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活动 >> 时讯动态 >> 正文

闻道·茶叙第五期 | 石碧球:漫谈理想的大学和书院生活

发布日期:2021-09-25    作者:     来源:     点击:

   922下午,哲学书院闻道·茶叙”第五期围绕“漫谈理想的大学书院生活”这一主题开展,本次嘉宾由书院专业导师石碧球担任,来自7不同专业背景的15书院学子共同参与。

 

茶叙伊始,伴随着袅袅的茶香和阵阵的果香,15位同学依次进行自我介绍,漫谈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在书院学习的种种历程,并对自身理想的大学生活进行了分享,现场气氛其乐融融

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卢海同学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大学生活。他谈道,时光匆匆,大学四年易逝,故而自己在这四年里的选择和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他为例,他自入学起就拟定了保研清北的目标,故而他在大学前三年的生活主要是专注于学习,辗转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不放松。而在保研清华的目标达成之后,他就会开始抓紧大学这最后的一年时间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争取不负学习,不负青春。提到书院生活他讲到,在书院的学习虽不像专业学习那么偏于实用性,但两年来的书院生活让他的精神和心灵都得到了净化。就像你提着一个脏的竹篮去河边打水你并没有打到水但是你的竹篮变干净了

 

来自文学院的覃怡佳美同学谈到了学习与生活平衡问题大学生都会面临的综作为例子,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平衡学习与生活的小妙招。在论及书院的学习生活时,她谈道,书院的哲学通识课的学习与专业课学习,这二者的结合于自己而言是一件奇妙的事情,我们应当好好珍惜在书院学习的时光,有效利用书院“哲学+”的培养模式来弥补自己本专业学习的不足。

 

来自文学院的潘芷茵同学向大家分享自己从高中到大学的故事直言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在哲学书院找到了一种自由舒适的归属感,书院学子是一个有爱的共同体

 

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同一个专业、同一个宿舍的冯嘉敏郭瑞婷赵颖同学依次向大家分享了自己书院的学习生活,冯嘉敏同学所提及的如何管控自己的情绪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当论及理想的大学生活时,赵颖同学说道:理想的大学只存在于大家没有进入大学的阶段”。

 

 

石碧球老师最后对于大家的分享和所谈及的问题一一进行总结回应。他讲到,身处在百年之未有的大变局时代,我们要么被裹挟着前行要么被历史的泥沙掩埋想勇立潮头确实很困难,但是我们应该把握时代大势迎难而上。在谈及理想的大学生活时,石老师向大家引用了哈佛大学前校长艾默生对教育的理念,指出理想的大学应该要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教育不受教条束缚的由人文主义价值主义滋养的,使学生拥有判断力,能处在纷繁杂乱的时代中不盲从,坚定地向目标迈进。他最后指出:我们有这样的自信,使大家从书院走出来后都能成为不一样的崭新的自己,使大家都能理性价值观熏陶有充分知识储备,并能够用同理心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周遭问题

 

在轻松有趣的交谈中第五期“闻道·茶叙伴着夜晚的到来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茶叙心语


第五期茶叙活动,是我严格意义上参与的第一次哲学书院的第二课堂活动。本期活动以“理想的大学和理想的书院生活”为漫谈主题。这次活动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刚开始的时候我一直都认为理想的大学生活是可以踏踏实实读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来了大学之后才发现这些根本不能兼顾。而刚开学就修改的综测标准又着实地对我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但是就像卢海成学长所讲的,这些东西既然无法兼顾,那你就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去做就好了,不要因为给自己留有退路而产生顾忌。因为当你产生这种顾忌的时候,你就已经输了。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群之中,我们在想自己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向往的大学生活。确实,就像石碧球老师所讲的那样,实体的书院,乃至于实体的大学,它所能带给我们的,其实就是一种社群共同体,我们在这个共同体中和他人分享交流,并且加以自己的独立思考,从而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这才是大学的应有之义。外部的标准虽然会不断发生变化,但是你要知道,你所做过的努力都不会白费,不要单纯去考虑那些功利性的事情,做好自己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或者我们可以尝试去做一些事情,从而了解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些。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才是最幸福的。

