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白鹿原》忠粉记芸阁书院游学
哲学书院 外国语学院 陈曦昊
作为西安生长的人,高中看过《白鹿原》话剧、小说数遍、大学看了电视剧版,它质朴厚重而摄人心魄,珍藏之、笃爱之、久仰之。今年初在一座山上远眺见白鹿原,蓝天下隐隐约约几条线。而今天,我们终于去了蓝田县白鹿原芸阁书院。慕名而往,兴致极高,一整天幸福都要溢出来。

我愿省去琐碎与日常,将文字集中于心与游学的交互体验。蜿蜒盘旋的山上,黄土坡边的书院,大门口就是吕氏四兄弟的《吕氏乡约》:患难相恤,礼俗相交,过失相归,德业相劝。啊!多么亲切!腰杆子太硬太直的族长白嘉轩,向来正直、持重到几近冷酷——他完全实践乡约来管理白鹿村,严爱有加,赏罚分明。村民们敬他畏他,但大家都明白只要白鹿原有他,饥荒、土匪、改朝换代、战争革命……外面如何风雷激荡,都扫荡不了它白鹿原——男女老少,祠堂,郎朗诵读乡约的声,几千年来,不绝于耳。吕氏四兄弟都是当时的大官,最高至宰相,在父亲去世回蓝田守丧时得以团聚,合著此约,以期实现这方水土民风格淳朴,仁爱有序——古代中国乡村的自治模式,奇也妙也。
说到书院百年前创始人,关学最后一位大儒,牛兆濂,他之于白鹿原如同诸葛亮之于三国。“白鹿原上最好的一位先生”朱先生就是以他为原型创作的。“牛人”便成“朱”,但陈忠实爷爷更赞他为“圣人”,是传统大儒的典范与凝华:自幼苦读,昼夜吟咏,孤守熟谙,饱学慎独,淡泊名利,拒官不就。他对世事洞若观火“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下银元是催命龟”;只身进兵营,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清兵二十万;原上人疯狂种鸦片时,亲手扶犁毁掉白嘉轩的罂粟田;在改朝换代,世事变迁,百姓不知接下来日子咋过时,挥笔草拟乡约,以善俗也,以正民风,以维续文明。
一进书院就是“学为好人”四个大字(有典,此不展开),旁侧墙上是每日讯词:“长幼咸萃,诲与谆谆;小学一书,所以做人;每日读之,是守是遵,以明吾伦,以敬吾身;而容温温,而貌彬彬;而言询询,而行驯驯;而志向纯纯,而功勤勤;朝讲暮贯,行思坐吟……”好啦,最初吸引我的是简凝与其音乐美的颜值;而后思量,对比自己的生活状态:每天在闹钟第二次与第三次响起的空档里,半梦半醒着和自己辩论起还是睡,醒来后被惯例与无常切换着安排一天的匆忙慌张……我是不是也可总结出我有限生活经历里的思想意志,或博古今中外先贤之众长,来产出我的“每日训词”呢?它是价值引领、行为准则、需要反复提醒的人生要义,可以使我沉静笃定、充实自如。
参观牛兆濂先生生平思想馆,有一面墙上是他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修养、治国理政、为人处世、治学之道的思想精粹展示,是啊,思想、情感、意志才是一个人存在的本质。常被寥寥数字背后的大智慧所惊艳,试举一例:“要知人这一生,德业成否,全视其所与友者。子弟宁可终日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 牛老爷爷仿佛在通过他的文字与我交流,那一刻我太感动太激动,因为身边同行者小庞,正是德行贤良,心灵相通之友也。她为此行,在前两天繁忙学业之余,挤时间狠读《白鹿原》,为做充足提前工作。当校车驶动时,我们一样狂喜激动,像个憨憨。我还有不少挚交,他们亦师亦友,都是我珍藏的宝贵财富。
入泮大礼,是古代书院的开学大礼。当我真正穿上衣襟如风、袖如扇的传统汉服、系上束腰带、躬着身子齐额拜礼时,当奏乐悠悠响起,我们拜先师孔子、我们掬着礼等待先生在我们眉心点朱砂以开启智慧,我们诵读论语……我被这典雅庄重的仪式折服。

