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到雅典的跨文明对话与传播|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西方文明的起源与中希文明交流互鉴”海外研学活动圆满结束
中国和希腊是两大文明古国,西安和雅典是两大文明古都。2023年2月,习近平主席复信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理事会成员,鼓励深入推动两大古老文明交流互鉴,用好中希文明的精华,引领百年变局下的多元文明共生,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繁荣。2024年7月18日-8月1日,在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3名老师和29名学生,从古都西安出发,赴雅典和克里特岛开展了以“西方文明的起源与中希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在为期两周的沉浸式学习和探索之旅中,研学团队不仅聆听了希腊知名学者关于古希腊哲学、考古、神话、艺术、科学等领域的学术讲座,而且深入卫城广场、学园神庙、遗址博物馆、古老村落等地开展沉浸式学习,考察和体验古希腊哲学、政治、艺术等领域的辉煌成就,亲感现代希腊的进步与坎坷,同时还致力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深化对外交流,通过书法互动、戏剧演出等形式为两国民众增进交流搭建桥梁,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对话与交流互鉴的重要讲话精神,彰显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在推动文明对话、传承文化使命方面的责任与担当。

溯源:探索希腊文明遗迹,解锁西方文明密码
恩格斯曾指出:“没有古希腊文化及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从古老的克里特文明,到雅典的城邦文明,是西方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尽管“言必称希腊”的时代早已消逝,但古希腊哲学和文化的各种要素依然穿越时空,塑造着西方的现代文明世界。为更好理解希腊文明在西方文明的源头地位,研学团队往返于雅典和克里特之间的自然遗迹和人文遗迹,深入了解和把握希腊文明的悠久起源和丰富内容,努力解锁西方文明诞生、发展和变迁的密码。




在雅典,研学团队先后参访了帕纳辛奈科体育场、“希腊新古典主义建筑三部曲”(雅典大学、雅典学院、希腊国家图书馆)、雅典卫城、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雅典古市集、普尼克斯山、柏拉图学园等地,对希腊神话、政治、哲学、历史、技艺等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体验。透过各种展品遗迹以及背后的神话传说、历史史实,团队成员不仅领略了雅典千年历史的厚重与辉煌,了解了希腊波澜起伏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史,而且深切感受到古希腊人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对智慧、美和自由的追求。奔跑在帕纳辛奈科体育场的墨色跑道上,同学们心中莫不感慨这座奥运历史上的活化石背后蕴含的竞技精神以及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价值。繁忙的古市集(agora)曾是雅典人最重要、具有神圣性的公共场所,普尼克斯山则是雅典公民举行民主集会之地与俯瞰全城的最佳之地。驻足两处,同学们仿佛看到各路哲学家们正在古市集上推销其哲学产品,古代演说家们则站在巨石平台上(bema)以其雄辩的口才说服雅典民众。在柏拉图学园,同学们漫步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曾经生活、沉思与对话的地方,偎依在橄榄树旁聆听讲解老师艾丽妮娓娓道来两位哲学家的哲学故事与学园历史,心中更是联想到他们与其学生们畅谈论道与激烈交锋,寻觅那关于至善或好生活的真谛的种种场景。

团队赴雅典大学参访





在克里特岛,研学团队在来自克里特大学、博物馆的教授和专家的导引与解说下,赴伊拉克里翁(Heraklion)、雷西姆诺市(Rethymno)、哈尼亚(Chania)等地,重点参观了伊拉克里翁考古博物馆(Heraklion Archeological Museum)、克诺索斯王宫(Knossos Palace)等10余个博物馆。同学们积极探寻展品文物背后的复杂故事,聆听在神话与现实交汇中诞生的克里特文明,通过了解克里特人与古埃及人的经济文化交往,与阿拉伯人、威尼斯人、土耳其人的冲突与融合,感受着克里特人在吸收了埃及、近东等地区文化要素后精神世界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进一步认识到克里特文明和希腊文明的兼容并蓄、开放包容。



