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 艺术与审美 ”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大纲

发布日期:2024-07-05    作者:     来源:     点击:

“ 艺术与审美 ”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艺术与审美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

课程英文名称】(应参考国际国内通用名称)Art and Aesthetics

课程号】(同教务系统)

课程负责人】张颖

学分数3学分

所属系列

□人文社科 □科学技术 □艺术美育

□生命健康 □教师教育

学时数54学时

教学团队教师

张颖

编写日期

2024329

大纲执笔人

张颖

大纲审阅人


一、课程目标

1.知识层面:以“先锋”和“当下”为切入点,了解各种艺术类型的特色与品格,丰富对艺术与审美相关问题的认识。

2.能力层面:通过对中西经典艺术作品的解读与对重要艺术观念的分析、探讨,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艺术修养,培养创新意识。

3.素质层面:深度解析各种与人相关的命题,引导学生追求更有意义、有价值、有情趣的人生;关注当下的艺术生产现象,更充分地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全球艺术史的视域中充分认识自身的文化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讲  艺术定义诸问题

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饥饿艺术家》细读与讨论

第二节 艺术的物性与事性之争

第三节 艺术的几个前沿问题

参考资料: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二章《中国艺术精神主体之呈现》,商务印书馆,2010年

2.戴维斯《艺术诸定义》第二章《功能性定义与程式性定义》,韩振华 / 赵娟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3.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杨成凯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

4.卡夫卡《饥饿艺术家》,《卡夫卡全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

5.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在文化工业时代哀悼“灵光”消逝》第一编《机械复制时期的艺术》,李伟 / 郭东译,重庆出版社,2006年

学时安排:6学时


第二讲 美与审美难题

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巴黎圣母院》欣赏与讨论

第二节 美的定义之争

第三节 审美难题:缘起与趋势

参考资料:

1. 李泽厚《美的历程》,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

2. 艾柯《美的历史》,彭淮栋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3. 康德《判断力批判》之《美的分析》一节

学时安排:6学时


第三讲 丑与审丑


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哨兵》细读与讨论

第二节 丑的审美价值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的审丑

参考资料:

1. 朱存明《丑与怪:从史前艺术到汉画像的怪异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

2. 艾柯《丑的历史》,彭淮栋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

3. 雨果《巴黎圣母院》,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学时安排:6学时


第四讲 脸、化妆与文化


教学具体内容:

1.《面具后的女人》细读与讨论

2. 脸的社会性与跨文化意义

3. 化妆与文化中的“标出性”

参考资料:

1.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之《标出性》一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2. 柯莱特《面具后的女人》,陈波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

3. 贝尔廷《脸的历史》,史竞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学时安排:6学时


第五讲 AIGC与艺术生产


教学具体内容:

1. AI会不会写诗?

2. 人工智能艺术的缘起与形态

3. 人工智能艺术的主体性与接受难题

参考资料:

1.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许绮玲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小冰《阳光失了玻璃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

3.陶峰《代理、模拟与技艺:人工智能文艺生产的哲学阐释》,《哲学研究》2023年第3期

安排学时:6学时


第六讲 艺术与启蒙


教学具体内容:

1、《鲁滨逊漂流记》的三种打开方式

2. 康德《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初读

3. 王国维“古雅说”与20C早期中国美育探索

参考资料:

1.康德《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

2.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王国维学术经典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3.尤西林《康德“自主启蒙”与现代社会互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2期

4.笛福《鲁滨逊漂流记》,郭建中译,译林出版社,2020年

安排学时:6学时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教学策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涉及多种艺术门类以及与“艺术与审美”相关的有趣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体经验,在对艺术的鉴赏与审美的提升中实现美育教育。教师不断扩大知识边界,为学生提供有关艺术理论以及与当代文化相关联的诸多讨论话题。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理论文本,呈现观点与回应观点,引导学生从感性体验与理论思辨的纵深交错中加深对艺术与美相关问题的理解。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的考察与评价分为两部分:

1. 课堂讨论50%,每位同学围绕相关讨论话题完成两次期中小论文,每篇论文字数不少于1000字,提交后根据老师或助教的反馈进行修改,基于修改稿参与两次讨论课发言。

2. 结课论文50%,完成与课堂讨论话题相关的论文,不少于3000

1

平时成绩

50


2

期末考试

50



五、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 选用教材(如果没有教材则填写“无”,如有教材请填写下表)

教材名称

ISBN号

编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是否

马工程

教材

备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9787040542899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8


2. 主要参考书目(见课程教学内容

六、课程学习建议(请在此说明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建议)

1.强调心灵感悟在艺术与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

2.强调对当下艺术与文化现象的关注;

3.强调从表层艺术现象向深层次艺术生产与运作逻辑的思考;

4.强调从感性经验向理性思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