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师资 >> 课程设置 >> 正文

戴晖:《审美与人生》课程大纲

发布日期:2019-06-26    作者:     来源:     点击:

(一)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 《审美与人生》

2.英文名称:The Tradition of Beauty

3.教师姓名:戴晖

4.教师职称:教授

5.主讲教师教学特色与科研情况:

曾执教于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德语中心(副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森堡大学哲学系(伊拉姆斯计划\Erasmus-Mundus“欧洲哲学”项目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南京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驻院学者,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在研科研项目:“威廉·贡德特与《碧岩录》”,课题隶属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全球汉籍合璧工程”,项目来源为山东大学国际汉学中心。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美是智慧的完美体现,本课程将之作为独立的思想形态,详细介绍它在西方不同历史时代的原则性差异及其丰富的表现形态,研讨美之为美所共同具备的逻各斯,彰显智慧的思想所本具的当下。课程的现实意义在于:在理解趋向于绝对多元化的当今,指出语言与自身的区分,具体说是日常语言与智慧的言辞的区分。美作为智慧形态的思想,它不同于哲学的理性形态,没有随着各个历史时代的圆满而结束,而是能够在当今切入我们的生命,突破日常语言对人性的无所谓的态度,传达人之为人居住在大地上的法度。


(三)课程大纲

基本参考书目:

1、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2、赫西俄德:《神谱》,《工作与时日》

3、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中的梭伦传

4、《圣经》,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新约全书》中以下篇章:

约翰福音13(耶稣为门徒洗脚)至16(主已经胜过世界);

罗马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

5、卢梭:《于丽或新爱罗伊斯》,《爱弥儿》,《社会契约论》

6、席勒:《欢乐颂》,《艺术家》,《审美教育书简》,《论崇高》,《论优美与尊严》《关于使用美的形式的必然界限》

7、《荷尔德林文集》

8、博德(H.Boeder):《形而上学的拓扑学》,弗莱堡/墨尼黑,1980.

Topologie der Metaphysik, Freiburg/Muenchen,1980


1. 第一讲

(1)主题:

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美学,本课程的基本立意为:美为人的居住提供尺度规范。换句话说,立足于当代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人应当如何居住在大地上?

A. 所谓当代,它尚没有形成一个时代的界定

当代处于古典思想的视线之外,它要求中国思想的新话语。在全球化视野中,本课程不预设学科和方法上的中西界线,而是主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契合当代人的表达和接受方式。

B. 美作为智慧形态

艺术、宗教、哲学在历史上都曾是人类认识的最高形态。

科学、哲学的目标是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把握人性。至于宗教,在当今西方只有意识形态中的宗教倾向或者“宗教性”,具体地说,就是把“他者”绝对化,从而瓦解人性的历史现实性,沉迷于“他性”。有鉴于此,去宗教化才是当代思想的任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并不把自己理解为有神论的“宗教”,而是以“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根本目标。

美体现人性的尺度,把“美学”作为智慧形态,这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有思想依据,感性世界在审美判断中成为自由的世界,自由的原则因而落实为在世的智慧。西方哲学自称“爱-智慧”(Philo-sophie,当哲学的认识臻于完善时,体系自身具有美的力量,它是圆满的认知的活生生的当下。用德国古典美学的话来说,这是理性向诗的回归。

C. 开创西方三大历史时代的诸智慧形态

一、缪斯的智慧(义——公正):
The Sophia of Muses

荷马Homer (750-700)

赫西俄德Hesiod (um 700)

梭伦Solon (638-559)


二、基督的智慧(善——慈爱)
the Christian Sophia

对观福音书  die synoptischen Evangelien: 永生与死亡

马太福音 Matthew\Matthaeus,马可福音 Mark\Markus,路加福音 Luke\Lukas


保罗书信Die Briefe des Apostels Paulus: 父与子

罗马书 Romans,哥林多前书  1 Corinthians,哥林多后书  2 Corinthians


约翰福音 Johannesevangelium: 仁慈与贪爱


小结:

生与死的二律背反:只有单纯能够接受福音。理性思维和推理却只晓得对自身的依靠,恰在这里封闭了自身。

父与子的区别:“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把传统的“神圣”与“不朽”的不可分性降而为一种知见;释放出“神”的名称的谓语意义。

对世界的爱的区别:“道成肉身”是践行真理的条件


三、公民的智慧(圣——神圣)
The knowledge of the civil consciousness

卢梭          Rousseau(1712-1778)

