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哲学书院第四届戏剧节《元圣周公》完美落幕

发布日期:2023-04-19    作者:     来源:     点击:


剧场的穹顶之下,舞台的方寸之间,是表演者所能呈现的人类面目智性和兽性的两级,是观演者的追光彼此重叠,情感体验的共时,是旷野之中,可去摘星可去跋涉的幻觉和自由。4月15日星期六晚7点,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倾力打造的戏剧《元圣周公》于长安校区新勇二层学生剧场正式公演。


 

陕西宗周文化的发祥地,“元圣周公”周文化的代表人物为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活动,促进传统的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届戏剧节书院特以《元圣周公》为题,李忆兰、梁山担此次的剧本创作吕研、刘川瑜同学担任导演,郑皓月、黄宇迪同学担任副导演,黄宇迪同学担任编剧演职团队由来自全校多个专业的近百名学生共同组成。当天剧场热闹非凡、座无虚席,哲学书院教授兼总策划石碧球教授,专业导师尹兆坤以及来自学校职能部门和各个院系的600余名师生到场观剧。演出带领大家跨越时空,叙述宗周文明、发扬关中文化,感受来自千年前的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和哲理魅力。

 

同学们检票入场

 

等待戏剧开演的同学们

 

认真观看戏剧的师生们

第一幕 宗周伐纣,武王当昌

殷商末年,纣王无道。西伯姬昌,受命称王,然不幸七年而崩,谥文王。武王继位,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周公奉命辅佐武王,武王代天伐纣后崩,幼年成王继位,然而成王日长,对权势的掌控逐渐强烈,在王室诸人的挑拨之下,成王与周公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周公归去。后误会消解,周公东征,制作礼乐,启华夏之文脉,功成身退,致政成王,终成元圣。本剧以周公的一生串联起中华文明,解密在这一方水土中所蕴含的文明密码,对西周文化进行深度解读和创造性转化。

 

周公、武王、武王后

 

周公          成王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无人可以阻挡。周公解梦,盟津观兵,以启牧誓,定武王之决心。殷商的灭亡已经成为不可挽回的事实,文王崩后,牧野之战,武王代天伐纣,完成翦商大业,这是天命所归,也是此次戏剧第一幕:天命的由来。然而,武王旋即武王崩愁云冷雾迷坤宇。

 

周公解梦               盟津观兵

 

牧野誓师               武王托孤

第二幕 成王嗣位,暗流涌动

命运的齿轮转动,第二幕嗣位逐渐开展。武王崩前,因成王年幼曾想立周公为王,但被王室诸人劝阻,这也是后期矛盾的产生前提。成王立,和气春风满市朝。武王与周公约定,未来一定要让天下偃武修文,二人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可惜可叹。周公临危受命,所面临的是整个统一而又不够安定的王国,内忧外患,然而承继先兄遗志,只能在这个不被理解的路上踽踽独行。

 

临危受命             成王嗣位

第三幕 周公摄政,管蔡乱起

然而成王逐渐长大,王室诸人不满周公摄政已久,为成王夺回政权成为矛盾的导火索,第三幕摄政就在这个环境下展开。成王对权势的需求成为其与周公关系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某一刻爆发,某一刻萌芽,某一刻生长出土壤,成王在权势的熏陶下忘记过往。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箕子归去,特拜访周公,留《洪范》。然而周公的贤德愈深入人心,王室对其忌惮愈深。周公进贤《无逸》,拳拳之心昭然,然而深陷猜忌的成王只看见治国名篇《洪范》仍被周公掌握,不满周公将其始终视作孩童,与周公日渐生出隔阂,周公在众人的离间下黯然归隐。归去途中,周公见到太多生离死别、百姓疾苦,离开王都就如同从天堂来到地域,众生疾苦,而王城还在锦绣之中。成王在周公离去后,听信管叔、蔡叔、霍叔谗言,放其离去,然而,三人叛离宗周,而成王也在此时发觉周公一片忠心,亲自迎回周公。

 

周公吐哺             剪桐封弟

 

敬天法祖             三监密谋

 

君臣猜忌             周公退隐

第四幕 东征之行,战止平乱

戏剧的第四幕来到周公东征,此时君臣相合,其利断金。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周公立封建,封爵拜侯,四海皆是王臣;五年营成周,继武王遗志,普天莫非王土。至此,战乱止息,四国是皇。

 

武庚兵败               封爵拜侯

第五幕 礼乐建立,文明雏形

随着第五幕礼乐的开始,整个戏剧的节奏逐渐走向平缓。周公做礼乐,以“以德配天”确立周王朝王权的合法性;建立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在国家层面“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启华夏之文脉,功成身退,还政于成王,此时的周公已渐渐走向衰老,成王帝王之相已显。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至此,天下太平。我非局中人,却历局中事。古来圣贤千千万,能称元圣者唯有周公一人。即使后世春秋战国,身上的火种已经慢慢熄灭,然嘴上的鲜花仍旧到处开放,是非颠倒一切都是正常,眼前的星光已经渐渐迷茫,然而生活的火种仍旧存在于每一个经历过历史的中国人心中,生命不止,文明不止,这才是周公对中华大地做出的最大的贡献。

 

 

“弗敢荒德,纯德要敬,修德不怠,善人不失。”帝王之学莫不如是。演绎的戏剧已落幕,谁在策划着新一秒的开幕。剧场的魅力绝对魅力,在于他的现场性。他的浪漫在于,它是生命,短暂与无常的缩影。我们在戏剧中观看历史,寻找自己。即使时空已过2500多年,我们仍然能够与已逝之人隔着时空相碰撞,我们悲其悲、乐其乐,更哀后世之不幸,以史为鉴,以更加平和的状态迎接现实。

骊山迢递接旧宫,敷天裒时在命衷。

青府方家衍汉史,古都先哲仰周公。

风涛不起三江静,雨泽潜滋五德丰。

程意驱鸾寻茅氏,兴乐拂礼锡圣躬。

       

       

周公

自《元圣周公》筹备以来,困难重重,本该在去年上演的戏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断推迟,全体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年来的辛勤汗水,终于在这一刻浇灌出成功之花,为师生们呈现出一场精彩的戏剧表演

 

              

台前幕后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

自首届戏剧节《苏格拉底之死》、关学宗师张载千年诞辰纪念的《大儒张载》到第三届戏剧节的《安提戈涅》再到如今的《元圣周公》,作为历届文化节的重头戏,书院始终坚持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引导学生在经典阅读中体悟哲学力量,在戏剧演绎中践行文化担当,这也正是书院创新育人理念和模式,发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引领示范作用的重要举措。

 


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的评价:

 

 

 

 

 

  





撰稿:付舒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