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助教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师资 >> 课程助教 >> 正文

张烁蕊-《科学的旅程》助教总结报告

发布日期:2020-07-07    作者:张烁蕊     来源:     点击:

助教本学期负责工作内容:

1课程相关任务通知;

 

2课程出勤情况统计;

3课上发言情况统计;

4学生问题统计答疑;

5批改部分课后作业;

6组织与准备讨论课相关事宜

汇报内容:

、《科学的旅程》课程概况

19次网上授课情况汇报

、两次讨论课的情况汇报

、课程和讨论的问题反思

一、《科学的旅程》课程概述

1学生人数:51人  [长安校区20+雁塔校区31]

2课程平台:超星直播+腾讯课堂

3课程内容:共18讲内容+2次讨论课+3次课堂小讨论

4出勤情况:雁塔99.28%,长安99.44%,迟到现象较多

5课后作业情况:超星平台讨论区发布3500字课后小作业。

        完成率:雁塔96.77%,长安100%

19次网上授课情况汇报

1网络授课情况综述

本门课程共持续19周,1-18次为教师授课的方式进行,第19次则是以课堂讨论的模式进行。并在此前进行过2次时长约1小时的课堂小讨论。

2课程流程简介

1)每次前一周由教师发布课程预习任务,主要以观看学习通APP上吴国盛老师的课程视频阅读课内外参考书相关内容+1-3个课前思考题”为主。随后由助教检查学生视频观看和章节测验的完成情况。(仅参考,不准确)

2在直播课程中,老师会准时用腾讯课堂的签到功能统计学生的出勤情况,但是因网络情况以及各种不可控因素影响,出勤统计结果并不完全准确。于是由助教在课程开始10-15分钟左右统计课堂出勤情况。

助教对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发言率、作业、课前视频观看情况等进行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成绩判定。因网络授课的特殊性,迟到并不扣出勤分数,但无故缺勤会影响出勤分数

3正式课程内容讲解前老师首先会让大家举手或提问回答课前布置的思考题,检查大家预习的情况。最后在课程正式讲解过程中,学生积极在发言区与老师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两个校区的课堂发言率一直稳定在50%左右,有一部分学生几乎完全没有参与过课堂发言的环节。

  1. 课外提问与讨论情况

    在课堂上发言十分积极的同学,课后也喜欢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教师和助教进行讨论。不过课外提问与讨论现象主要集中在前4次课程,在后续课程中,这个现象就消失了。

  2. 课后作业情况

    目前老师已在学习通APP的讨论区发布4500字课后作业,规定时间内学生在评论区提交答案。第4次是课堂讨论,借超星平台收集大家的文字内容。

    学生作业的成绩由助教判定,并挑选整理出部分同学的优秀课后作业和课堂笔记提交书院

  3. 期末论文情况

    提前一个月以上布置了期末论文任务,主题是:3次课后作业+2次讨论课的主题五选一”,要求3000字以上,在71日之前发送到助教邮箱中,在统一分类整理交给教师。

  4. 2次讨论课情况

    1讨论平台:腾讯会议讨论时长2-3小时

    2第一次讨论课主题:“李约瑟难题”。

    第二次讨论课主题:是否同意吴国盛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观点?如何看待基督教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3第一次讨论课安排

    课程总人数为51人,10个左右不同的学科专业的学生为一组,共5组。老师和助教全程参与,助教进行记录与整理。学生有2-3周准备时间,提交1000字左右的讨论稿,助教对讨论稿的格式与内容进行初步的建议与修改。并在讨论课开始前1天将所有学生的讨论稿发布在讨论群内,以供大家讨论参考。

    第一环节为个人观点陈述,时间为5分钟左右;第二环节为自由讨论;第三环节为教师总结点评。

    总结:其中两组讨论氛围热烈,学生在自由讨论环节参与度极高,积极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疑惑,与同学进行探讨。但是其他3个小组总体集中在“个人观点陈述”,自由讨论环节需要教师与助教带动和连接,但是并不能形成“讨论”的氛围,整体讨论气氛更像一场汇报。