席勒          Schiller (1759-1805)

荷尔德林      Hoelderlin (1770-1843)

对于哲学而言,人的人性(the humanity of man)正是所渴望和追求的,对于智慧而言,则已经实现了人性,即作为已经完成了的人性。



2.第二讲

(1)主题:缪斯的智慧(义——公正)荷马之一

荷马知道自己为神所激发而创作(奥德赛,VIII499);在诗歌的开始他通常请求缪斯的加持;他把知完全归功于缪斯——不是作为抵达他的言传,而是作为知;那些对缪斯的祈请证明了这一点(伊利亚斯,XI218,XXII208,XVI112),每一次都恳切地请求说明一个完整故事的所有细节,尤其是说明一系列事件的发端。

行吟诗人为什么在听说的故事之外恳求知所本具的准确性呢?知不仅要求曾经身临其事,也承诺身临其事,如此才可能在道听途说者面前显示诗歌的杰出之处:事本身现身,以至于听众身临其境,为所听到的所感染。

只有缪斯承诺这一点。她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她的知。相应地,最早的知的形态是“缪斯的”知。难道不是宁可说“诗性的”知吗?作诗可以与思想同道;而知非其所作。

至于诗的“诗性”[Poetische],在巴门尼德的时代之前,希腊人从未在名称上把它与缪斯的知分割开来。直到在诗歌“格律”上达到高度人工性时——这里可提及品达[Pindar]——,才谈得上诗歌的“构造”。

总之,缪斯传扬一种“智慧”,她宣告关于人的规定的知。这样的知作为一种指引,要求人们自己与自身区分开来。完成这一使命以三个条件为前提:

a区分可朽者与不朽者(θνητοὶ καὶ ἀθάνατοι);

b人与人之上的执掌命运的力量有一种关联(μοῖρα);

c承认正义(δίκη) 是神性的礼物。


(2)参考书目:

《伊利亚特》:

1) 分权而治:克洛诺斯的儿子们掷骰子决定谁得到什么(15-185以下)。

2) 收回成命:议事会议上跛脚的决定(16-387)。

3) 言说有约束力:誓言(3-86),众神的盟誓(15-36,14-271)。

4) 国王的封赏与众神的礼物(13-730)

5) 众神引起的迷惑(9-115,119;19-86以下,95,130以下)

6) 何谓“一时”(1-343)

7) 从始至终清楚地知道/缪斯的慧眼(2-252,2-485,2-491)

8) 捐弃怨恨(19)


(3)讨论问题:

1. 缪斯的身份(出生,住所,能力,使命)

2. 诗人(荷马)与缪斯的关系

3. 什么是值得谈论的、值得思念的?


3.第三讲

(1)主题:缪斯的智慧(义——公正)荷马之二

荷马看见:人的判断在其自身毫无依据;他的种种决定陷于盲目的、昏聩的暴力,例如在阿基琉斯的情形中是“怨恨”;或者像奥德赛的同伴所表现的:人的思想总在伺机让或这或那的需求得到满足;于是他们虽然给每一个行动一个方向,却没有规定行动的目标;如此之人始终没有对生命的省思。

妄想,迫促,固执己见,只有极少数人在思想的迷途中拯救自己,这种思想总只是看出并且推断如其是,如其不是,而没有在自身中知道如其应是,如其不应是,在思想的辨别中没有从已然[Entschiedenen]出发。

如荷马所见,“存在者”是什么?一般地就是所发生的;按照其统一性,所完成的和那些朝向完满而在当下[Gegenwart]做出区分的。也就是说:在时间中展开自身并且从各部分回转进入当下之整体的万有(伊利亚斯,I 70)。


(2)参考书目:

《奥德赛》

1) 非正义的统治:独眼巨人们(15-105)

2) 没有得到认可的分配(17-487)

3) 不谨慎的过失:(8-176;17-233;21-85)

4) 冥界法庭:什么已经做完,什么还没有完毕(11-569)

5) 人能够看透某事吗?(1-202;2-485)

6) 情思缜密的女性形象(19-590)

7) 以貌取人抑或以各自的知来证实真相(23-166,23-189)

8) 雅典娜的谨慎获得胜利(24-452, 24-473)


