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关中文化十八讲》系列讲座课程第一期|丁为祥:关学、儒学与中国智慧

发布日期:2021-04-05    作者:朱美云     来源:     点击:

2021年3月30日19:20,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院长,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为祥为哲学书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关学、儒学与中国智慧”的精彩报告本次报告作为《关中文化十八讲》线下课程系列之一,长安校区全体选课学生及部分书院师生共同参与

丁为祥教授主要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张载对于中国儒学的贡献。

首先,张载继承了儒家传统“天人合一”的精神。“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最古老的观念,几乎与中国文化的形成相同步,但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它依次经历了四种形态,这就是王权天授、礼乐文明及其实践落实、个体道德根源以及宇宙生化论基础上的天人比附四种类型。直到理学的开创者张载,传统“天人合一”的含义才形成了一种新突破。张载的天人合一从肯定“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起始,通过“稽天穷地之思”,首先剥离古人加于“天”的神性主宰与道德根源的含义,从而仅从生生的角度肯定“天地之大德曰生”,进而通过“诚明两进”,形成本然存在层面的“与天地参”和功夫实践中的“与天为一”的追求,这就使其必须从体与用以及本体与功夫两个不同层面展开;而这两个不同层面又必须成为一种互渗互证的关系。张载的这一深入,既将中国传统的体用智慧推向高峰,从而显现出儒与道、孟与荀相互融合的特色,同时也面临着在现代社会中“真”与“善”、“事实”与“价值”之重新定位以及如何具体把握的问题。

 其次,张载真正展开了两宋道学三教融合的规模。宋明理学反映出儒、道、释三者融合所达到的理论高度。这一思想的融合完成于两宋时期。张载开创的关学为此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正如清初思想家王船山所说:“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

第三,张载开创了“虚气相即”的本体宇宙论。张载依据《易》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但是,在基本点上和《易》的原有内容并不完全相同。他提出“太虚即气”的观点,认为没有超越“气”之上的“太极”或“理”世界,换言之,“气”不是被人创造出的产物。又由此推论出天下万物由“气”聚而成;物毁气散,复归于虚空(或“太虚”)。在气聚、气散即物成物毁的运行过程中,才显示出事物的条理性。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第四,张载开创了宋明理学的为学进路。首先是“诚明两进”,其次是“以礼为教”。关于“诚”和“明”的关系,《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从这一论述来看,无论“诚”与“明”有何具体区别,但以二者之统一作为圣之为圣的标志则是完全一致的。问题在于,作为圣之为圣的诚明一致究竟应当从哪里做起呢?所以《中庸》又提出了“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的两种不同进路,而这两不同进路的差别也就存在于“自诚明”的“性”与“自明诚”的“教”之间。在张载看来,“以礼为教”不仅是礼仪与义理的统一,而且也始终收摄着人的身心两面,并始终保持着中国智慧的具体性,——孔子所谓下学上达就主要是通过礼来实现的,因而也就始终具有防范儒家礼教仅仅沦落为一种空洞仪式的可能,从而使儒家的浩然之气真正成为集义实践的指向。这样看来,张载的“以礼为教”不仅提出了一个如何研究儒学、继承传统的问题,而且也提出了一个如何能使传统文化及其精神真正走进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问题。

最后,丁为祥教授对张载所推崇的井田制、宗法制与礼教做了简要介绍,认为这些并非是张载思想中迂腐落后的部分。井田制是为了通过赎买等方式,解决宋代土地兼并问题,保障下层人民有地可耕。而宗法制是为了解释人生命的来处,把每一个个体安排在一定的位置中,他们享受一定的权利,同时也有一定的义务

     

    随后的互动交流环节,丁教授就同学们提到的“儒学是否是精英主义文化”、“关学与关中地区的关系”、“如何将关学运用于教育学”等问题做出了详细解答。本次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讲座结束后,丁教授接受了学校电视台学生记者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