学习:感受希腊古今魅力,感悟中希相似相知
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通、相似、相知的。2000多年前,中希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的重大贡献。在此次研学过程中,来自希腊和中国的专家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近10次学术讲座、10余次现场教学,在从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解读古代希腊和现代希腊文明的基础上,深入阐释了中华文明和希腊文明相通的文明积淀、相似的历史境遇、相近的价值理念。澳门大学易冬兰(Dimitra Amarantidou)助理教授是希腊汉学家,她以“苏格拉底、孔子与中西哲学汇通”为论题,指出苏格拉底与孔子都是生活在人类的轴心时代,二者虽相隔千里,但在追寻知识和认识自我等领域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正是这种相通之处,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共通的人文精神。亚里士多德大学的马尔凯托斯教授、克里特大学的卡拉马努教授等在雅典卫城博物馆、伊拉克里翁考古博物馆等地的现场教学中,为团队成员阐释了雕像、人像俑、陶器、壁画的纹饰图案、造型、功能,并鼓励同学们分析这些在中国和希腊的异同。团队带队老师于江霞、张海满也在行程中跟同学们分享了斯多亚学派与庄子所倡导生活方式的类似之处。在学术讲座和现场教学中,同学们与希腊的专家教授一起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认识到中希文明蕴含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科学观、文化观的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并从中感知到了中西文明之间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样的盛大辉煌、同样的历尽沧桑、同样的韵味悠长。





在克里特大学师生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还赴希腊神话中的圣地伊达山(Mount Ida)进行了集体远足,深入了解伊达山的神话、哲学与游牧生活。脚踩白色的岩石,吹着凉爽的山风,穿过针状的植被,同学们纷纷感慨,在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迷人的地质于一体的异域文化中感受与沉思自然与文明的交融共生,追寻与欣赏自然与人类的共同杰作,是何等惬意与幸运!期间,大家还从牧羊人的居所(Mitato)谈起,就中希乡村文明、中西自然观念的异同等话题与希腊学者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一道回味两国文明交流交融的悠远历史,共话互鉴共荣的未来!




行程结束前,团队成员在克里特大学,围绕“希腊哲学与神话”“希腊政治与城邦”“希腊技艺与科学”“希腊戏剧与生活”四个论题,对研学过程中关于中希文明相近相知的所观所闻所想,以影像发声(photo voice)的形式进行了分组汇报。克里特大学的桑蒂罗普洛斯教授、马尔凯托斯教授、卡莱兹达基教授对同学们的汇报一一进行了点评,并对同学们视角独特、创见叠出的精彩表现给与了高度评价。



对话:走访希腊市镇村落,当好文明交流使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人类历史,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文明的相知源于文明的对话,文明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彼此间的交流碰撞。研学团队以推动中希文明交流互鉴为使命,实地走访了雅典和克里特的学校、市镇、街道和村落,同当地政府官员、学者和民众展开了多层次、有深度的对话交流,力图通过交流对话更好地了解真实的希腊,也让希腊人民更好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当好中希文明交流的青年使者。
在克里特岛雷西姆诺市政府与研学团队的座谈会上,市长马里纳基斯回顾了中希两国悠久的友谊历史,指出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合作,中希两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强调,青年在推动中希文明互鉴中起桥梁作用,此次研学团队的造访,将为中希友谊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阿诺伊亚市长办公室,市长凯法洛伊安尼斯会见了研学团队一行,对团队通过对话推动文明相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对中希美好的未来表达了殷切的期待,“中国和希腊同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中希文明自古以来就相知接触,近年来,两国青年开展了一系列人文交流,为中希关系发展发挥着桥梁作用。”

