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求学阶段会有很多难忘的经历和际遇,例如因闻道而豁然开朗,因友谊而激情燃烧,这些都值得我们庆幸与感怀。而在此阶段,若能以老师的身份过一把授业的瘾,相信很多人会因此而激动与自豪,而我就是这很多人中的一个。2020年2月到6月,我担任了老庄导读课程的助教,帮王老师和何老师做一些教学辅助工作,带学生们跟随两位老师一起走近老子、庄子,以及道家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不少,收获也颇多。下面我就将自己这一学期的助教工作做一总结汇报。
一、日常工作
本学期老庄导读课程共有十八节,分别由王老师和何老师任教老子部分和庄子部分。我的日常助教工作即为课前联系老师为同学们安排预习任务、申请上课会议室、提醒大家上课时间及注意事项、课堂考勤、组织学生提问及讨论、课后收集作业及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材料、每日为学生提供原著导读或优秀论文的推送、与学生谈心谈话、及时向老师反映学生情况。同学们给我反馈的听课感受是王老师重视发散性拓展,何老师重视原著文本解读。但无论是哪位老师的授课,都对自己启发很大,大家从老庄导读课中获益匪浅。
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每日分享”的推送。分享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原著导读、学术界相关的优秀论文、一些好的订阅号,和“疫”中有你栏目。在课程前期,就有同学向我反映平日里读原著的时间太少,而原著的阅读任务却不少,希望老师可以带着大家阅读。因此我便尝试与王老师沟通,在他的同意下,上了一节原著赏析课,大家反映良好。但老师上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除授课外,再专门指导同学读原著,显然不是非常现实。因此我便在王老师的启发下,尝试做原著导读分享,每日择取《老子》与《庄子》文本中相对重要的部分,并附之权威的解释,如清人郭庆藩、近人陈鼓应等先生的校释或理解,以引导同学们阅读。此外,当我发现有好的论文或订阅号推送时,也会分享给大家。这样,既能满足大家对于经典阅读和拓展阅读的需要,同时也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到了期中,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出现了疲惫的状态,例如上课卡点进教室,与老师交流不积极,交作业不及时等。为了鼓励大家,也为了在疫情的特殊情况下促进大家彼此熟悉,我开设了“疫”中有你栏目。由同学们提供给我自己的基本信息和照片,我整理后附上教师寄语,然后推送在群中,供所有同学阅读。我的寄语内容包括对学生的印象、学生所表现的优秀之处、对学生的鼓励几个部分。因此学生都能在期待老师评价的过程中获得一份肯定。这就有利于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和与老师的互动中,也能激发他们对于课程的兴趣。当然,在将十七位同学推送完毕后,我请王老师和何老师分别写了教师寄语,并联系纪念册的制作店家,将所有材料制作成册,寄送给大家,为老师和同学们的这一学期老庄课留下纪念。
但除此之外,我在日常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出勤率。十八次课中四次课有同学请假,除正常原因外,在后期有个别同学因为要参加学院或学校的活动而请假或早退,这多少反映出学生对于课堂不够重视,因此,我会私下找学生聊天,询问其近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以便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第二,课堂参与情况。在本学期前半段,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与老师的互动中,但在后期学生们思考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他们因为疲于应付各科作业,而不再重视课堂质量。第三,作业情况。刚开始老师安排作业是每两周或三周一次,学生们整体能够及时上交。但到了后期,很多同学向我反映,其他课程的作业、复习任务非常多,压力很大,我向何老师汇报了之后,老师把作业调整为了四周一次,但仍有同学无法按时提交。第四,读书笔记及课堂随感的上交情况。据期末统计,有百分之八十的同学主动提交了平日的自主学习材料。其中有不少同学提交了不止一次。对于学生整体状况良好,而有个别掉队的情况,我利用其上交作业、请假、或我通知事宜等机会,尽可能与学生多一些交谈,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因为我发现,有时学生怠惰是因为其在重压之下心态发生了变化,因此解决其心理问题也是帮助学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第二课堂工作