于是乎,从小学到大学,文史哲课本里的“礼乐”,不再单是两个汉字“礼乐”,不是考前必备而从来不甚解的知识点“礼乐”,不是一套穿着披着旧语言外壳的旧思想:如此庄重的仪式下,人不由得升起一股对学的憧憬与严肃、对先生、孔子的遵从。飘飘的衣襟下谁会想污言秽语?个个都升华做君子;紧束的腰带使人直起身、收起腹,谁会上课弯腰驼背,谁会饱食终日不思进取? 礼乐为形,入心塑魂为实。这是实践教学的益处,亲身体验方可得。或许再优秀的老师,都难弥补间接信息获取与直接信息获取之间的鸿沟——小小的我们坐在教室里难用贫瘠的想象力领会老师口中的,古今高妙之思想、历史之变迁,从而为了成绩与竞争流于背记。但此时此刻我,已不是小孩子,是个主修西方语言文化、接触过中西马哲的现代大学生。耳边庄严的音乐仍旧,齐腹叠起做礼的双臂开始酸麻,心里杂乱的片段切换:“打倒孔家店!”“礼崩乐坏!”“打开书页,全是吃人”“工业革命后现代化社会里,老一套的再也解决不了问题了!”“师道尊严好还是师生平等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如何定义天地?如何定义立心?”“中国人理性混沌,全靠礼教控制言行” ……
究竟哪个才是真理?我脑子一片混乱,饱受思想碰撞之幸福的折磨……此时入泮礼毕,我抬头去看孔夫子像,吴道子眼里的他衣襟如风、饱额显慧、双眉翩翩,而我望向孔爷爷时,仿佛他也在望着我,斜30度角,意味深长的微笑着。
牛锐院长,是牛兆濂先生的曾孙,现芸阁书院院长。他也气质非凡,持重庄严。他分享自学三年半入儒学,自以为得法,直到遇到他的先生。先生是用情怀与精神教书的——每次讲一上午而不停歇,以最最扎实的方式——将儒家经典从字到词,从句到义仔仔细细的过一遍。这些经义常读常新,每次读时都会回归于不同的生命历练。用论语第一篇,学而为例:“学”的甲骨文,是人们在祭祀的图画,可见其造字时以怎样的恭敬之情对待学习,而“习”,由“羽”“日”组成,朱子曾对它有美好的解释:小鸟在百白日练习飞翔,被鸟妈妈从巢里赶出去,鼓起勇气振动翅膀,结果还是坠落于地,再鼓起勇气,再去飞……所以“习”是一个孤勇的人,独自品尝学习的惊喜与失意。
对于我入泮礼时的疑惑,正巧牛院长谈到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重实证研究、逻辑推理的思想不同,对于“仁义”一词,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解释,论语中就出现过154次,或许就是无法一言以define之,或许就是不可用西方治学的非黑即白二元论来理解、评判、推理的。近代随着社会分工,学科体系都分门别类化,但文史哲本同源、本应一家,所以我们应触类旁通,广泛涉猎。另外关于学习,他漫谈:学习不可逼迫自己,应淡定淡定再淡定,发现学习的乐趣,喜悦盈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学习不可太过功利、过于强调应用时效性,有些学问,是教我们如何为人、如何思考的,但文史哲学生万不可只耽于文字与故事世界,应经世致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一个先生门下学习的人)为朋,而同志(志趣爱好相投的人)才为友,所以这里的“乐”指其乐融融、求同存异的学习氛围。
“君子就是石头”,不为外界环境所动。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以他人不理解而生气、不因他人褒奖而狂喜,提倡一种中庸之道。孔子学生描述他:三十年未见愠色,如沐春风。
牛院长谈到书院:应是区域文化展示交流的平台,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里,是在扫黑除恶之后,去填补乡村人的精神空白的。乡村不振兴,中国难振兴。