研学团队在雷西姆诺时市政大厅与市长开展座谈会


研学团队与阿诺伊亚市长会面
研学团队在行程中,不断地在极具希腊风情的街巷里寻找店铺、餐厅,在日光与黑夜的切换中,感知当代希腊的潮流文化;在露台正对巴特农神庙的餐厅,品尝着2500年前古希腊的传统料理。从雅典到克里特,从餐馆服务人员到现场教学教师,同学们还不时为希腊人的热情、好客与随性所感动着。这种文化间的接触、亲近与相互吸引尤其在克里特岛雷西姆诺的一个市镇——阿诺伊亚(Anogeia)体现地最为深刻。在这里,团队成员的脚步跟随桑蒂罗普洛斯教授迈入普通希腊民众家。无论是送水和巧克力的不懂英文的老奶奶还是沿路分享梨子、果酱的年轻妈妈,抑或是广场上健谈的年轻人,无不让同学们感受到阿诺伊亚人民的热情、纯朴与善良,感受到文化之间的共性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在走访中,希腊民众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非常感兴趣,团队成员也热情地给希腊民众讲述了西安和中国各地的文化和生活,开启了一场属于两个文明古国之间的交流对话。双方惊异地发现,两个民族之间并没有想象中的不同,二者在建筑、饮食等方面常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正是这种非功利性的友好交流中,中希两国人民实现了一场心灵的碰撞与对话。




传播:讲好中华文化故事,架起民心相通桥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讲好中华文化故事,要创新国际传播形式,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希腊是西方艺术的滥觞之地,中西艺术的碰撞尤能触发情感与思想的共鸣。为更好地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促进中国和希腊的文明对话,哲学书院在组织赴希腊研学的一开始,就精心编排了原创历史舞台剧《大儒张载》,旨在通过展现北宋大儒张载的传奇一生,彰显了一代大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演出在希腊克里特阿诺伊亚露天剧场进行,受到了中国驻希腊大使馆和希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中国驻希腊大使馆微信公众号、克里特大学官网首页、华文媒体、中希时报以及多家克里特当地媒体都进行了宣传报道,演出吸引了包括克里特大学师生、当地音乐人在内的众多希腊民众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纷纷表达了对《大儒张载》舞台剧的高度评价。一位叫阿萨纳西亚(Athanasia)的中年女士告诉领队老师:“我儿子是一名音乐家,可惜今天没能来。我拍视频发给他,他啧啧称赞:‘这太棒了!太棒了!’” 莅临现场观演的阿诺伊亚市市长代表马里哈斯表示,“非常高兴陕西师范大学书院学生把自编自演的戏剧带到希腊,这在克里特是史无前例的。我相信这次公演会让更多希腊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促进彼此之间的文化合作与交流。”





《大儒张载》原创戏剧在希腊公演
除了戏剧公演外,研学团队还以弘扬中华优秀书法文化为宗旨,在阿诺伊亚广场和露天剧场举办了“文韵共辉映,墨舞丹青绘辉煌”书法特色活动,吸引了众多当地居民。通过“书法基础启蒙”“福字传情”“自由创作”“赠送书法作品”等环节,展现了汉字的独特魅力,让希腊友人在墨香与纸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文明交汇之美,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希腊友人与研学团队成员一同挥毫泼墨,感知中华文化的生命线,感受文字与书写的不同意义。活动结束后,希腊友人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他们不仅学到了书法的基本技能,更在文化交流中增进了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一位来自希腊克里特大学的哲学专业学生玛丽安娜激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中国书法,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




结语
在为期两周的研学实践中,团队秉承“探求西方文明的起源,促进中希文明交流互鉴”的主旨与精神,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从不同视角了解、探寻希腊文明,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奉献点点滴滴;在交流与推广活动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与希腊人民在对话中了解彼此,结下友谊,真正充当起中希文明交流与文化传播的优秀使者。
行程结束前,研学团队应邀赴中国驻希腊大使馆参加研学座谈会。肖军正大使对团队在研学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许。他提到,陕西师范大学此次希腊研学活动,同学们不仅学习了希腊文明,而且传播了中华文明,研学过程中开展的一系列人文交流活动,让希腊地方政府和广大民众看到了来自古都长安青年学子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真诚意愿和切实行动,对推动中希文明交流与互鉴起到了积极作用。
研学终有时,探究无止境。团队成员将不负殷切期待,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谱写文明互动的新篇章,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和希腊文明这两大古老文明的和合之美,为推进中希人文交流、文化交融,促进两国人民相知相亲新局面贡献青春力量!





研学团队赴中国驻希腊大使馆开展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