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束对《理想国》第九卷的学习后,本课程展开了第三次讨论课。讨论主题为“灵魂的类型及其评价”,除《理想国》外,另外的参考文本,有《斐德若》中苏格拉底的第二篇讲辞,也有色诺芬的《希耶罗》。
6月13日,由任课教师尹兆坤老师带领,进行了第三组同学的讨论。以保证本学期每位同学至少得到一次老师的一对一指导。其余两组的讨论分别在6月14日由课程助教组织。此外,在第三组讨论时,也有他组同学前来旁听,其中的收获和提升,在其主题发言中都有所体现。讨论形式上,第一环节仍以每位同学做主题发言为主,紧跟组内同学互评,后由任课教师或课程助教做简短评论。第二环节,进行短时间的自由讨论。



在主题发言阶段,同学们各有不同的着眼和侧重,粗略归类而言,大家由主题延伸出以下几个讨论方向:
第一、僭主的不义灵魂及其不幸生活。沿着《理想国》中的分析,总结僭主式的灵魂由欲望主导,真正的僭主囿于恐惧和情欲,将最为不幸,如赵月月、孙一博、杨龙同学的发言。结合《希耶罗》中西蒙尼德对僭主的劝教,注意到一种好僭主的可能,且进一步考虑到这种“好”更多有着政治实操的意义,而灵魂的性质仍是不义的,如漆佳、尹洁祺和杜淦同学的发言。更有结合《斐德若》中爱欲问题,注意到哲人和僭主在“疯癫”上的类似,如杜雪曼、陈瑾煜同学。这也是第一组讨论的热点所在。
第二、灵魂划分中的欲望及爱欲问题。在《斐德若》中,带领灵魂上升的爱欲疯癫,恰是对节制一种超出。这对于理性主导、激情辅助、欲望服从的经典三分,带来另一侧面的补充,如刘洋、马馨玥、范思韵、王文睿和王迪清同学的发言。对于此,尹老师提示大家注意,对应于劣马的欲望,恰恰是灵魂重要的动力。此外,杜新岩同学还进一步再思考了意气(激情)与欲望的区分是否可能。张力丹同学注意到爱欲中身体和灵魂的微妙关系。
第三、直接考虑灵魂所对应的政制。如黄溪同学从“僭主与平民”、“僭主与城邦”和“僭主灵魂”三个角度对僭主制的再思考。以及,郑文烨同学对古今民主制的再思考,引起大家注意很多根本性前提的转变,从而过渡到如何评价的问题上。
第四、比较灵魂的划分的不同方式。不同于对应五种依次下坠的政制,《斐德若》中的灵魂类型,以曾见过理念的多少分列九品,也以跟随神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神的灵魂”、“灵魂的身体”问题上也有新的要点可抓,如李悦、陈宝敏、刘一阳和陈嘉伟同学的发言。此外,还有王菲同学对灵魂“马车比喻”的细致分析。也有马伊卓同学注意到哲人与王在不同讨论中的分与合。对于这样的比照和对观,老师也提醒到要注意不同对话的对象和主题,而不要做笼统的体系化理解。
第五、对灵魂类型的评价。站在柏拉图思想的内部,结合具体人物事例,对不同类型的灵魂及其生活做出评价,如张军辉和张敬悦同学的发言。此外,还有站在外部,对灵魂划分本身的评价。柏拉图哲学中仍有着成人教化的目的,其中所确立的人之卓越的典范,在今天大家是否还能认同就成为问题。在这一方向上陈嘉伟、王羽彤和王绪念同学都有结合不同的专业知识,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自由讨论阶段,除了展开一些未能尽力尽兴的问题,话题从对文本的追究中引出,转向对当下的切身生活的重新审视。与前期两次讨论不同的是,这次更多从柏拉图哲学中灵魂的正义与德性出发,与当下常遭轻慢的“道德”拉开距离,呈现出一个向上的方向。在讨论尾声后还可继续的,除了对这一古今差异在学理上的跟进以外,更重要的是理解“人应当怎样生活”的问题深度,以及进一步的有所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