(3)讨论问题

1.辨别不朽者、可朽者和死者的标准

2.知道与见到的区分

3.希腊人的真伪之辩


4.第四讲

(1)主题:缪斯的智慧(义——公正)赫西俄德之一

小结:缪斯的知首先出现在荷马的行吟诗当中(《伊利亚德》与《奥德赛》),其次出现在赫西俄德的教育诗篇当中(《神谱》与《工作和时日》),最后出现在梭伦的诗篇与立法当中。它们都与一种共同的、充分展开的知相关,知的内容采纳了一种“理性”形态的形式。只有这样,知的内容才能够倡导一种继之兴起的、“哲学的”理性活动。因此全部的希腊哲学(爱-智慧)都将自身表现为对缪斯的言辞(Wort)的一种回答(Antwort)。在自然理性与世界理性方面,“回答”首先是一种否定的,然而在巴门尼德那里,在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那里,他们都承认缪斯的智慧,概念把握的理性“拯救”了智慧的真善美。


赫西俄德也知道自己依赖于缪斯的加被。在《神谱》中,从众神的繁衍那里从未有什么“言传”来到他这里;早在人的思忆之前,神的降临就已经完成了。《工作和时间》是从这样一种洞见出发:有统治权的神决定,什么样的人获得能力卓越的名声。秩序寓于万物,万物不仅向人呈现为形象而可直观,而且也为享受而在此,为他而现身。


(2)参考书目:

赫西俄德:《神谱》,《工作与时日》


(3)讨论问题

1.缪斯的隐瞒有什么意义?

2.卡利俄佩[Kalliope]的美有什么作用?

3.行吟诗人和国王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5.第五讲

(1)主题:缪斯的智慧(义——公正)赫西俄德之二

宙斯的洞见:统治——即使是正义的统治——需要暴力。而统治因宙斯而获得法秩序的形态,这首先表现在他放弃了独裁。宙斯和他的兄弟平分统治权;扬弃对暴力征服的恐惧。幽冥界[Hades],海洋[Poseidon]和天空被规定为值得同等尊敬者各自王国的份额。大地则让给人去做他们的事,这是哈德斯、波塞东和宙斯必须尊重的。

大地如何是人所作所为的根据地,人应该如何在生活和劳动中承认KOSMOS[和谐秩序]?对此赫西俄德在《工作与时日》中做了陈述。因为人享用土地,这里首先关系到财产纠纷,因某人所应得的份额受到伤害而引起的纠纷。

部分比整体多——这是缪斯智慧在尺度上的奇怪之处。


(2)参考书目:

赫西俄德:《神谱》,《工作与时日》


(3)讨论问题

1.神谱与人类起源之间的互补关系

2.《神谱》之初大地、混沌和爱欲之间的关系

3.希腊人的真伪之辩


6.第六讲

(1)主题:缪斯的智慧(义——公正)梭伦

缪斯之知关系着万物的现身。这万物首先是曾经有的世界,什么应是和什么不应是,通过人的毁灭和得救而变得直观。其次万物是明澈的神性法规的当下秩序,法澄清对财产的权利和要求,财产是人们为了享受劳动所获而生产和提供的。这些权利和要求不仅让人们询问一个人为了享受而必需的东西的界限,而且也令人想到一个人为了造出必需品所需要的东西的分配。这里,共同体及其属人的秩序走进视野;同样于此,什么应是和什么不应是,走进视野。

梭伦为什么求助于缪斯?他向她们祈求富贵和威望。她们愉悦的本性应该在众神那里为他求得福祉,在人那里为他赢得声望。这里,缪斯的知集中在辨别力上,梭伦需要这种辨别力,尤其是在他的地位上,他善于维护自身。

如其现在是,是好的。

烦恼的思想及其由缺失预见和周密考虑而引发的毁灭成为梭伦的真正的事情,缪斯之知的最后的事情。

小结:理性关系建筑学的思展示了缪斯的知的理性形态,这让希腊哲学作为一种划时代的、有序的“可教授的整体”而获得尊敬,并且将它含摄在由历史、世界和语言所构成的共同的当下之中。


(2)参考书目: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中的梭伦传


(3)讨论问题

1.财富的来源是什么?雅典人的义利之辩

2.什么是正直的心念?ATAE[阿特]的角色

3.人与自身的区分如何成为良好政治的使命?



