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与哲学论证》是由哲学书院开设的一门通识核心课程,由我院哲学系王晶老师负责讲授。在疫情防控期间,按照校院“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在书院的领导下,《批判性思维与哲学论证》这门课程顺利展开线上教学,照常推进教学计划。根据课程讲授计划安排,本课程的第一次讨论课于3月22日在qq群课堂上成功举办,两校区各年级、各专业的选课同学全员参加。
在讨论课的筹备阶段,王晶教师通过课程qq教学群发布了通知、流程和要求,并在线做出了说明。讨论课以班级为单位,分小组进行参与讨论,为避免每小组成员知识结构过于单一,事前由助教统一打乱专业,分配为5个小组,并由每小组自行决定分工任务,制作PPT,选出发言代表等。
经过精心筹备,第一次本期讨论课讨论课于3月22日在qq群课堂上顺利进行。本次讨论按照计划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针对第一次作业的情况,选出错误率较高的题目,王晶老师进行细致的讲解,并与同学们互动。针对大家集中出错的地方,王老师还现场增加练习题,以夯实大家的知识基础。

在第二部分,即讨论环节,每小组轮流派出代表,展示制作的PPT并进行发言,时间为十分钟。本次讨论课的主题为:
请问,A、B、C 的论断是否合理,为什么?
A 说:如果考上大学,那么会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薪水,进而人生将更加幸福;
B 说: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薪水,进而人生将更加幸福;
C 说:考上大学,跟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薪水及人生幸福没有关系,故一点儿都不重要。
各个学习小组对于此前所发布的这一讨论主题有着准确的理解,对于主题中的各种观点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绝大多数同学都采用对上述A、B、C三种观点进行逻辑分析的方法,并配合以例证来揭露此三种观点的问题之所在。然而如果讨论仅仅是止步于此,对于问题的思考便只是停留于只破不立的状态,不能产生正向的意义。难能可贵的是,不少的学习小组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对于“好”、“幸福”等概念从正向给出建设性的看法,其中不乏有引经据典展开说明的同学。如在长安校区班第二组的代表吕航同学所做报告中,就引入了发过20世界法国哲学家吕克·费希在其《什么是好生活》一书中的观点,吕航同学指出,在承认现代世界世俗化的同时,吕克费希主张一种内省的,尊重他人而不排除自己,与“人为秩序”和谐共处的生活原则,这就是他所谓的“‘人-神’中的人道主义”原则,这也是对如何过上好生活,或者说现代社会中怎样过上好生活的最终结论。
再如雁塔校区班第二组的展示中,发言代表林子羚同学在分析A、B、C三种观点的基础上,对教育的真正目的进行了探索。林认为接受教育就是要培养一种习惯,去挖掘我们所研究的各种事件或现象中多重的全新的意义。教育并不是教授具体内容,甚至也不是传授技能,教育是一种思维习惯或可称其为思想状态。它并不是你的附属品,而是与你浑然一体的。大学教育是完善生命的土壤、空气和水分,而不是为目的施用的化肥、农药和添加剂。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讨论小组都能结合本次讨论课的主题进行理论升华,囿于篇幅原因,在此不做一一列举。

在教师点评答疑环节,王晶老师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会,对同学们的讨论结果予以高度肯定,并针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讨论观点进行了总结。经过充分研讨,同学们活学活用,以相关的逻辑思维知识,审视生活中的流行观点,深化了对于教育、学习、求知等方面大众常规观点的认识,坚定了通过加强阅读、自觉学习来提升自身能力的决心,树立了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追求幸福生活的正确态度。
本次读书报告会学术氛围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形成了丰富的成果。长安校区和雁塔校区两个班级,提交小组发言PPT共计9份,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报告10份。另外,根据之前所发布的《讨论课说明》,本次讨论各组得分(百分制)=(小组互评分+老师评分+助教评分)/ 6,并且由于课程特殊性,本门课程预计展开四此讨论课,四次小组得分的平均分即为每位组员最终的讨论课得分。
另悉,根据《批判性思维与哲学论证》的课程说明与教学计划,第二次、第三次以及第四次讨论课将分别于第10周、第15周和第19周举行。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之中,第二次讨论课的主题为:何谓“真”,代表性的“真理论”有哪些?你最赞同哪种。《批判性思维与哲学论证》这门课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工作,努力提高选课同学的综合素质,以培养选课同学们的批判思维能力为目标,为培育能够面向现代社会、具有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