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导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诗经》导读 |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 |
【课程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The Classic of Poetry |
【课程号】(同教务系统) |
【课程负责人】闫雷雷 |
【学分数】3 |
【所属系列】 □人文社科 □科学技术□艺术美育 □生命健康 □教师教育 |
【学时数】54 |
【教学团队教师】 |
闫雷雷 |
【编写日期】 |
2024 年 5月 10 日 |
【大纲执笔人】 |
闫雷雷 |
【大纲审阅人】 |
|
一、课程目标(必备项,从知识、能力/思维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思政等方面列出)
1. 知识上:如“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对古典风物、人情有了解;对《诗经》学中诸如名义、编订、时地及历代研究概况等基本问题,有一定的知晓。
2. 思维上:《诗经》是中国人的逻辑学,“告诸往而知来者”方可言《诗》,读《诗》而不能应对外交、达于政事则不可谓为善学。
3.价值观上:《诗》教可以使人温柔敦厚,美人伦、厚风俗。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讲:导论——“自从删后更无诗”
主要内容:
1.《诗经》之定位:经而非集。
2.孔子删诗:《诗经》从集转变为经。
3.《诗经》在春秋时期的传播与影响。
教学方式:线下教学,2学时。
阅读书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朱子《诗集传序》。
讨论问题:《诗经》的产生和发展,在治国安邦的社会政治层面所起的作用,对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启示意义。
第二讲:《诗序》导读:“温柔敦厚而不愚”之《诗》教
主要内容:
1.《诗序》之内容与作者。
2.《诗序》之形成与功用。
3.《诗大序》文本讲解,其诗教理论及其影响梳理。
教学方式:线下教学,2学时。
阅读书目:《礼记·经解》、《毛诗大序》、朱子《诗集传》序、诗传纲领、诗序辨说部分。
讨论问题:先秦时期的诗教说解,集中体现于《礼记·经解》之“温柔敦厚而不愚”;汉代及之后的诗教说解主要集中于《毛诗大序》,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善于《诗》”。《诗》之教化可以让每一个人在良风善政中安顿自身,这对我们今天修养身心、美善风俗有何借鉴意义?
第三讲:《诗经》要目选讲——《风》之《周南》《召南》导读
主要内容:关于“二南”的一些基本问题
1.周、召二《南》的划分依据,其地域范围。
2.关于“南”字的理解,《诗》的“四始”、“四诗”说。
3.“二南”为正风居于国风之首,其特殊地位及意义。
教学方式:线下教学,2学时。
阅读书目:《论语》,《毛诗正义》《诗集传》相关篇目。
讨论问题: “二南”作为正风居于前的原因与意义?
第四讲:作为三百篇之首的《周南·关雎》:“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主要内容:
1.《关雎》篇精读:全文通解,关键词解析;诗旨主题辨析。
2.《关雎》为何为正风之首,其居首篇的教化意义所在。
3.《关雎》中的婚姻、礼仪与教化讲解。
教学方式:线下教学,2学时。
阅读书目:《毛诗正义》《诗集传》相关篇目。
第五讲:十五国风之正风“二南” 导读—— “二南”选篇略讲
主要内容:
1. 《周南》选篇:《葛覃》、《樛木》略讲。
2. 《召南》选篇:《行路》、《摽有梅》略讲。
3. “二南”风格之别解析,从选篇见《周南》后妃之德的具体呈现到《召南》中诸侯、大夫等如何被文王之化。
教学方式:线下教学,2学时。
阅读书目:《毛诗正义》《诗集传》相关篇目。
第六讲:十五国风之变风导读——三卫《邶风》《鄘风》《卫风》选篇略讲
主要内容:
1.卫国变迁之梳理,从其政治、经济、地理形势分析见《邶》《鄘》《卫》为一体之关联。
2.《柏舟》、《终风》、《谷风》、《中谷有蓷》略讲,领会其“怨而不怒”之情,观自上而下的婚俗之变。
教学方式:线下教学,2学时。
阅读书目:《毛诗正义》《诗集传》相关篇目。
第七讲:十五国风之变风导读——《王风》导读,《黍离》精讲
主要内容:
1.“《诗》亡然后《春秋》作”:《王风》之由雅降而为风。
2.《黍离》之思:诗人忠厚之情。
教学方式:线下教学,2学时。
阅读书目:《毛诗正义》《诗集传》相关篇目。
第八讲:十五国风之变风导读——《郑风》为变风之盛
主要内容:
1.《郑风》《将仲子》《遵大路》略讲,体会夫子“放郑声”之义,观《诗》如何惩创人之逸志。
2·《郑风》《卫风》之别。
教学方式:线下教学,2学时。
阅读书目:《毛诗正义》《诗集传》相关篇目。
第九讲:十五国风之变风导读——观《唐风》、《秦风》之别,解《诗》之地理人文对风之影响
主要内容:
1.《唐风·蟋蟀》篇略讲,对比郑、卫地理优渥因而奢靡,唐之土瘠民贫,民勤俭质朴,忧思深虑之唐尧遗风。
2.《秦风·无衣》篇略讲,观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以善导之,则可兴起而笃于仁义;以猛驱之,则其强毅果敢之资,足以强兵利农,但易成强悍好斗之风。
教学方式:线下教学,2学时。
阅读书目:《毛诗正义》《诗集传》相关篇目。
第十讲:十五国风之变风导读——《豳风》讲读:《七月》精读;《东山》略讲
主要内容:
1.《七月》篇精读:全文通解,关键词解析;作者及诗旨主题辨析。感受稼穑之艰,体会物候之美。
2.《东山》篇略讲,同时回顾梳理国风中之“战争徭役诗”,体会《诗》“兴观群怨”中“怨”之缱绻之意。
教学方式:线下教学,2学时。
阅读书目:《毛诗正义》《诗集传》相关篇目。
第十一讲:《诗经》之《小雅》《大雅》导读
主要内容:
1. 何谓“雅”?《小雅》、《大雅》何以异?