——历史文化学院(新文科班) 张笑溪

 

常想起复旦中文系的陈思和老师说过的话——在“滔滔的商海之上”,他要以文学建立一片人文精神的“绿洲”。我想,哲学书院也正是陕师大的“绿洲”,让我们的理想主义、人文精神得到护荫,让我们在当今并不美好的大学生态里,也有诗意栖居于大学的感受。茶叙中,我回想自己从小的经历,惊诧于自己的幸运:一路上,我总能遇到许多真正有教育理想、有人文情怀的老师,让我优游于自由成长的沃土,体验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如何在现实中绽开。人们常说“诗和远方”,仿佛美好的东西十分遥不可及,是乌托邦,但我想,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把那些美好束之高阁。就像阳明揭示的,无行是出于缺乏对道的真正体知,是因为被“口耳之学”中的假道所蒙蔽,我们对大学理想没有真知真信,没有在身边的人事中体验到更高的可能性,因而也就不曾实践它们。其实,即使在再恶劣的环境中,也总有人会在夹缝中播撒美好的种子,会挺身而出,阐释并守护意义。

书院入学面试时,我曾谈到赵越胜老师的《燃灯者》一书,书里引用的《马太福音》的一段话很感动我:“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哲学书院的老师不是只埋头做自己的学问,把灯”放在斗底下“,而是投身于更大的教育事业,把灯“放在灯台上”,照亮书院这“一家的人”。时代需要顶多这样的“燃灯者”。正如尤西林老师说的——今天中国最优秀的学者,都投向了教育事业。我也将走上这样的道路去——点一盏灯,将幸运和幸福赠予给更多的人,传递美好的生命信息与生命能量,就像当初那个小小学生,在她的前辈老师们的灯光中所感受的那样……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基地班)潘芷茵

 

 

在石老师的引导下,来自不同学院的我们,或多或少地诉说了心中的想法:有优秀的学长学姐回顾了在大学、在书院的种种,谈到了自己的收获与遗憾;有同届的同学讲述自己的现状和加入书院的初衷以及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有大学生活堪堪满一年的学弟学妹们描绘了自己理想的大学生活并且与现实进行了对比,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不同与自身的不适应提出了疑惑。

对此,石老师结合一些大学校长的开学致辞进行点拨,所谓大学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社群,我们在其中自由成长,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所提供的不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种自由开放包容活跃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其中都有所收获。

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书院给我们提供的就是这种轻松的自由的可以跨专业交流的环境,我们可以在交流中提升自己,有时候一个同学的某一个观点,往往就会在我们其他人的头脑里灵光一闪,产生共鸣。这种感觉就像是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了一只萤火虫,因着这一点小小的微光,引来了无数只小小的萤火虫,一点点微光就此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照亮了整个夜晚。简言之,书院为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我希望以后的大学生活能够更加充实有趣。

——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瑞婷

 

“理想大学的模样?”当目光注视到这几个字的时候,嘴里喃喃自语,脑海里跳出的第一幅画面竟然是三个月前书院第一届毕业生在公众号上的写下的一句话“在书院,我找到了理想大学的模样”初见疑惑,再忆不疑,何哉?许是因为第一次被师大的人文情怀所感动是源于和石碧球老师的一通电话,许是因为第一次被大学教师的执着理想而触动是源于在王文琦老师的课堂上听到的慨叹,亦或是因为第一次在大学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议论风生的快乐,是在书院讨论课上和同学们的畅所欲言……

理想没有标准,大学应得大道。我一直是一个把生活过得不甚明白的人,好在跌跌撞撞一路走来,还是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缘分使然还能进入书院学习,这是生活的馈赠的礼物。

虽然我们每个人怀着不尽相同的目的进入大学,因为各种各样的缘由选择书院,但我们也终将一起走向未来。希望在这一段人生旅程的互相陪伴中,我们和书院都能为彼此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而那就是理想大学的模样。

——文学院 马晓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