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教育 >> 通识教育 >> 正文

《批判性思维与哲学论证》第二次线上研讨课程纪实

发布日期:2020-05-20    作者:朱家政     来源:     点击:

批判性思维与哲学论证》是由哲学书院开设的一门通识核心课程,由我院哲学系王晶老师负责讲授。在疫情防控的收尾阶段,按照校院如无必要不返校”的要求,在书院的领导下,《批判性思维与哲学论证》这门课程继续有条不紊地开展着线上教学工作,照常推进教学计划。根据课程讲授计划安排,本课程的二次讨论课517(星期日)在腾讯会议成功举办,本次讨论课的主题为“‘真’与真理论”,长安与雁塔两个校区班的各年级、各专业的选课同学全员参加。

师生共话,精心筹备。讨论课的筹备阶段,王晶教师通过课程qq教学群发布了讨论课的相关通知、流程和要求,并在线做出了说明。本次讨论课沿用上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分小组进行成果展示、组间讨论的基本形式,但在此基础上有所调整修改。首先,随着课程进程的推进,学习内容的不断充实与深化,本次讨论课的主题选用了颇具理论深度、难度的“真”与真理论问题,故这一次的讨论课给了每个小组更充分的准备时间。而且在讨论课举行的前一周,王晶老师及助教对各组的讨论结果——讨论稿,进行了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其次,基于讨论成果充分展示的要求,本次讨论课采取独立进行方式而未与作业的讲解合并,每小组成果展示的时间增加至15分钟;再次,本次讨论课新增了具有类似辩论性质的小组间互评和讨论的环节。

经过精心筹备,第二次讨论课517腾讯会议上顺利进行。本次讨论按照计划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各小组派代表轮流对数周以来阅读、总结、讨论的成果进行展示。各小组都对各自所持或所感兴趣的“真”与真理论的立场进行了精彩的展示与解读。

信以求“真”,展示成果。在各小组的讨论成果展示中,可以看出,大家都就所持的关于“真”的理论进行了细致地研究,阅读了不少的文献,其中一些小组还阅读外文文献。两个校区共十个小组的展示,涉及了关于“真理”的符合论、实用主义、语义论、融贯论、冗余论等方面,几乎包含全部并行于当代的关于“真”的理论。值得指出的是,同学的探索并没有停留于对某一理论知识性的、外在性的掌握和了解,对成果的展示也绝非仅仅在介绍的意义上进行,而是以持某种真理观的态度,对某种理论的合理性、可取性进行建构,以说服其它讨论参与者为目的,进而尝试着己方所持理论的缺陷进行某种样态的回应。

 

长安校区第五组的展示中,杨龙同学对各种关于“真”的真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符合论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小组在指出符合论的悠久传统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等优势的同时,也发现了符合论的困难,如关于“事实”是什么的问题,以及语言、命题与“事实”的勾连困难等。雁塔校区第二组的同学们同样关心符合论的局限问题,他们主张将“符合”首先限定在一个特殊的情景内(人的认识思维所发生的情景),而后画出一条近似的、模糊的区分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进而使“符合”成为可能。再如雁塔校区第五组的同学们,他们通过对语义论更为细致的研究,揭示了语义论与符合论之间的关联,扩大了语义论的适用范围。还有很多其他小组的报告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囿于篇幅原因,不在此详细展开。

 

切磋琢磨,互议互评。在小组间讨论环节,按照讨论课开始前发布的流程,各小组首先依次对除本组外的其他小组的成果展示进行互评,并指出有待进一步展开讨论的问题。互评结束后,大家开始自由讨论,各小组就刚刚小组展示以及小组互评的内容进行回应,并围绕一些关键为题进行探讨。如在长安校区班的讨论环节中,实用主义真理观的考验的观念的效用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中的实践之间的本质区别问题就成了一个被关注的焦点。在雁塔校区班的讨论中,如何具体地划定第二小组所提出的主客体相符合的情景同样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

在教师点评答疑环节,王晶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读体会,对同学们的讨论结果予以中肯的评价,并针对其中由代表性的讨论观点进行了总结。并且,就大家有待深化、存在误区的领域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与纠正。如关于语义真理论中的“开语句”与“闭语句”问题。

  

本次讨论课学术氛围浓厚、讨论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形成了丰富的成果。经过充分的研讨,同学们重新审视了自己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所持的真理观,朝向那个常常加以省察的生活状态又迈进了一步。《批判性思维与哲学论证》这门课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工作,努力提高选课同学的综合素质,以培养选课同学们的批判思维能力为目标,为培育能够面向现代社会、具有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