7.第七讲

(1)主题:基督的智慧(善——慈爱)新约

《新约》依据对耶稣的生平事迹和圆满成就的记忆。它不是只作为对所发生的事情的罗列而保存下来,而是作为真理而更新思想。和缪斯的作品一样,他们的文字不是去呈现由作者独立完成的智慧;不如说智慧把自身作为一种知而传授给他们,源于这种知而践行了这唯一的真理。真理在整体上造成区分,这是说服人心的经验,经验上升为知并且传布开来。


(TOPO207-211)

符号

1) 耶稣看见上帝之城即将来临的预兆,这也是末日审判降临的预兆.

2) 耶稣本人造出神迹,证实他宣告末日审判的权能.

3) 耶稣本人成为独特的符号,揭开神性的二律背反.

信仰

1) 信仰知道自身是纯粹的恩赐,被赐予接受福音的自由.

2) 信仰所把握的,由它自身而显明.既非现成,也非纯然假定,信仰者坚信来自神的恩赐的HYPOSTASIS[神性实体].

3) 信仰本身是实体的,信守基督的死和复活――听从他,将他作为自己每一个行动的主人.

启示

1) 宣告这种智慧的耶稣与上帝的意志完全一致.耶稣是上帝的意志在肉身中的启示.

2) 言辞启示上帝的力量.道成肉身,道就交付给违背上帝的力量,亦即谎言.蒙受谎言,真理的行动才能完满.

3) 最高的知是爱.父亲与爱子.爱具备使肉身升华的意义.

传承

教会是应召举行纪念活动的人的集会.

主的事迹在圣餐中传承下来.首领与肢体.

怀念――感激


(2)参考书目:

《圣经》,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新约全书》中以下篇章:

罗马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约翰福音 XIII – XVII。


(3)讨论问题

1.谎言和真理的关系

2.信仰与论证的区分

3.法规与仁慈(爱)的区分


8.第八讲

(1)主题:基督的智慧(善——慈爱)保罗

在十字架上与自身相区分——这个前所未有的思想使耶稣成为基督/救世主/Dieser。


保罗将布道凝聚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的用语上(后哥林多书信2,2)。十字架是具极端冲击力的二律背反。它把传统的“神圣”与“不朽”的不可分性降而为一种知见;因为走向死亡的耶稣是神,而不像狄奥尼索斯那样是半神。然而不止于此:他死于最为耻辱的死亡。


神的本质,其荣耀,扬弃于与神同一者身上,释放出“神”的名称的谓语意义。这样他才更新我们的思想,恰是他的荣耀打破我们对他的本质的知见。在自身中区分的神才唤起思想,这种思想要求使徒去布道。


(2)参考书目:

《圣经》,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新约全书》中以下篇章:

罗马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


(3)讨论问题:基督的智慧与世界的智慧

“神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1 Kor 1,20)

“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神的智慧了。”(21-22)



9.第九讲

(1)主题:基督的智慧(善——慈爱)约翰

开端的言辞[道]的爱

在约翰那里,二律背反从根本上接受了新的表述——只是表面上与对观福音书的叙述相衔接。这是因为,他的传教不再从上帝在父与子的区分出发,而是从对世界的爱的区分出发:一方面是上帝的爱,另一方面是人的爱——作为沉迷于世界的爱。

虽然上帝之光最初照亮每一个人,但是几乎没有人在言辞的规定性上接受光,而言辞不同于创世的言辞,是二律背反。严格地去思考,与上帝的亲子关系要求一种新生——生出与自身相区分的人。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约翰11,25)。这是二律背反的极致,作为永诀之在,他赐予生命。

(2)参考书目:

《圣经》,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新约全书》,约翰福音。


(3)讨论问题:

“人凭着自己说,是求自己的荣耀。”(约翰 7,18)

“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培的人。”(约翰15,1)“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约翰15,5)

新的戒律:“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约翰15,12)


10.第十讲

(1)主题:公民的智慧(圣——神圣)卢梭之一

卢梭的箴言:vitam imprendere vero(将生命奉献于真理)。

卢梭的想象按照自由的尺度来锻造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它从哲学与先行于哲学的σοφία(智慧)作出区分的地方踊跃而出。因为智慧的缘故,康德甚至能够把卢梭作为思想家来尊敬:卢梭将他“引向正途”——即在知(Wissen)的自负面前,正如这种知一方面,在“理性的”形而上学的独断论那里,另一方面,在所谓的启蒙的道德怀疑论之中。康德可以把独断论和怀疑论置之于学派中不管,道德则要求对业已得到启蒙了的“世界智慧”(Weltweisheit)作出区分。

