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课教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师资 >> 师资力量 >> 任课教师 >> 正文

寇东亮

发布日期:2019-01-09    作者: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来源:     点击:

 

 

1 基本信息

姓名:寇东亮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511

职称/职务: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

Emaildongliang65@163.com


2 教育经历

[1] 2001/09-2004/06,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哲学博士。

[2] 1988/09-1991/0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研究所,哲学硕士。

[3] 1984/09-1988/06,延安大学,政法学院,哲学学士。


3 工作经历

[1] 2016/09至今,陕西师范大学。

[2] 2004/06-2016/08,郑州大学。历任哲学系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

    副主任、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等。2005年晋升教授。

[3] 1988/07-2001/08,延安大学。任延安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等,1994年晋升讲师,1998年晋升副教授。


4 论文专著

4.1 论文(CSSCI期刊或被转载论文)

[1] 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市民-公民”观念及其批判意蕴,《哲学研究》2016年第8期。

[2] 符号消费的两个层次及其意义和限度,《中州学刊》2016年第1期。

[3] 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批判,《河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4] 重塑当代中国人自由观念的三个着力点,《中州学刊》2015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5期摘编。

[5] 文明河南建设的精神资源供给,《郑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6] 技术时代的“身体生态”危机及其消解,《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年第8期。

[7] 陌生化境遇中的社会心态及其道德风险,《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8] 中国传统自由概念与心性自由思想辩正,《中州学刊》201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伦理学》2013年第10期全文转载,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3年第11期摘编。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方法论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5期。

[10] 青年马克思人学思想变革的逻辑脉络,《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7期。

[11] 马克思恩格斯“个人的自由发展”思想的三个面相,《郑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24期摘要。

[12] 雷锋精神帮助我们重建社会信任,《河南日报》201336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精神文明导刊》2013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3] 公共理性及其道德意义:康德与罗尔斯的诠释,《伦理学研究》2012年第5期。

[14] 科学发展观之“科学”的三重意蕴,《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8期。

[15] 人与物关系的科学阐释与价值定向——马克思科学人本主义发展观及其当代意义,《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16] 可亲、可信、可爱、可用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文环节,《理论学刊》2011年第10期。

[17] 道德荣誉感及其培育,《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10期摘要。

[18] 科学发展观:人的尊严的全面确证,《郑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16期摘编。

[19] 身心和谐、德性与真实自我,《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4期。

[20] 同情与意志形而上学——叔本华关于道德基础的思想,《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

[21]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哲学思想探要,《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22] 生活共同体与公民德性养成,《郑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2010年第8期全文转载,《全国

    高校文科学报学术文摘》2010年第4期摘要。

[23] 科学发展观人学思想探要,《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0年第11期全文

    转载。

[24] 作为个人品德的自我认同,《伦理学研究》2010年第2期。

[25] 成为一个人并尊重他人为人——耻感教育的人学指向,《伦理学研究》2009年第5期。

[26] 从“阶级的道德”到“真正人的道德”——马克思恩格斯对道德演进的一种诠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1期。

[27] “自我实现”的生态维度,《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年第6期。

[28] 震灾、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29] 公民道德教育中道德资源供给的三个基本路径,《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30]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发展目标的人学指向,《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31] 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32] 德性与自由的融通——康德伦理思想的一个旨意,《学术论坛》2008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2008年第9期全文

    转载。

[33] 自由、权利与德性,《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200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34] “他者意识”: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的伦理基础,《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

[35] 德性与自由:道德的两个基本构成因子——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36] “人的自然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统一—生态伦理学的人学根据与人学意义,《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第4期。

[37] 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想共识的形成,《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思想政治教育》2007年第7期全文

    转载。

[38] “和谐文化”的三重意蕴,《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3期摘编。

[39] 学术权力:中国语义、价值根据及实现路径,《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

[40] 公民道德:社会秩序的“软肋”,《河南日报》2006726日学术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精神文明导刊》2007年第3期全文

    转载。

[41] 德性概念的三重内涵,《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5期摘编。

[42] “伦理的终结”与“道德的解放”——后现代伦理的宗旨,《探索》2006年第4期。

[43] 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蕴,《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4] 自由优先于德性——罗尔斯伦理思想的一种解读,《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3期,

