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教育 >> 通识教育 >> 正文

研讨碰撞火花 切磋升华思想——记《老子》导读研讨课

发布日期:2020-04-03    作者:王乐     来源:     点击: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哲学思维能力,提升各自的哲学修养,强化大家的综合素质,书院为所有学生开设了讨论课程,本学期的第一次讨论课于 4 2 日下午拉开序幕。本次讨论课分两组进行,主题分别为论儒道互补的智慧论老子的语言风格和思维特质

一.儒道融合论智慧

第一组讨论课在2日下午430分正式开始,九位同学围绕儒道互补的智慧阐发自的观点。周恺人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了儒道两家的共性,他认为其共性有四个方面,第一是宇宙论体系构建方法相似,第二是两家都能从本体论角度推翻看不见就不存在的通俗说法,第三是两家的都具有无限性的功用,第四是儒道两家在从有形推无形的方法论上具有一致性。而这些共性在体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同时,也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与周恺人不同,罗扬梳理了儒道互补的四个阶段,她分别从先秦、西汉、魏晋和宋明时期儒道互补的成果,如玄学、理学等思想出发进行分析,她认为儒道的互补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极,面对变革,儒家进取而道家退守;儒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而道家“柔弱不争,顺应自然。”儒道结合之下,形成了既积极进取又自然任性的智慧。

第三位报告人刘兢哲将儒道互补置于时代背景下进行剖析,并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为例,通过展示其人格特点来说明儒道互补的智慧。即人生顺境时坦然处之,逆境时淡然待之。凸显着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交融。同样将儒道互补的智慧通过文人士大夫来体现的还有马迎新,她将儒家比作太阳,道家比作月亮。她认为日月交辉,儒道互补,是中国的一大智慧。有相似观点的段红霞虽然认为儒家进取而道家退守,但它们产生的天然土壤都是古老的中国,而其思想中也都包含着对《易经》观点的发挥,因此也具有相同的思想土壤。她认为这正是二者能够互通的原因所在。除此之外,段红霞提出所谓互补并非是取代,也非完全融合,而是互通互鉴,互为补充,以此来发展自己。

视角独特的冯刚作为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他从地缘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产生与形成的原因。他认为在先秦时期,秦岭淮河以南降水量丰富,自然环境宜人,适于无为的道家思想形成,而北方地区灌溉不便,洪涝干旱灾害频发,不利于粮食生产,且要时常抵御外侵,这就需要讲求仁义伦常的儒家思想。但随着征伐的加剧,天下一统的形成,儒道两家互补也就成为必然。这样更能适应政治局势,更能促进社会发展。

 

紧接着,郑心怡将儒道互补首先至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进行分析,认为是儒家和道家共有的思想,在道家是宇宙的本源,在儒家则是包括道德人性在内的东西。道家给儒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此外,郑心怡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来讲,认为道家与儒家的结合使得人们尊重生命的同时实现着价值理想。

周璇也认为价值理想的实现是儒道互补智慧的体现,她从现实社会的立足点出发,认为儒道互补主要体现的是以道补儒,以儒为主,而以道为辅。她将儒道互补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在一起谈了个人的体悟,她认为青年在学习时期是成器的阶段,需要扛起振兴中华的责任,但追求不器的精神高度是我们终要实现的境界。

本场讨论会中,同学们就地缘决定论、家庭决定论、位置决定论等问题展开讨论,王老师就大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体评价,并给予了建议。当晚七时,讨论会圆满结束。

 二.语言成就思想

 第二组讨论课于 4 日晚 7 时至 9 时进行,讨论课前,王老师就大家的论文初稿情况提出了建议,他希望大家在汇报的时侯避免铺陈原典而不阐发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吸取了王老师的建议,晚上的报告可圈可点。

张玲鹭首先汇报。她从老子对语言本身的认识、老子使用语言的特点和老子思维的特质三个方面入手,指出老子的语言具有局限性,但其比喻、排比和反复等修辞的使用使其语言具有美的艺术性。而其思维特质也非常明显,即辩证性、逆向性和类比性。

与她相似,王娜娜也认为老子的语言具有韵律美,但同时也不乏模糊性,这是由老子思想的核心——“的晦涩难懂所决定的。也正因为难以言说清楚,因此其语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她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老子语言的反向表述进行了分析,她认为这样的语言特点有助于强调内容,且更易引起读者关注。同时,正言若反的语言特点也体现着老子思想的辩证性。

在辩证性的基础之上,刘浩文提出来老子思维特质中最明显的一点是他的逆向思维 老子运用逆向思维,通过一种看似前后矛盾的语言来向我们解释他的思想,我们可以通过认识这种语言风格来理解他背后的思想。例如其必固张之;将于弱之,必固强之”等表达的目的是将矛盾推向极端,促成其向对立面转化。看似对立的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语言使人醍醐灌顶,顿悟其暗含的矛盾观。

杨金盈则认为《老子》有两个核心思想,明天道与治天下。由明天道推理到治天下是其思维的特质,这一推理思路具有由特殊情况得出一般规律的特点,他所说的道理也必定落到实践中去。例如他在阐述圣人特点时并不只局限于圣人本身,而是先由一个特殊的点, 拓展到一个面,诠释“圣人”特征的同时总结世间万物的规律。老子将明天道和治天下,将宇宙观和执政观高度统一起来,并坚持把理论落实到实践之中。

 

以《打破约束的角度看老子的文字和思维》为题,王雪凝指出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形而上的,是非语言可以言明的,所谓言不尽意就是老子语言的特点,而这样的特点是由其所要表述对象的形上特点所决定的。除此之外,老子“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的语言也说明了老子看到任何事物都具有它的对立面,并且可以相互转化,其思维的复杂性与相对性特点不言而彰。

来自物理学院的李嘉欣同学分析了老子正言若反的语言特点和需体悟的直觉性特点,并由此说明老子思维的逆向性和直觉性。高愉涵也认为老子的逆向思维是其思想的主要特质,除此之外,老子也善用比喻,以小见大。老子将治大国比作烹小鲜,通过把深奥的道理寓于现实,从浅显推进到深刻,从这方面看,老子的语言又易于读者理解其思想。

孙彤认为《道德经》揭示了无穷的内涵与道理,如果要探索词句篇章间的深刻含蕴,就不得不对老子的语言风格进行一番了解,而通过语言所窥见的思维特质,也是老子智慧的另 一体现。孙彤认为老子语言的朴素性要求我们用整个生命去体认。而其修辞的多样性表现了 老子的形象思维特点,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本场讨论会中,同学们就语言的局限性、准确性等问题多有讨论,在王老师的建议和补充下,大家表态会后要继续修改论文。整场讨论会中,各位报告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完整准确,有些同学立论有新意,但集体讨论不够充分,有待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