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活动 >> 时讯动态 >> 正文

第一届柏拉图戏剧节之话剧《苏格拉底之死》首次公演圆满落幕

发布日期:2019-12-01    作者:     来源:     点击:

哲学书院第一届柏拉图戏剧节之话剧《苏格拉底之死》首次公演圆满落幕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倾力打造的柏拉图戏剧节在本月拉开帷幕,经过书院师生一个多月的编排,四联剧《苏格拉底之死》于1129日晚在六艺楼多功能厅正式公演。

本次演出别开生面地设置了两个环节,首先是话剧沙龙——“苏格拉底之死”五人谈。哲学书院导师石碧球作为沙龙的主持人,介绍了此次书院文化节的系列活动,对文化节的品牌活动即柏拉图戏剧节的开展表示热烈期待,并预祝戏剧表演圆满成功。随后,戏剧沙龙正式展开,来自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的郭振华老师和哲学书院的宋宽锋老师、庄振华老师、尹兆坤老师围绕苏格拉底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刻阐释。在谈话中五位老师带领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审判的现场,成为千万审判人员中的一个,去了解苏格拉底之死这个早已超出单纯司法意义而是对西方历史和文化具有深远意义的哲学事件。

郭振华老师以“为何给苏格拉底之死如此高的评价?”“有什么哲学意义和历史意义?”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哲学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位置。宋宽锋老师对“苏格拉底之死为什么重要”这一问题给出了三个答案: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转折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如柏拉图留下了对于老师之死的珍贵记录、死亡折射出问题的多元性和深刻性。庄振华老师认为,对于苏格拉底之死不要过于神圣化,而是要还原当时的情境,还原那个把勇敢作战当作义务职责、把死亡当作精神从肉体中解脱的古希腊世界。尹兆坤老师认为苏格拉底的死亡是一个事件,苏格拉底不单是在赴死也在思考死亡,他对如何生如何死、为什么而死、灵魂脱离肉体之后的世界的思考,可以成为后世的典范去启迪我们更好地衡量什么是应该追求的。

沙龙环节结束之后,四联剧的展演正式拉开帷幕。本剧由哲学书院助教李文担任导演,哲学书院助教刘钰、文学院明钰担任编剧,演职团队由来自哲学书院及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等多个学院的近50名本科生组成。

戏剧开场将我们带回到公元前388年,斐多和厄刻克拉特斯重游雅典,两人曾因共同尊敬的苏格拉底产生交集,又在分别多年后于雅典城外偶然相遇,他们回忆起在公元前399年雅典民主派精英以不敬神灵与腐化青年的罪名,将哲人苏格拉底告上法庭的那次事件。话剧第一场《游叙弗伦》,呈现的正是苏格拉底上法庭准备受审前的场景,那日,他恰巧遇到名震一时的预言家游叙弗伦。于是,苏格拉底就“虔敬于神”“怠慢于神”的问题向游叙弗伦请教,可在几次错谬之后游叙弗伦却狼狈逃离开去。简洁的论辩与两位同学生动的表演引起现场观众阵阵笑声,欢乐的气氛中也包蕴着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高妙智慧。

第二场是《苏格拉底的申辩》,演述的是在法庭上,已达70岁高龄的苏格拉底的当庭申辩。他向501人法官陈述自己得不敬神灵与腐化青年之恶名的来龙去脉,并与莫勒图斯、阿努图斯、卢孔等人几次进行交锋,他真诚地向雅典人讲述自己了悟“无知之知”的经历,告诫人们省察生活的重要性,可当时的舆论已经为阿努图斯等人所控制,苏格拉底的临终申辩尽管震彻人心,但依然未能挽回法官们判他死刑的结局。在如泣如诉的古典乐和苏格拉底掷地有声的论辩里,一代先知对真理的追求和自我的省察精神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情到深处,有观众被气氛感染流下眼泪,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第三场《克力同》呈现的是在苏格拉底锒铛入狱之后,苏格拉底的好友克力同经常来狱中探访他。克力同家财万贯、古道热肠,在听到前往德罗斯的船即将返抵雅典时,他萌生了营救苏格拉底逃狱的念头,他在狱中反复劝说苏格拉底,后者却始终不为所动,并请出法律女神忒弥斯来教诲克力同公民道德诸事。本场就正当这个话题,苏格拉底和克力同展开的反复陈说,引人深思。

在观众还在反思究竟何为“正当原则”时,话剧第四场《斐多》随之展开。本场展现的是苏格拉底临刑当日,他的朋友、学生纷纷前往狱中同他告别。行将离去之际,苏格拉底并未表现出犹豫、恐惧之态,他一如往常那样向他的朋友、学生言说关注灵魂之紧迫性,并以此为他的死做佐证。在毕达哥拉斯派客人刻贝斯和西姆米阿斯的追问下,苏格拉底向众人讲述了热爱智慧之人,亦即哲人关注灵魂的诸问题。苏格拉底最后一次谈话也是本剧的高潮,他关于生死、灵魂、智慧、快乐等问题的讨论在此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面对不可更改的死亡结局,留给众人的唯有悲恸以及悲恸之余的沉思。

戏剧终场,斐多和厄刻克拉特斯漫游在雅典郊外,追忆苏格拉底临刑之际的种种事件。此时,柏拉图因在叙拉古得罪僭主,被贩卖为奴,刚被安尼舍里斯赎回雅典。正午将近,两人相约前往雅典城中去拜访柏拉图。

值得一提的是,本剧在传统话剧的对话表现之外,还将歌队和以洞喻为题材的舞蹈穿插其间。歌队是古希腊戏剧中特殊而又不可忽视的角色,它被亚里士多德列为悲剧六要素之一,主要作用为转换戏剧场面、引领剧情、引导观众感情等。本次排演亦遵照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作品典范,敬奉亚里士多德之《诗术》教导,将歌队简化为朗诵形式予以呈现,朗诵内容化用、改编自阿里斯托芬、柏拉图、色诺芬、第欧根尼·拉尔修、席勒、歌德、荷尔德林、黑格尔、布克哈特、尼采、海德格尔等哲人、诗人的诸文本。同学们在充满神性和哲思的古典作品中感受到“人类此在在其根基上就是诗意的”,以及与先哲共同思考的震颤。

“洞喻”的舞蹈表演让观众们耳目一新,并且在内容上起着象征与暗示情节发生的重要作用。“洞穴比喻”可谓柏拉图的代表性思想,本次排演以“造象”“造境”的方式将“洞穴比喻”呈现于舞台,依次在每一场前展开,恰好与四场剧情相呼应,表演舞蹈的是几名蒙眼的白衣女子,她们在黑暗中沉默地舞动、挣扎并祈求光明。

当戏剧落下帷幕,灯光再次逐渐亮起,全场观众掌声雷动,久久不能平息。随后,全体演职人员依次上台致谢。在舞台之上是一群为了哲学与戏剧理想而用肢体和语言诠释另一个自我的书院学子,而舞台之下同样有一群出于对哲人感悟和对戏剧的热爱,忙碌而不知疲倦地搭建着这一方宝贵而纯净的乐土的幕后老师与助教。从戏剧灵感的诞生到亲身参与其中,柏拉图戏剧节促使学生深入到古希腊哲学的现场,体味古典生活之秩序与指向,沉思先哲行动之意义与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