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教育 >> 通识教育 >> 正文

《〈理想国〉与古希腊哲学》第二次讨论课总结

发布日期:2020-05-26    作者:李若能     来源:     点击:

学期过半,随着对《理想国》的学习到达其高潮——第七卷,本课程展开了第二次讨论课。讨论主题为“自然与礼法、哲学与城邦的张力”,除《理想国》外,另一参考文本是阿里斯托芬的《公民大会妇女》。5月12日,由任课教师尹兆坤老师带领,进行了第二组同学的讨论。其余两组的讨论分别在16、17日由课程助教组织。此外,在第二组讨论时,还有不少别组同学前来旁听,其中的收获都在后续两组的发言讨论中有所体现。

引入互评,往来相应。本次讨论在形式上仍然以每位同学做主题发言为主,后留短时间的自由讨论为辅。本次讨论课引入了“组内同学互评”的环节,尤其第一、第三组落实在文字稿上,效果良好,讨论中批评回应皆有往来。

主题发言,意见交锋。在发言阶段,同学们各有各的着眼点和侧重点,粗略归类而言,论及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从对“自然”和“礼法”的日常理解入手,将自然解作人生理性的自然属性和自然需求,将礼法解作对前者的约束和规范,包括习俗和法律,从而在“如何制定礼法”的意义上谈一种兼顾和平衡,如郑文烨、刘一阳、尹洁祺、范思韵同学。之后,随着对《理想国》的回顾,尤其是对日喻、线喻和洞喻这“三喻”的重视,大家意识到“礼法”本身的意见性质,将对“自然”的理解,重新聚焦到柏拉图的理性知识意义上。也有一开始就准确把握到四个不同领域差异的论述,如杜新岩同学,这一讨论也是第一组的热点问题。也有同学联系前几卷中对“正义”的讨论,如陈嘉伟、陈瑾煜同学。

第二,从对《公民大会妇女》的解读出发,其中有对其写作历史的考究,从雅典民主制的现实来理解主题,如文茜、杜雪曼、李世军同学。也有就剧本分析其中的荒诞与反讽,与《理想国》“城邦建设三浪头”相同的举措进行对照,分析其背后的差异,如赵月月、马馨玥、徐梦、孙一博、张军辉同学。

第三,在更广的阅读范围中,有不少同学对照了中国古代思想和历史中的“自然”与“礼法”,如张敬悦、王菲、马馨玥、马伊卓和刘洋同学。也有陈宝敏同学对照了《法律篇》与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论述。

第四,从文本中女性、家庭这样较小的问题切入分析,看主题中的张力如何显现,如黄溪、王迪清同学。或就具体问题对柏拉图提出批判,如王菲同学。也有出于当代生活中的这一“张力”进行的思考,如王羽彤和杨龙同学。

第五,注意到柏拉图反讽的可能,尤其是对于“城邦建设三浪头”的理解。涉及这一部分内容的有李悦、张力丹、王文睿同学。同时,这也是第三组的热点问题:哲人从事哲学,区别于智术师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哲人在追求、在爱欲真理,但并不宣称他确定地把握了真理。联系洞喻,在哲人(王)伪装着返回洞穴、降至城邦的时候,这一张力似乎更加的激烈,而并非一开头设想的可以调和平衡。

自由讨论,审视人生。这一阶段,同学们除了对未能尽力尽兴的问题继续深究以外,仍在讨论主题的“张力”框架中,更多的视线延伸到了对于大家切身生活的重新审视。以文本阅读作为基础工作,大家或多或少,对这一“张力”有了清晰的把握。

还需特别指出,在本次讨论课中,来自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的王菲和来自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2017级的刘洋,两位同学的讨论稿堪称优秀,其文其思都值得表彰。


那么,在讨论课之外的当下,我们用来反对很多习俗的,是作为理智知识的科学,它仍不是理性知识,那它是否也是一种新的“礼法”?更有感触的是,在每位同学的专业选择中都有着相似相通的困惑。若在更广的意义上,将哲学视为一种反思和省察,虽然无法提供确切的某种生活,但至少它朝向一种值得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