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思想星空大讲堂第十一期——哲学作为一项认知事业

发布日期:2020-06-20    作者:包凌峥     来源:     点击:

6月19日星期五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陈波老师,在腾讯会议平台为哲学书院带来了题为《哲学作为一项认知事业》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哲学书院专业导师赵卫国老师主持。高峰时约有130名校内外人士在线聆听。

讲座正式开始后,陈教授首先介绍了讲座的意图和背景。他指出,哲学不只是“学问”,更是“智慧”。“做哲学”(doing philosophy)有别于“学哲学”(studying philosophy)。前者指的是理解其他哲学家的做法,后者则是指在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提出和研究问题。做哲学应是学哲学的最终目的。

本次讲座内容基于陈教授于2019年11月份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的“如何做哲学——元哲学与哲学方法论”国际研讨会上发表的主旨报告,以及在《哲学分析》2020年第2期上发表的同名文章。陈教授介绍,之所以要写作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受到了蒂莫西·威廉姆森先生的相关著述,以及当代英语哲学界元哲学和哲学方法论研究热潮的影响。

在导言部分,陈教授援引著名哲学家蒯因和威廉姆森的观点,反驳了“哲学例外论”,指出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之间具有“连续性”。并依据这一总体立场,提出了“哲学是一项认知事业”这一核心命题。接下来,他围绕着这一命题,从四个方面对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连续性”展开了论证:(1)就“研究对象”而言,哲学的使命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认知自身所处的“世界”;(2)就“研究方法”而言,哲学要么运用了一些和常识、科学相同的方法,要么建立在对后者的提炼总结的基础上;(3)就其“效用”而言,哲学和其他科学一样,都是为了让人过上更好的生活,特别是通过反省明白生活的意义;(4)就“哲学”和“哲学史”的特殊关系而言,应该把哲学史看作学习哲学的必要基础,但不能把哲学研究局限于哲学史领域;(5)就“哲学”和“一般科学”的关系而言,陈教授认为通常流行的以研究方法或“应然/实然”为标准将二者区隔开来的说法都是不恰当的。

在具体展开上述各方面的论证时,陈教授还谈及了许多在哲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话题。例如:在谈到人类的认知范围时,他指出人对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认知边界将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划成了“人化的实在”和“原生的实在”或“自在之物”两个部分,人类的认知活动应是一个不断外推、突破边界的过程。在谈到哲学家如何看待世界时,他将一般认知对象分成了五大类,并分享了自己的最新思考,指出这五类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程度上。在谈到哲学如何促进人类认知的完善时,他介绍了塞尔的“社会实在论”和两个“休谟问题”的开创性意义。他还特别讲解了自己关于“实然如何推出应然”疑难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既没有纯客观的事实,也没有纯主观的规范,“应然”是人们设定的“目标”相对于当下“实然”情况的“差距”而言的。在谈到科学和哲学在研究方法上的连续性时,他批评了历史上各种局限于某种意识形态的做法,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此外,他还介绍了“溯因推理”和思想实验的方法,并援引和发展了威廉姆森关于哲学与哲学史之关系的批判性观点。

最后,陈教授对“民间哲学家”的局限性进行了反思,告诫同学们要广泛吸收思想资源,学会运用严格系统的论证方法,努力在学术传统和学术共同体中做学问,并且要以威廉姆森、苏珊·哈克等国际知名学者为榜样,发扬献身学术、严肃艰苦的治学精神,对待治学事业不可抱以飘飘然的心态。讲座结束后,他又就听众们所提的“哲学之于普通人的意义”、“中国古代哲学是否讲究逻辑论证”、“非哲学专业学生应如何学习哲学”等问题一一作了精彩的解答,圆满完成了本次讲座。

   陈波教授的讲演既在整体风格上热情犀利,又将具体问题讲解得严谨清晰,给听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令大家收获了丰富的知识,领会到了分析思维的非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