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月光风境,民胞物与心
——己亥国庆游学横渠书院
你可能听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但谁知道国庆时的我们有一个"凌晨四点的师大”的故事?为什么我们要四点多起来?因为我们要去参观横渠书院,去拜谒理学宗师、关学鼻祖张载。这是哲学书院组织的一次游学活动,我作为哲学系的一名学生很荣幸能和他们一起去参加这个活动。暗黄的灯光下树影交错,幽静的小径上薄雾迷蒙,零散的人们先后走向校车,一声轰鸣,我们驶向眉县。
很早就被张子的“四为”句震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合天保民,传道立业的魄力与担当不仅是横渠先生自己的心声,更是后代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心声。同时它为我们每一个知识分子标榜追求,指引方向,也成为领导人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可以说“四为”多维度的理论内涵可以为学政商等各界所用。当我在最后的雕版印刷体验活动中自己印出存有墨香的“四为”句时我内心的喜悦无与伦比。
去的路上车途漫漫,同学们有说有笑,临到的时候我们共唱《歌唱祖国》和《我和我的祖国》为祖国母亲庆生,嘹亮的歌声回荡在车中,更响在我们心中。去的路上我们一帆风顺,回来呢?可谓是困难重重,在曲折、陡峭、狭窄的山间小路上我们的大巴车可是大物,我们“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在弥猴桃连成片的山村中七拐八拐地走了出来。
“三代可期,井田夙报经时略;二铭如揭,俎豆能注阐道功。”刚一下车,张载载门前的对联就映入眼帘。接着我们参观了各个展厅,对张载的生平事迹有了大致的了解。令人更加兴奋和印象深刻的是祭张子像,行拜师礼,玩投壸戏,观六艺厅。这些活动甚是有意义,有必要。我们从中得到的精神财富是巨大的。期间,有一群小孩子也来此参观学习,当他们大声朗读圣人经典的时候,我感到了我们这个民族强有力的生命力。
午饭也是令人愉快的。大家在热闹的氛围中彼此熟悉,击鼓传花的游戏更是活跃了氛围,许多才华横溢的同学被传到后一展风采。随后我们在体验完雕版印刷活动后聆听了关学研究大家林乐昌教授的报告,受益匪浅。之后我们去参观了张载墓,其坐落于太白山脚下的一个山村,谒拜行礼,以祭先贤。但让人略添感慨的是堂堂中国圣贤之墓园竟是由韩国学者捐资修缮的。最后便是归途,但我们的精神依然在文化中畅游,永无归途。
天不生子厚,关中长夜漫。横渠先生上达孔孟,下开关学,立德立言,为人为学可为天下楷模,当为世人敬拜,国庆一拜,终生难忘。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绝对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哲学书院的这种游学让我们近距离的感受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成长大有禆益,“哲学+”是大有可为的。
张载当年亲手栽种的柏树如今叶茂树深,新芽频发,众多雏鸟在此筑巢,飞向远方。
2018级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张年年

记行太白山麓张子祠
适值七十年国庆,我们哲学书院第一次游学如期而至。在夜色渐退,晨光熹微之时,学生与老师乘上校车开启路程。
从长安区出发,前往雁塔区接另一部分学生,天色渐亮。我们一路说说笑笑,相谈甚悦,在快到太白山时,惊喜地发现窗外飘下了小雨。斜斜的雨丝在窗玻璃上,留下曼妙的痕迹,一束束线条,翩如雨滴滑落的舞姿。抬头向远处青山眺望,烟雾朦胧,雾气漂浮在一面面山的脸颊边,清白淡雅,让人如处仙境。青山在白雾掩映下若隐若现,时而才露尖尖角,时而又羞掩半遮面,如少女又如老人,娇羞而又隐秘。青山脸颊涂抹的白云纱,恰如酒染太白脸上的红晕。雨落太白,雾隐青山,惹人沉醉。这时,车况处于小小的塞车状态,恰巧给了我们凝望的机会。望向青山,遐想云雾,许久如是。可能是刚出夜色又入雨色,不知觉间把我轻轻醺醉了,我也随远山云雾睡了去,不知所眠几何。
