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2019-2020下半学年参与《四书》导读课程的助教工作,协助李敬峰老师完成教学任务,期间共计36课时及2次讨论课。受疫情影响,本学期的助教工作皆在网上进行,省去长安雁塔校区的奔波之余,网上工作也有诸多问题存在,经过一学期的助教工作,对我个人而言收获良多,现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得总结如下。
一、基本工作内容
助教工作的首要问题是与老师及同学沟通,包括寻找网上授课的资源、教学平台、布置一周的任务和反馈同学们的意见及建议等。经过不断地和老师同学就上课内容和教学效果进行沟通协商,《四书》导读的授课形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由于《四书》导读课程的主要授课形式是答疑,需要同学实现观看视频资源,整理好问题在课上与老师沟通,第一周处于方便记录的考虑,采取在微信群内授课的方式。优点是讨论内容便于整理,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每位同学地发言情况进行考勤。缺点是问题之间互相穿插,讨论时显得混乱,打字也较慢。
中期更改授课平台为腾讯会议,答疑的及时性加强,但出现了明显的挂机行为,为考勤带来了不便。并且中期有个别同学开始懈怠,课堂气氛不如前期活跃。后期加入分章节的朗读和翻译原典的环节,解决了个别同学课上不参与的问题。
每周的任务会在周一布置下去,但因为网络课程资源的平台问题,无法查看学生是否观看了视频,学习成果只能从课堂提问中体现。
除了日常的沟通交流,布置任务及考勤记录外, 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收集同学们的意见及建议。主要有三个方面的 问题,首先是对网络授课方式的不适应,注意力不能有效集中;二是古文阅读在句读方面存在困难;三是对文本涉及到的思想家的 思想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课上提问时找不到重点。
针对这些问题,课程教学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课上的轮流朗读环节有效集中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同时我也根据课程进度向学生推荐相关参考书目,中国哲学通史类书籍,尤其是一些优秀的白话文译本,帮助同学们理解。
二、讨论课工作
本课程共进行了两次讨论课,一次围绕孔子的治学与为人,一次是孟子的仁政思想。两次讨论课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
线上讨论课要进行合理的分组,10人及以下较为合适,时间上可以存在一定的弹性。初稿需要提前一周以上交至助教,及时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后形成二稿。二稿由助教整理完毕发送至班群,让同一小组的同学提前互相了解,做好课上讨论交流的准备。并且在讨论稿之外另设发言稿,讨论稿字数不限,发言稿要求一千字以内,可以不交给助教审阅,自行准备,这样做可以有效节约课上的时间。
讨论课进行中会出现无人参与讨论的情况,助教需要事先针对每个人的讨论稿准备好一个问题,在冷场时适时加以引导,这要求助教对讨论课涉及问题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讨论课过程中助教应简要记录每位同学的发言次数和问答情况,便于课后登记成绩,并及时打断个别同学偏离主题的发言,掌控讨论的整体节奏。
讨论课结束后需要再次提交讨论稿终稿,助教审阅后选取较为优秀的讨论稿,一并提交给教师,同时做好工作总结和新闻稿的撰写。
讨论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同学的问题意识不强,讨论稿多为综述性质,泛泛而谈,缺乏理论支持和自己的见解。反而在发言后的讨论过程中会形成一些鲜明的观点,这些碰撞后产生的观点在终稿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这些问题在第二次讨论课中通过讨论稿修改环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比如讨论稿初稿修改时提出适当的思路引导,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提问的形式指出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所需的背景知识的指引。
三、期末考核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需要及时和教师沟通,尽早确定课程论文的主题及要求。本课程的期末考核采取写课程论文的形式,论文在已学的范围内自选,无论是讨论稿或是课程论文,都需要助教提前几天及时和未提交的同学沟通,避免个别同学忘记时间,延误提交。期间也会有同学就论文向助教询问修改意见,这也可以帮助助教提升自己对所学的理解。助教工作的开展使我更加深入系统地整合以前学到的知识,学习和讲解所要求的能力、了解程度都有所区别,这也是我做助教以来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