    课后助教从讨论稿格式和内容、讨论课发言和讨论两个大方面进行打分,并提出部分修改建议。

    4、第二次讨论课安排及流程

    第二次讨论课模式和流程安排吸取了第一次的经验教训,采用“互评+辩论”的形式进行。提前2-3周布置讨论主题,讨论开始前3-5天在小组内分享上交讨论稿,由助教提前给每位学生随机分配一个评议人,两两互评,此种模式可能需要评议人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并规定了具体的考核方式及评分细则。

    按照书院要求,每一次课外讨论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具体构成如下:


分值

主要考核点

文稿撰写

10

论证的逻辑性、写作的规范性、观点的创新性

个人陈述

3

能否简洁、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核心观点

评议

4

能否准确评价所评议报告的优缺点(如结构是否完整、思路是否清晰、观点是否新颖、史料是否详实、写作是否规范等等)、是否遵守学术评议的基本规则

自由发言

3

能否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信服力的辩护、能否一针见血地批驳对立观点

上述每一个环节独立给分。如文稿存在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将取消本次讨论课的全部成绩,并上报哲学书院备案。

四、课程与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一)直播课程相关问题与反思

1、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初期,学生课前提问、课上发言、课后讨论等都较积极,但进行到课程后期,积极性有所减弱,尤其是课外提问与讨论。

2)教师布置的3次课后作业每次都有学生无法准时提交作业/学生迟交作业,且迟交情况较频繁。

3)学生反馈:课堂互动环节较少;讲解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课外推荐阅读书目和资料较少等。

2、对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与改进

1)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将课堂发言情况等作为期末成绩评判的条件

2)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迟交/未交作业/迟到/缺勤等各方面问题的情况。经了解,学生本专业课业繁忙,导致课后作业迟交;网络及一些不可控因素导致迟到,是网课不可避免的情况。

3)教师接受学生的反馈与建议,多次在课前进行课堂讨论的环节;并降低课程难度,减少预习任务等。

(二)讨论课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1、讨论课存在的问题

1)第一次讨论课中虽有个别组表现优秀,但是整体讨论氛围不够强烈,多数讨论组在自由讨论环节只有个别同学参与积极,需要老师与助教单方面发言与协调。排除个别不爱发言的学生的情况,综合看是讨论模式与流程的安排、讨论主题的设置有问题,无法调动学生的讨论热情与氛围。

2)讨论稿提交时间不及时;讨论稿格式不规范,不标注引用的参考文献;且参考内容来源不详,部分学生仍习惯于“百度”获取一些参考资料;部分学生有抄袭和照搬的嫌疑。

3)讨论的时长控制不到位,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讨论任务。

2、对讨论课的问题的改进与反思总结

1)吸取上次的经验教训,第二次改为“辩论+互评”的讨论模式,要求评议人两两互评,并严格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

2)此种模式安排使得讨论课进行过程中因没有教师与助教的加入也不会出现讨论“空档”现象,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并且学生之间能够进行一种“同一层次”但不同思想的更为自由与活跃的交流,从而能够有效减少教师在这个过程的参与,教师与助教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更像一个秩序的维持者与方向的修正者,教师在最后的点评也能够精准指出同学们在发言与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3)与此同时在讨论中学生除了作为学生外,无形中被赋予了评议人、被评议人以及辩论者等多种身份,身份的变换代表着学生在不同交流模式上与思想方式上的多元化,更有利于学生在这个不属于“已知/熟悉”的思想领域上其思想的激发与创造,在彼此的互评与交锋中相互学习与促进

 

最后:

我想谈谈自己作为《科学的旅程》在本学期的助教的一些所思所想。

我很荣幸书院能够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能够成为一名助教,为书院建设初期摸索前进的道路添砖加瓦,也是我们在毕业进入社会之前的一次极好的锻炼机会。一个学期下来在遇到问题时,不断与教师和各种各样的学生的沟通中在解决问题,这也在锻炼自身的沟通能力。因疫情原因本学期的工作方式也不同以往,也是一次助教工作的新体验与新挑战,心知自己在这次的助教工作中做的不是十分出色,一路过来也发生过种种问题,但是磕磕绊绊的总也是顺利解决了,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到的成长也是漫漫人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十分感谢书院能够提供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为书院的建设服务,也感谢书院各位老师的包容与理解,以及一路以来的帮助。在这里衷心祝愿我们哲学书院能够越来越好,学生成长的能够越来越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