2.《小雅》之类别梳理:燕飨、赠答、感世述怀、诵功、行役及伤离等。
3.《大雅》之类别梳理:述德、成礼、儆戒、称罚、丧乱之音。
教学方式:线下教学,2学时。
阅读书目:《毛诗正义》《诗集传》相关篇目。
第十二讲:《诗经》之《小雅·鹿鸣》精读
主要内容:
1. 燕飨诗及其功用。
2. 《鹿鸣》篇精读:“礼之用,和为贵”。
教学方式:线下教学,2学时。
阅读书目:《毛诗正义》《诗集传》相关篇目。
第十三讲:《诗经》之《大雅·生民》精读;《大雅·文王》略讲
主要内容:
1. “周民族史诗”概说。
2.《生民》篇精读:全文通解,关键词解析;主题辨析及其教化意义。
3.《文王》篇略讲,《诗经》中的“祭祀诗”梳理;感受《文王》全诗对文王的称颂,体会祭祀诗词在语词及风格上的特点。
教学方式:线下教学,2学时。
阅读书目:《毛诗正义》《诗集传》相关篇目。
第十四讲:《诗经》之《颂》导读
主要内容:
1. 从诗篇体制理解颂诗在语词及音乐上的特点。
2. 《周颂》之分类,以及鲁、南两地与《诗》、《书》之来源梳理。
3. 为何有《鲁颂》《商颂》。
教学方式:线下教学,2学时。
阅读书目:《毛诗正义》《诗集传》相关篇目。
第十五讲:《诗经》之《周颂·清庙》精读
主要内容:1. 《清庙》之背景及年代。
2. 《清庙》篇精读:全文通解。
3. 《清庙》之主旨及用途。
教学方式:线下教学,2学时。
阅读书目:《毛诗正义》《诗集传》相关篇目。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课堂讲授:除导论外,每次课以《诗经》的相应篇目为对象,通过梳理原典、精读注疏的方式让同学们进入经典,在浸润之中兴发善端、涵泳性情,最终加深学生对中华诗教传统的体会。
课堂讨论:随堂讨论,讨论对象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的相关问题,以及学生在阅读、听课时提出的问题。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说明本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体现OBE理念,即对课程目标达成度的体现,尤其是要重视过程性评价(混合式教学课程须含线上教学过程评价和线下教学过程评价),清晰说明过程性评价的比例、评价内容与标准、实施方式等)
评价方式 及所占比例 |
评价内容及标准 |
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
实施方式 |
评价方式1 30% |
平时成绩 |
主要由学生的到课率、平时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等构成。 |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
评价方式2 70% |
期末论文 |
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撰写论文。 |
评阅学生提交的论文。 |
五、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 选用教材(如果没有教材则填写“无”,如有教材请填写下表)
教材名称 |
ISBN号 |
编者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是否 马工程 教材 |
备注 |
《诗集传》 |
9787101121155 |
赵长征点校 |
中华书局 |
2017年 |
|
|
2. 主要参考书目
十三经注疏之《毛诗正义》。
周春健《诗经讲义稿》。
3. 其它学习资源(请在此说明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考书目之外的何种课程学习资源;还有哪些资源将用于本门课程的教学与学习等,如Bb平台资源,其它网络课程等)
无。
六、课程学习建议(请在此说明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建议)
1.课前做好预习。
2.课后多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