卢梭的σοφία(智慧)在原则上告别了思想的基督教烙印。他从公民的自由精神来馈赠新的人性。但只有在自我-意识的区分当中才能赢得这样的人性。

自我意识的智慧建筑——《新爱洛伊斯》:建筑并非从思想之我的各种模态(modi)开始,而是从尺度(Maßgabe)开始;这个尺度凝结在语言之中,更确切地说,凝结为对话。


(2)参考书目:

卢梭:《于丽或新爱罗伊斯》:

第二版序言(关于真实,卢梭与出版商的对话),

卷一:第25(尊严抑或体面)、26(真理抑或舆论)、

31(最神圣的契约)、32(最伟大的魅力)、39封信

卷二:第25封信(关于肖像)

卷三:第18(对爱情的完整回顾)、20封信(家庭的幸福)

卷五:第5封信(理性与信仰)

卷六:第6(朋友抑或婚姻)、7(祈祷与人的自由)、

8(阿波罗厅的晚餐)、11(于丽的诀别)封信


(3)讨论问题

1、什么是卢梭的自然?什么是人性的真理?

2、自私心(Eigenliebe)与自爱(Selbst-liebe)如何区分?

3、伦理的有效性在于丽身上获得证明,这种道德的自我-意识的真实性何在?

4、如何看待美和尊严在主人翁生活中的体现?

5、“最高本质”是谁?



11.第十一讲

(1)主题:公民的智慧(圣——神圣)卢梭之二

“把他们培养成我所想象的人”——《爱弥儿》前言最后的许诺。

一、从他的自然状态来造就他自己。因此受育儿的历史恰好不是他的受驯化的历史,而是一段照料他直到他能完全进行自我规定的、陪伴守护他的历史。(1-3卷)

二、激情以人对人的诸种骚动为要素,首先是把道德风俗镀了色的性别转置为语言中的骚动。语言所塑造的对正义和善良的情感。从人的平等出发展开了人的诸种差别的整个光谱。最后是信仰自白。

三、“苏菲”(Sophie):被教化为妻子,属于要缔造的家庭。美德

承认女性本身的禀性与[男性的禀性]一样重要。这些禀性既要顾及公共的意见,也要顾及本身的情感。


(2)参考书目:

卢梭:《爱弥尔》


(3)讨论问题: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区分

1、“难道说,懂得人的愚昧,就要把人们的愚昧当作自己的理智吗?”(第248页)

2、“我们的自然的欲念是很有限的,它们是我们达到自由的工具,它们使我们能够达到保持生存的目的。所有那些奴役我们和毁灭我们的欲念,都是从别处得来的;大自然并没有赋予我们这样的欲念,我们擅自把它们作为我们的欲念,是违反它的本意的。”(289)

3、“幻象之国是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居住的国度。如此,‘无’(Nichts)是属人的东西,以致于在通过自身而存在的本质之外,没有比‘所不是者’更美的[东西了]。”



12.第十二讲

(1)主题:公民的智慧(圣——神圣)卢梭之三

对于共同体的人格而言,自由缺席。

“公共的人格(persona)”,它是祖国——祖国所要求的是公民。公共的人格在社会契约的自由当中构造自己。社会契约是在其立法之中显示了绝对的因果性。

人的真正起源只有通过想象(Einbildung)、想象的“创制”(Dichtung)来获得。

在“每一个成员和他的所有权利完全让渡给社会的”条件下,具备契约意识的公民的一切,都是平等的。

伟大的立法者的思想必须是建筑(Bauen);建筑首先要草拟出建筑构造的承重部分,从而服务于某种伦理风俗的成长。


(2)参考书目:

卢梭:《社会契约论》


(3)讨论问题

1、当人的奴性在社会化的他面前变得不言而喻的时候,人究竟还需要自由吗?

2、代议制民主符合自由原则吗?

3、公民宗教是宗教吗?它有怎样的社会作用?