再睁眼时,我们已到了宝鸡眉县,下车见到了横渠先生张载祠的第一眼面容。撑开小伞,进入张子祠,院落清秀,左右有百年古柏相迎,静伫于此许久的古柏,枝干上已染满了绿色,部分苍苔,部分树纹,已被绿色染浸。我们随院祠的讲解员,参览了第一、第二展馆。张载祠原为崇寿院,后因张载于此读书便称为横渠书院,横渠是取自张载的号。整个院祠,为"后祠前院"的构造。在祠里,我们了解到了张载的生平以及部分重要事迹,了解了他的主要思想要点,也看到了许多碑刻题字。其中,另我记忆犹新的一个故事是,张载在开封相国寺的虎皮椅讲《易》时,对二程的《易学》见解的虚心评价。这是一个唯有大学者才能做得出来的举动。在展馆外面的墙壁上,我们看到了那著名的"六有"碑刻。即“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讲解员讲到这是张载15岁时写下时,我们大为惊叹,不自觉回想自己15岁时在做些什么。而后,我们的随行老师王文琦老师,向我们指出后有学者考证此"六有"句并非其15岁而写,而是50余岁时思想成熟后所写,但同时说明这只是一种观点,并不能充足否认讲解员的观点。所以我们都深深领会着张子的思想。从诸如“四为”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及“俯而读,仰而思”,“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等,都可让我们窥见其做人与做学问的一斑。也渐渐与临下车前,王文琦老师所讲的张载是一个"勇毅"的学者印证。
随后,我们来到位于前方的书院,一进门满壁的金黄便映入眼帘,金黄色的地图,金黄色陈列墙,给人一种金碧辉煌的印象。书院分为"数、乐、茶"等许多单间陈列。各单间内陈列着许多古物仿制品,才华横溢同学干脆变在乐室内借用编钟、古筝、鼓等练习起了音乐,好书者入书室内潜心静阅。一会儿,我们所有师生换上了祠内提供的古汉服,进行拜张子、拜师等有意义的礼仪。在三拜三兴的动作与口中念诵的拜师贴辞实践中,我们真真似穿回到了古代,感受古人做人与做学问时的精神,又回入当下,产生奋起读书坚定志向的激动情感。其中最有趣的是一开始进行的献礼,拜张载时,献酒、献帛等等;拜老师时,献茶、献“六礼”即“芹菜、莲子、红豆、枣子、桂圆、干肉”,仪式感与视觉趣味同在。
接着,我们在庭院内,有序进行了投壶活动,体验射礼。方知投壶不易,需心平、需气和。吾每一中一空,值得玩味。结束后,我们乘车一齐吃饭。饭桌上,我们分为四组相坐,说笑不断,还进行了"击鼓传花"游戏,听到了许多同学的天籁之音,也领略到大家的表演才能。交到许多好朋友。
下午,重回书院,我们开启了干货学习模式。先手把手亲自体验了一番活字印刷,惹得俏墨羞染小手双,学到了"心细文方清"的道理,即只有心地细腻,不骄不躁,小心细致的涂染墨水在活字之上,才可印得一纸清楚的字文。不然,墨水流到缝隙中间或着墨不匀,便字迹模糊。它不仅让我们亲自感受到古人制文的体验,也让我们理解书文来之不易而更加珍惜的道理。之后,著名的我校教授林乐昌老师,国内研究张载的最权威学者,为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张载的报告简说。台下同学奋笔疾书,记录思考。但关于了解张载 我们还有许多的路要走,诸如“气本论”、“四为”、“六有”、“乾父坤母”、“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等等都需要很长的研读之路要走,才可更好理解。
之后,我们一行去往了张载墓,张载与其父张迪,其弟张戬均埋骨于此。我们先总体进行了参观,而后进行了祭礼。有趣的是,当地的村民见到我们来参拜都感到好奇,其中一位向我们老师说道,大意是让我们听听张载的“四为”、“六有”。虽然学识不同,身份不同,但对于张载及其关学,双方产生了对话,都表示出学习的欲望。让我十分感动。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学到许多,也衷心感谢学院及老师提供给我们的这次机会,获益匪浅。
2018级文学院 回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