悌”是“仁之本”、“人之本”还是“为仁之本”;我们如何去行“仁”。同学们认为“为仁之本”更符合本意,并在讨论中加入了自己的生活感悟,从自己亲身经历的角度去解读经典。

  4. 儒家人性论的问题。如怎样理解“性善论”和“性恶论”,自己是怎样看待“性”的善恶的;德性是否是可教、可分的等。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有同学结合了自己了解的古希腊哲学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答案,也针对“性论”问题展开了拓展阅读。

  5. 如何看待“内圣外王”。关于这个问题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现实经历和专业内容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同学们对儒家传统理论进行了反思,尝试论证“内圣外王”的可行性或是在今天应该如何对其有新的理解。

除了以上五个问题外还有对“君子不器”、“慎独”、“义利之辩”、“知”等概念的讨论,同学们讨论稿中体现的《论语》中的思想十分丰富,是对八周以来课程内容的一次全面的回顾和总结。

同时讨论课也存在一些问题,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大家的问题意识不够,大多数讨论稿呈现出围绕既定结论展开的倾向,自己的思考较少,没有太大的讨论余地。最直接的表现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观点作为主线,更多的是总结性发言,一位同学发言完毕后其他同学没有讨论欲望。经过两次讨论稿的修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改善。吸取这一次讨论课的经验教训,相信下一次讨论课可以准备的更加充分。并且在讨论课中我作为助教也学习到了很多,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串联,与同学们一起抱着学习的心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