13.第十三讲

(1)主题:公民的智慧(圣——神圣)席勒之一

“没有哲学的理性所称道的发现,不是心念已经冥冥中预感到的,不是诗已经开启了的。”(《席勒全集》三卷本,汉瑟出版社 1976,卷二,385页)

在崇尚人的理性的绝对自由的时代,诗人、思想家和伟大的剧作家席勒思考集理性和感性于一身的人性的自由。启蒙理性将思想本身工具化了,席勒以诗人的态度提出理性自然这一概念,其现实性不在对原始自然的想象中,而是艺术家通过审美教育所缔造的审美国家。

近代哲学把人理解为理性的本质存在,时代的美也是理性的自然所独具的美。在康德那里,自然发展的最高目的是人,只有人最适合表现美的理想。相应地,席勒把美作为人的人性的理想。“一旦理性说出:应该有人性存在,那么,由此理性就树起了这样的法则:它应该是美。” 理性的自然本身是一种为人而行动着的本质存在,直接地把人的人性的统一“作为道德直觉的事实,这种直觉是智慧的自然给人的监护人,直到明亮的洞见使人成年。”


(2)参考书目: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关于使用美的形式的必然界限》,《欢乐颂》,《艺术家》


(3)讨论问题

1.为什么新时代迫切需要感觉能力的培养?

2.席勒说时代的艺术家应该“在希腊的天空下”成熟,试论“希腊”的象征意义。

3.自然与反思性的文化相互和解的前景在哪里?


14.第十四讲

(1)主题:公民的智慧(圣——神圣)席勒之二

“国家将只是他的美的直觉的展示者,他的内在立法的更清楚的公式。” (《审美教育书简》第四封信,同上第451页)

美并非作为在现象中给定的,而是作为须建立在现象中的自由。这发生在以游戏的方式把质料冲动和形式冲动带往和谐的创生中。相应的美与其说是诸物的美,不如说是社交的美,它建立在对美倾注心力者的传达中——:“人格”的“美的交往”,也就是人的教养。作为如此之人格,他们既在尊严中也在优美中彼此相遇。他们把自由带到美的显现中,这种美只能够是特殊的精选的圈子的美。

关于游戏冲动的一切——自由及其显现——限制在美的幻相中,它的实在只能用语言呈现出来。用康德的模态范畴来定位,可能性是幻象世界与认识之间的关系。它提醒我们,严禁把思想的实在与思想的现实性相混淆。


(2)参考书目:《审美教育书简》,《关于使用美的形式的必然界限》,《论优美与尊严》


(4)讨论问题

1. 人性的两种基本冲动是不是相互矛盾的?试论游戏冲动的作用。

2. 什么是富有生命的形象?

3. 现实状态中审美经验有哪些主要的类型?它们与人的精神状态之间有哪些关系?

4. 辨析第二十四封信中的“审美状态”与第二十七封信中的“审美国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5.第十五讲

(1)主题:公民的智慧(圣——神圣)席勒之三

“严肃的是生活,艺术是爽朗的。”(《华伦斯坦》序诗)

心灵及其激情的幸福曾在书信交往中找到适当的呈现,而历史世界中的行动价值呈现在戏剧中。席勒思想的事业不是某种配享的福乐,不是超验的道德的理性对象,而仅仅是行动,在行动上表现自由,人格在其状态中的行动就是美。它同样表达关于如何是真、如何是善的判断。

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年,席勒在戏剧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799年《华伦斯坦》,1800年《玛利亚·斯图亚特》,1801年《奥莱昂的少女》,1803年《迈锡纳的新娘》,1804年《威廉·退尔》。他早期创作的《阴谋与爱情》,《唐 卡洛斯》等,以幸福的破灭来控诉现实生活。1795年11月4日席勒在给赫尔德的信中说:“诗性天才必须从现实世界中撤回来,塑造自身的世界。”同时他一改以往从普遍到个体的倾向,反过来致力于从个别情景到伟大的法则。诗性的素材和诗人自身的世界在严格的区分中获得更有深度的统一。

席勒后期的戏剧作品,除了《迈锡纳的新娘》是古希腊戏剧元素的尝试之外,每一部戏的内容都显示了人物的教养历程,用《审美教育书简》的话说,“人格”及其“状态”的关系或游戏。在创作形式上,从《华伦斯坦》到《威廉·退尔》,也是从哀歌(“伤感的诗”)到田园诗(“素朴的诗”)的升华,开始于失落的自然,终于在想象力的现实中获得圆满的自然。


(2)参考书目:《审美教育书简》,席勒的戏剧作品


(3)讨论问题

1.在通往人性自由的历史中实在的区分最终通过生命的区分才完成。结合《审美教育书简》第二十封信,谈谈如何理解这两种区分?

