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讲座回顾】“劳动哲学与时代精神”课程导论——尤西林:作为人类学本体的劳动

发布日期:2022-09-13    作者:     来源:     点击:

96日晚七点,“劳动哲学与时代精神”课程第一讲—— “作为人类学本体的劳动”在云端开讲。本节导论课由陕西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尤西林老师主讲,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副院长石碧球老师主持,来自校内外的众多师生共同参与。

讲座伊始,石碧球老师向与会的校内外师生简要介绍了尤西林老师的基本情况,并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和内容。

尤老师首先提出讲座的任务。作为导读,讲座主要对劳动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总体勾勒,以为其他老师的讲题进行一些铺垫。“劳动”这个话题在今天有很多误解,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宣教,认为这是过时的被超越的对象,但这实际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尤老师讲述了劳动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劳动是人类维系生命的特有方式,这与其他有机体维系生命方式一样,都是“负熵”对于“熵”的抵抗。但作为谋生的劳动本身就具有劳累与负担的性质,它依赖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因此具有受动性。但是另一方面,劳动又是自由的根源。从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来说,奴隶因为主人而进行物质生产时,变成了面对着物质对象的劳动主体。奴隶在这样的劳动者身份中,可以体会到人类学意义的自由。而当主人把奴隶自由的成果当做赖以谋生的来源时,主人则变成了依赖奴隶的存在。在马克思那里,雇佣劳动、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当然是不自由的,这种劳动的目的是谋生的手段,真正自由的劳动应当是目的与规律相统一的、以美的方式进行的劳动。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尤老师介绍了劳动的核心结构。劳动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制造与使用并非一个概念,使用是偶然地用自然原始的东西作为工具的劳动,这种对工具的使用不具有规律意义的持存。而制造则有一种规律的持续,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制造出来自然界没有的东西,并将其作为工具,这与自然界许多动物对工具的偶然使用有所不同。唯物史观中劳动的核心是工具,在黑格尔那里,生产工具甚至远比劳动要高贵。因为它实际上是可以持存的,它可以不断的生产。作为劳动中介的工具也使人的欲望享受等动物本能延缓了,这种延缓也就是人类的起源,时间的起源。自然生命使用的尺度由此产生了,把它推展开来也就是技术。人类的文明所传承的就是以工具为中心,所建构起来的这种技术秩序。

讲座的第三部分是尤老师关于劳动的三重关系的讨论。第一,劳动是人对自然的改造。最原初的劳动就是人和自然对自然的加工。第二,劳动一定是群体的劳动。最初的劳动起源于群体协作,在群体协作中发展形成了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扩展为与生产无关的社会交往关系,就是社会科学。第三,劳动实际上是目的和意义的起源。目的和意义不是外在的目标,而是作为内在的目的。这种内在的目的,往往是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联系在一起。卢卡奇将其追溯到劳动。

在讲座的第四部分,尤老师列举并论述了诸多劳动形态。从时间顺序来说,第一个是自然劳动。从原始的渔猎到固定的农业和畜牧,再到手工劳动、家务劳动,都属于传统的自然劳动,它是对自然对象天然的依顺性劳动。第二个是工作,这是近代开始人类劳动的主要形态,是高度社会化的协作性的劳动。第三是被分离出来的脑力劳动,它为体力劳动以及作为中介形态的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根本性的动力。第四,抽象的实践与行动的问题。在古希腊,劳动指的是制作性的活动,这是一种制作人对物质的加工制作活动,不是自由民典型的、代表性的活动。自由民和贵族主要从事的是人和人的自由交往,这被叫做实践。

讲座最后一部分,尤老师讲述了我们现在面临着的人工智能对劳动和人类的挑战。AI要建构跟人类相似,甚至要超过人类的各种工作能力,它不是外在的操作工具的演进,而是对于操控工具的智能的人工化,人类面临着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劳动的挑战。同时,由于生产率的提高,人类可能剩余更多的时间,进而面临着虚无主义和人的没落等危机。

讲座最后,尤老师就同学们关于“人工智能绘画”、“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以及“蕴含自由潜能的劳动”等问题的提问作出相应解答,深化了本次讲座的内容,带给大家极大的启发。石碧球老师再次感谢尤西林老师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的各位师生带来的精彩讲座,师生们也在云端讨论区感谢尤老师的学术分享,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