[45] “义利之辨”的人学底蕴——在个体认同层面的展开,《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46] 社会资本的伦理意义,《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47] 法治之于德性的价值,《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2005年第2期全文复印。

[48] 德性优先于权利——对社群主义伦理的一种解读,《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49] 论现代性伦理学的完型,《广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2005年第4期摘要。

[50] 德性伦理与和谐社会价值观的建构,《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

[51] 自由:道德的形成根据,《河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2006年第1期摘要。

[52] “德性伦理”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200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53] “德性伦理”研究的当代视野,《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54] 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意义、条件与原则,《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55] 提升与和解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可持续发展思想发微,《唯实》2002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马克思主义、列宁

    主义研究》2003年第1全文转载。

[56] “价值哲学与过程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哲学动态》2002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2002年第10

    全文转载。

[57] 人文精神:从本质主义到生成主义,《探索》2000年第3期。

[58] 可持续发展观的人学底蕴,《河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1999年第11期全文转载。

[59] 人的发展与人文精神,《探索》199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1999年第10期全文转载。

[60] 人的完整性与可持续发展观,《探索》1998年第3期。

[61] 简论哲学本体论的根据和实质,《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62] 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实现的三大转换,《河南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研究》1997年第8期全文转载。

[63] “我在”之根基的检讨,《延安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2期摘要。

[64] 实践与社会规律论纲,《延安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1996年第2期全文转载。

[65] 论社会规律的生成(《延安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1994年第5期全文转载)

[66]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延安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1992年第9期全文转载。

[67] 人的自觉能动性与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内在统一,《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1990年第7期全文

    转载。

4.2 主要著作

[1] 《人文关怀论》,第一(三人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5月出版。

[2] 《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新探》,第三(四人合著),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

[3] 《公民荣辱观教育——基于德性论的分析》,独著,人民出版社201112月出版。

[4] 《发展伦理学与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意蕴》,独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9月出版。

[5] 《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第二(二人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9月出版。

[6] 《德性重建的自由根基——现代道德困境的人学解读》,独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9月出版。

[7] 《发展观——兼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思考》,第三(三人合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9月出版。


5 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BKS05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中的公民意识教育研究,2012/06-2015/1215万元,结项,主持。

[2]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2JJD880004,马克思公共性思想与当代中国公民公共意识及其教育问题研究,

    2012/01-2015/1010万元,结项,主持。

[3]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1YJA7100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关怀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2011/07-2014/069万元,

    结项,主持。

[4]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项目编号10JDJNJD27,人文关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2010/07-2011/052万元,

    结项,主持。

[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BKS042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及其实效性——基于德性论的研究,2007/07-2009/129万元,

    结项,主持

[6] 河南省高校哲学科学优秀学者资助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和践行问题研究,2013/06-2016/075万元,结项,主持。

[7]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项目编号2010-JZ-00 社区共同体建设与公民意识教育研究,2010/09-2011/01万元,

    结项,主持。

[8] 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2010-JD-010,马克思公共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10/09-2012/075万元,

    结项,主持。

[9] 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05FZX010,发展伦理学与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基础研究,2005/07-2007/091万元,结项,主持。

[10] 河南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03ZD-010,民族精神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作用研究,2003/09-2005/052万元,

    结项,主持。

[11] 陕西省社科规划科研项目“可持续发展途径的人学研究”, 2000/09-2001/05。结项,主持。


6 主要奖励

[1]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关怀论》,特等奖,2015年。

[2] 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共产党员理想信念论》,一等奖(第三),2014年;第十三届(2012-2014年度)全国优秀党建读物。

[3] 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新探》,一等奖(第三),2013年。

[4] 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公民荣辱观教育——基于德性论的分析》,一等奖(独立),2012年。

[5] 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发展伦理学与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意蕴》,二等奖(独立),2010年。

[6] 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学术权力:中国语义、价值根据及实现路径》,二等奖(独立),2007年。

[7] 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大学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管理》,一等奖(第五),2006年。

[8] 陕西省人民政府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社会规律的生成》,三等奖(第一),1998年。


7 主讲课程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本科)

[2]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生)

[3] 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研究生)

上一篇:雷龙乾

下一篇:丁为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