2.为什么首先成为审美国度的公民才能够是席勒戏剧的观众?

3.《威廉·退尔》,席勒称之为“戏”(Schauspiel)。理想本身出现在舞台上,这与反复突现的谋杀情节是否矛盾?为什么?


16.第十六讲

(1)主题:公民的智慧(圣——神圣)荷尔德林之一

“我们之所以没有盛行于世,是因为我们自希腊人以来又开始用真正原始独具的方式来吟唱,它是祖国的自然的方式。”(《荷尔德林文集》,第444页)

把荷尔德林和浪漫主义作家区别开来,他的诗没有随着黑格尔对艺术和宗教的论断而消沉,而是与卢梭、席勒一道形成西方近代的智慧形态——对人性自由的知。

对于卢梭所思想的在自由中的自然,其当下是人的人性在灵魂内心的交相辉映,而灵魂在书信中彼此敞开。在席勒那里显示的是:自由就自身方面作为美而当下地在现象的外部,至于人性,就像在戏剧中以美的方式所呈现的那样,它在行动的世界。荷尔德林在《许培荣》和《恩培多克勒斯之死》中尝试过以上两种方式,最后却不得不趋向颂歌,把它作为最合适的呈现方式来练习。为了什么?美抵达一种与美不同的当下——在神圣的现实性中。在这里,不仅自由和不自由的对立,甚至美和不美的对立也都被扬弃了,这是因为扬弃了纯洁与粗劣的对立。荷尔德林是如何完成相关的任务的?


(2)参考书目:《荷尔德林文集》


(3)讨论问题

1.荷尔德林如何看待诗与哲学的关系?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2.什么叫做“在自身中相区分的一”?小说里的主人翁在生活中如何才达到这种洞见?

3.荷尔德林的“自然”与卢梭的自由而孤独的自然有哪些不同之处?


17.第十七讲

(1)主题:公民的智慧(圣——神圣)荷尔德林之二

“关于祖国的言谈是我的。无人夺我所爱。”(II,337-71,15)

在悲剧诗《恩培多克勒斯》中,诗人的使命直接呈现为主题。创作的形式从书信体的自心独白转变为戏剧行动的自我见证。以精神为开端,逻辑为中项,自然为终端——黑格尔作为绝对精神的完备推理的运动清楚地显示在作品之中,同样从精神出发,作为时代的人性的老师,恩培多克勒斯的精神表现在理想的激越中,诗性个体超越了美的中庸,体现着超逸的实在。这种实在触动城邦的政治层面,使他成为宗教改革者。

经过相应的思想危机,精神才明白貌似他者,而实际上是原初第一性的自然整体。恩培多克勒斯纵身跃入火山标志着与自然的合一,神圣的当下超越了语言,留下的是思念——念及在历史命运下的将来。“祖国”在远方,却在回乡的路上才可抵达。这种辽远是诗的精神性,它把荷尔德林与同时代流行的诗截然分开,在辽远的陌生处才学会思念中的言辞;而回乡的路是诗人开创的。

总结荷尔德林的智慧形态的逻各斯


(2)参考书目:《荷尔德林文集》


(3)讨论问题

1.谈谈在悲剧诗《恩培多克勒斯之死》中主人翁在诗人与哲人之间的角色转换。

2.何为希腊的诗?何为近代诗人的诗?荷尔德林为什么命名它们同为“祖国的”赞歌?

3.诗人为什么哀叹缺少神圣的名字?



18.第十八讲

(1)主题:公民的智慧(圣——神圣)荷尔德林之三

“我长期徒劳地苦苦专研,现在知道,生机勃勃的关系和秩序在希腊人和我们这里都必然是至高无上的,除此之外,不允许我们与他们有哪些相同之处。”(第236封信)

祖国赞歌的建筑

“在每一物中看到,它可以在显现的手段上认识”(《文集》第262页)。亦即“能够得到传授”(同上)。

为了“诗性的居住”,赞歌必须具足“诗性逻辑的发展”。祖国节日的公开性。祖国是一个共同居住的稳定整体,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那里就已经可以认识到共同体的成熟和坚实。


(2)参考书目:《荷尔德林文集》


(3)讨论问题

1.第一组“品达式赞歌”有哪几首?产生于何时?其形式特征如何?

2.洪堡时期的创作有哪些?

3.“祖国赞歌”包含哪几首长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