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哲学基础与前沿
1.《中国哲学的世界》
主讲教师:许宁
课程介绍:
该课程是哲学书院核心通识课程之一,同时也是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选修课。通过课堂讲授和原著选读相结合,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思潮、代表人物有初步的了解,认识和领略中国哲学的独特价值和精神气质,进入中国哲学富有魅力的思想世界,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从而实现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马克思哲学的世界》
主讲教师:雷龙乾
课程介绍:
本课程为大学本科非哲学专业辅修哲学专业的学生开设,属于哲学书院的基础性必修课程。课程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切实学习和深入了解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概貌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马克思哲学的积极正见,矫正误解,克服疏离,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和意愿。课程特点是更注重长时段、多视角、生活化地挖掘马克思哲学的科学内涵、历史意义和当代实践,力图以历史视角追溯马克思哲学的生成源流、演变节点和当下际遇,以生活情怀呈现马克思哲学的文化精神、生命诉求、生活境遇、社会纠葛和价值旨趣,以科学理性揭示马克思哲学的思想脉路、概念内涵、理论体系、
风格特质、致思方向、内在张力和前行进路。
3.《西方哲学的世界》
主讲教师:石碧球
课程介绍:
本课程将打破传统严格按照线性叙事对哲学家的思想进行讲解的哲学史教学方式,以研究某些特定的哲学问题为主轴,带领学生倘佯于过去和现在的经典哲学家关于这些问题的文本和观点之中,并围绕这些不同的问题来组织思想实验,力图通过“思想实验+经典文本+课内讨论+课外研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到西方哲学史中哲学家对世界、心灵、知识、道德、自由、死亡等核心问题的思路历程,把握相关问题的内在理论脉络和逻辑理路,体认这些问题与生活、生命的深层关联。
4.《青年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智慧》
主讲教师:寇东亮
课程介绍:
本课程以青年马克思26岁时在法国巴黎撰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主要文本依据,结合青年马克思的大学时代、记者生涯、巴黎岁月等人生阅历,借助马克思的“恋爱”隐喻,围绕劳动异化与人的自由这一主题,在文本、历史与现实的视界融通中,解读青年马克思关于主体、自由、实践、劳动、财产、资本、需要、精神、审美、自然、人道、公共等现代性问题的观点,展示青年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思维方式和实践智慧,使当代大学生在与青年马克思的对话、同思和共鸣中提升自己的哲学思维和人生智慧。
二:伦理与文化
5.《伦理与美好生活》
主讲教师:袁祖社
课程介绍:
本课程从伦理及其相关概念的论述出发,通过对基本伦理问题进行思辨,引导学生思考伦理学是如何尝试澄清人们应该怎样生活这一基本命题,探讨幸福与美好生活的关系,引发对何为美好生活、我们为什么需要美好生活的思考。探讨当代社会人们走向美好生活的可能路径:人类行为与社会的关系及发展、伦理对社会制度的规制、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伦理道德对于人类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支柱作用。
6.《关中文化十八讲》
主讲教师:丁为祥等
课程介绍:
《关中文化十八讲》以周秦、汉唐、宋明清三个阶段为主要侧重点,以历史地理、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三大模块为铺排,广泛吸收关中文化最新研究成果,精选最有典型意义的关中叙事,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展现源远流长、独具魅力的关中文化,从整体上呈现关中文化的全貌,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增进对关中文化的认知,增深对关学思想的体悟,进一步彰显对关中文
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与精神共鸣。
7.《环境伦理学》
主讲教师:王云霞
课程介绍:
“环境伦理学”的出现源于20世纪中后期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旨在系统阐释有关人类和自然环境间的道德关系。它所关注的核心议题是环境保护运动的伦理根据究竟是什么?具体地说,我们为什么有义务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保护其中的植物和动物?我们对自然存在物的义务是直接义务还是间接义务?《环境伦理学》致力于对环境伦理学的主要流派如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权利、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等进行阐释,论析其理论得失,为唤醒个体的环境意识,提升个体的环境道德水平,为人类特别是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三:科学与批判性思维
8.《科学的旅程》
主讲教师:杨辉
课程介绍: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基本了解,在掌握基础性的科学知识之余,着重于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方式以及科学观念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思考这一演变过程所根植的哲学、宗教、政治、社会等思想文化背景和
社会背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用哲学的眼光审视科学的能力。
9.《批判性思维与哲学论证》
主讲教师:李磊