而下午我们拜访的“桐花乡约”示范村,一个做成了的乡村文化复兴项目。项目的投资人、建筑设计师都是师大的女校友,她们分享了许多建设历程:中国发展得太快,城市里老去的六零后,都有乡村的经历、挨饿的记忆,他们的心灵归属、文化基因实际上都在农业文明与农村,而农村的青壮劳力都涌向年轻的城市……所以为什么不做一个“城市人重返乡村”项目呢? 于是乡村老房子改造、汲取古代建筑思想“天人合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结合书店、咖啡厅、婚礼堂等创新模式应运而生。
三年来一路艰辛而波澜壮阔:从乡民根本不理解不愿加入、真正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才不愿意回来(贫穷饥饿与愚陋的记忆太不堪回首)、到农民看到改装后的房子如此漂亮,主动问他们要不要自己的房子…… 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装的理想,到就地取材造价高、难以获得,传统木匠石匠何处寻,如何给乡村民居现代化供暖装马桶改下水道、如何平衡创新、艺术创作的耗时耗力耗钱与经济效益的目标? 而桐花乡约旅行项目也使100多户山村人家脱贫,他们修路、做工匠、盖楼…… 从贫困线3115元以下增收至20000多元。“社会对万二的培养成本,是剩下的一万九千九百九十八人,所以我们有义务反哺社会,必须反哺。”(“万二”是指六零后大学生的录取率为一万分之二)
另外,游学使我们走出校园,从非职业教师的各行各业大朋友身上,学到了许多。芸阁书院的讲解员杨老师,是我见过的最佳讲解员了。中年人,发微霜,待人热情大方、眼神炯炯,笑时眼角便现出智慧与慈善的纹,这种岁月积淀感好美!先询问我们对书院的认识,再细细讲解每一处,每一处她都有远超物件本身的理解与分享,表达流畅,积淀颇深。在每日训词“而容温温,而貌彬彬”,她解释到,“君子待人呢,我们不卑不亢,不谄媚、也不倨傲,温润如玉,彬彬有礼”,啊,讲解员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大方热情,而不至于令生人不舒适之境。人的力量,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可短短一小时的接触,会被一位业务能力优秀的讲解员开化,会为一个生活阅历淘出的纯粹魅力折服,难以忘怀。
牛锐院长,作为牛兆濂的曾孙,相貌气质颇为想像(尤其是开阔的眉!)而他与相距80年的曾爷爷,如相距80年的近代中国一样,很不同。他饱读传统儒家,可见乎其神色言行谈举止;他熟识西方哲学,并对中西哲有自己看法;他重修曾祖父的芸阁书院,继往圣之绝学,也办关学研究基地、参与乡村文明复兴的文化产业,以传道济世。他的精彩中肯的讲座我受益匪浅、全程速记,而他结语是,希望自己的话也只是“一家之言”,不可全听全信,期待我们批判思想。感动!
桐花乡约的企业家是师大的八六级校友,物理系学姐,是六零后。她有许多产业,在阐述此项目的来龙去脉,理念、困难、实际过程、未来打算时,夹杂着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的看法,以及对我们的勉励。会惊讶物理系出身者对社会运转、历史文化、乡村与城市、心理、商业运营的熟谙,会感到未来可期,我们需要终身学习!也会感叹,我们做大创大学生与企业家有些想法创意不谋而和、也有承担风险的勇气,而把想法转化为实践,缺的是钱与资源。
最后的最后,我要感谢师大感谢哲学书院,此行免费,带队老师与学长姐照顾我们,十分nice。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真是占了国家的大便宜……宿舍这样便宜,老师都是博士教授学界大佬,还有贤良同门求知作伴,如此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