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教育 >> 通识教育 >> 正文

《伦理与美好生活》第三次讨论课——主题观影式研讨课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2020-06-29    作者:叶啸雨     来源:     点击:

6月27日晚,伦理与美好生活利用七点到九点的时间组织进行了最后一次讨论课,也是本学期的最后一次活动。本次讨论课采用的是主题观影形式,要求同学们首先观看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然后围绕电影发表自己的感想与思考。

讨论开始先由助教设置了一个题目来引导同学们的讨论,即“人类幸福何以可能”,主要通过电影中小人物面对荒诞的命运时所做出的无力的反应来思考真正的幸福何以降临在每个人身上,并引导同学们尝试着解决道德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问题。在这个环节,以下几位同学发表了看法。

李金虎同学认为:“从人类的发展史上看,幸福还只能在头脑中形成,古典、近代与现代三大时代始终没有一种永恒的幸福。而追求幸福的方式,则是去功利化的教育,引导人们去认识命运背后所赋予的那个幸福。所谓的不幸福,实际上是一种反思,指向的是人的终极目的。”祁心悦同学也同样认为:“靠外在实现幸福是很困难的,因为幸福是纯主观的事。”徐梦同学则认为:“幸福的不同是因为对幸福理解的错位,就如同影片中村民、汉奸与日本鬼子之间对于幸福理解各不相同,这样的主客观问题导致了多样性的产生。”殷兴宇同学认为:“幸福实际上是顺应自己,就算环境一直在改变,也要在环境中坚持着自身人性中最高尚的部分,通过影片来看,就是要加强对于广大群众的爱国教育。”

进行至此,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渐渐浮出水面,这个主题也是这部电影所带给我们的更加深刻的内容。接下来的讨论就围绕着这个主题开始讨论。黄子明同学认为:“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背景下,我们要看到的是,不仅要去警惕侵犯我国领土主权的人,更要去警惕那些别有用心、借着爱国主义而排除异己。为自己牟利的人。”魏新宇、王莺飞、姚曼淇与李选晋同学则思考了人性本身的问题,在电影主角——战争中中日双方的小人物为何最后会拿起屠刀,其善恶立场的转换值得发人深思。路怡与王倩同学则从中日双方文化的差异,双方不同的伦理体系入手来分析,王倩同学认为:“虽然中国与日本都是集体主义伦理观念,但是这两者的集体却大不相同。在战争年代,日本的集体主义是军国主义,是法西斯主义,是与一切和平与美好相悖的恐怖主义,因此在我们今天更应该去铭记历史,抵御各式各样的法西斯思想。”

祖社老师最后总结,为同学们本次讨论课与整个学期的表现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要去直面历史,直面复杂与多元思潮;二是学会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站在正义的立场来审视历史;三是要从表层的现象中透视深层次的本质问题,把握问题的根本。本学期的讨论课到此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