课程介绍: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培养和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课程,其目的在引导人们进行理智的怀疑和反思,引导人们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给出合理的决策。具体而言,它要求我们正确分析、理解、重构和评估各种论证,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论证和哲学论证。本课程将结合中西哲学史中著名的哲学论证,并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以例证的形式使学生掌握批判性写作及其论证的技能,并体会批判性思维及其写作的重要性,最终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四:艺术与文明
10.《审美与人生》
主讲教师:戴晖
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美是智慧的完美体现,本课程将之作为独立的思想形态,详细介绍它在西方不同历史时代的原则性差异及其丰富的表现形态,研讨美之为美所共同具备的逻各斯,彰显智慧的思想所本具的当下。课程的现实意义在于:在理解趋向于绝对多元化的当今,指出语言与自身的区分,具体说是日常语言与智慧的言辞的区分。美作为智慧形态的思想,它不同于哲学的理性形态,没有随着各个历史时代的圆满而结束,而是能够在当今切入我们的生命,突破日常语言对人性的无所谓的态度,传达人之为人居住在大地上的法度。
11.《西方美术与哲学思潮》
主讲教师:赵卫国
课程介绍:
本课程将通过对大量美术作品的展示、分析、比较和讲解,提高学生美术鉴赏的能力,使其了解艺术创作与哲学思潮的复杂关联,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让学生自己品鉴美术作品并挖掘其思想内涵。
12.《中世纪哲学与文化》
主讲教师:宗晓兰
课程介绍:
基督宗教发源于巴勒斯坦。基督宗教最初传入欧洲时,与希腊罗马文化大相径庭,遭到强烈的抵制。然而经过了两个多世纪的相互碰撞相互砥砺,基督教才与希腊罗马文化日渐融合,最终进入西方文化的主流。如今,基督宗教已经成为西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渗透在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构成了西方文明的精神根基。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了解基督教,就不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化。本课程从基督宗教起源、圣经经典、以及神学思想方面介绍基督宗教,结合西方社会的发展,
着力体现基督宗教与西方的哲学思想发展、现代科学起源等方面的关系。
五:哲学经典导读
13.《<共产党宣言>导读》
主讲老师:张海满
课程介绍:
《共产党宣言》自1848年问世以来,已经被翻译为一百多种文字,出版了上千个版本,发行量达到几千万册之巨。作为工人阶级的“共同纲领”,《共产党宣言》已然成为了一本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著作。本课程旨在阐述《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与核心思想,拓展相应的理论背景,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这一经典著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相关文本的讲解,使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与精神底色,领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魅力。
14.《<老子>与<庄子>导读》
主讲教师:王文琦
课程介绍:
《老子》与《庄子》是道家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两部典籍。老子是道家的鼻祖,他是世界与中国的智慧象征。今传本《老子》分上下篇,约五千言,是用韵文写的哲理诗。《老子》最重要的注疏版本有:西汉河上公本;“王弼注本”;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三篇等,其中“王弼注本”的影响力最大。
《庄子》一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形式,其文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借古圣先哲传达自己无成见之意。故《庄子》的暗示性和涵盖性十分广大,给人以广阔想象空间、创造性思考与收获。庄子的学说富含批判精神和超脱态度,它启发我们破除成心,跳出藩篱,超越彼此是非,把握“道枢”。
《老子》和《庄子》是一种“原始反终”型思维智慧。这正印证了道家之出于史官(《汉书·艺文志》)的观点,他们“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善于总结历史,随世事变迁做出最明哲保身、逍遥自然的合理选择,从而与儒家形成互补而不可相互替代的独特智慧。
15.《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读》
主讲教师:刘佳宝
课程介绍:
亚里士多德是塑造西方古典文明的伟大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不仅曾主宰西方文明长达几个世纪,甚至在今天也仍可谓启迪我们心智的精神源泉。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以“幸福”、“快乐”、“正义”、“友爱”等等为核心命题,相较他的其他作品更为贴近我们的生活,故此书也往往被英美高校列为通识教育的必读核心经典。
本课程不预设任何哲学基础,将以精读《尼各马可伦理学》为核心,带领学生跟随着亚里士多德一起思考人生;探访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在古今对照中反思我们的现代生活处境并认识自己。
16.《柏拉图<理想国>与古希腊哲学》
主讲教师:张波波
课程介绍:
有哲学家称整个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而《理想国》则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作。理想国表面看来是对于最佳政制的探讨,而根本上也是对于人之最佳生活方式的追寻。柏拉图通过戏剧对话的形式,以苏格拉底为主角,通过其与格劳孔、色拉绪马霍斯等人关于正义的对话,既展示了这些人不同的灵魂类型(王者、爱荣誉者、寡头、平民、僭主)也看到了相应的政制样式,并且柏拉图还指出了这些人所受到的奖惩,由此劝导人们过正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