除了课程之外,本学期还进行了两次讨论课,即第二课堂活动。在讨论课上,大家分别讨论了老庄的语言风格、老庄思想异同及道家的境界论等问题。
同学们对于讨论课的准备工作都做得相当充分。每次讨论课前,我们会提前四周布置任务,任务会以PDF文件的形式在微信群中发送,在布置任务的同时,我会根据讨论主题择取相关优秀论文推荐给同学们参考。当然,也会提醒大家要以老师上课推荐的书目为主要参考。因为我们规定同学们在讨论课前一周提交讨论稿,因此我和两位老师会在课前对稿件进行审读、并提出一到两次建议。因此大部分同学都能在讨论课前对自己的稿件进行一到两次修改,从而对自己写的东西比较满意,因此课上就会表现得更加从容一些。
第二次讨论课较第一次讨论课而言,我们吸取了经验,对时间的把控更加严格,同时加入了同学互评的环节,点评人在讨论课前已经阅读过被点评人的稿件,因此在课前便会做一定的准备工作,而在课上则会就其发现的问题,向作者提问,这就可以使双方形成互动,整体收效比较好。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同学们对自己的稿子太依赖,以至于在汇报时候直接念稿的情况居多,而对自我观点的讲解、阐述较少,或者基本没有。既然大家都在说之前准备好的东西,那么互相之间的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讨论就不那么充分。最后不得不提讨论稿,大家对讨论稿的重视程度比较高,基本所有同学都能在课后根据老师和同学的建议修改自己的稿子一到两遍。甚至有同学最终提交的稿子改了五遍。我们对大家的态度和努力非常认可。但同时,有同学提出一学期上交两篇讨论稿和一篇期末论文让自己压力很大,并且讨论稿和论文的格式要求不统一也会对其造成困扰。就此问题,我已向学院反应,相信在院领导和老师的协商下会有妥善解决的办法。
三、收获与感悟
我做助教最大的收获是两位主讲老师的认可和同学们的信任。除此之外,通过这一学期的助教工作,我也在摸索如何做好一名教师。在我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因为不好意思打扰主讲老师,有些专业课的问题会跟我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我就要主动去研究老庄,在老师上课前研究,在学生提问前研究,因此无形中就精进了自己的学业。而反过来,我也通过解答同学们的疑惑一步步走进了教师这一角色,收获确实很大。因为在与同学们的切磋中,在跟着两位老师的学习中,我离自己成为教师的目标越来越近了。在此也要感谢学院和老师们给予我的这次机会,虽然各中也有不易,但还是小小得过了一把教师隐。
最后,是我对助教工作的一点建议。建议分两个方面,第一是关于学生的。我认为作为助教,我们需要将关怀和帮助学生作为第一原则。尤其我们面对的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正处在适应环境、适应人事的过程中,遇到学业和生活中的问题时内心难免会敏感,而如果我们多多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往往可以避免很多问题,并且让他们在这个课上收获温暖和关爱,我觉得这可能相对于我们传授知识来讲,能够更多地带给学生在人生路上,甚至未来发展中一些有益的东西吧,而这或许也更能凸显我们书院育人的原则。虽然学生们处于书院中,对他们做一些基本的要求很有必要。但这些要求最好能适度,并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灵活调整。我相信我们这份用心会让学生爱上书院,爱上书院的课程,爱上书院的老师,爱上大学期间的这一份美好。
第二点建议是关于课程的。我觉得只要我们以用心尽责的态度去对待工作,那么都能将工作做的比较到位。但关于整理讲义的工作,我建议学院可略作调整。我之前做过这个工作,因此举一个切己的例子,老庄导读的课程一般是两个小时,讲义整理下来最少需要六到八个小时,这是只听一遍的情况,如果整理完再查漏补缺地听一遍,就需要再加两个小时。尤其是像中国哲学里面古文较多,有时需要听三到四遍去矫正都是很正常的。这对于一个助教老师来讲,任务量非常大。对此我有两点建议:1、请主讲老师提供讲稿,这样准确性更强。2、因为有同学在课后向我要课堂录音以整理听课笔记,那么是否可以让助教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讲义整理工作,如此一来,无论对学生和助教来讲都有益处。以上建议或许有不成熟之处,仅供老师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