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助教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师资 >> 课程助教 >> 正文

敖安娜-《审美与人生》课程助教工作总结报告

发布日期:2020-07-07    作者:敖安娜     来源:     点击:

本学期有幸担任哲学书院戴晖教授讲授的《审美与人生》哲学通识课程助教,现按照日常教辅工作、讨论课组织管理和个人成长与收获三部分对本学期的助教工作与相关学习进行小结。

一、日常教辅工作

日常教学方面,本学期全程采用线上授课形式,《审美与人生》共授课十七周(不含讨论课周),利用超星学习平台和腾讯会议分别进行十四次录播课程和三次直播课。作为课程助教,教辅工作主要集中在课前筹备及课后学习社群运营两方面。

(超星平台 在线课程概览)

1.课前筹备与课程发布

  (1)录播课程

由于每周需要任课老师提前录制课程视频,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反馈适时进行课程内容及节奏的调整,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备课。因此,助教需要及时与老师沟通确认相关课件内容,辅助完善教学文件包,保证课程如期上线。

(日常教辅工作时间线) 

每周课程筹备及发布时间线大致如上,收到老师录制好的视频课件后试听并制作《每周学习指引》,主要内容覆盖专业术语、原著出处及思想时代背景等,帮助跨专业同学更好地适应哲学课程的学习。同时,收集并与老师确认相关阅读书目、参考文献等电子版学习资源,商讨拟定在线作业题。将所有教学资料上传平台,与任课老师确认无误后,在学习群发布本周课程信息及下周课程预告。

 

(课程教学包)

 

  (2)直播课程

为了完善前期录播课程及时互动性不强的情况,满足同学们提出的增加师生互动的学习需求。在完成原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本学期最后三周课程采用腾讯课堂直播课的形式进行。

直播课前,通过匿名调查问卷形式采集课程相关需求,供老师备课参考;直播课中,除了常规的考勤记录和关注聊天区同学们的提问,主要做好即时师生互动记录,以文字形式让大家更好地聚焦于问题的探讨交流。

 

 

(课前需求采集 直播课即时记录)

2.课后学习社群运营

  每周课程上线发布后,助教工作重点转移至学习社群的日常运营。此处的学习社群指以课程班级为单位的在线学习交流团体,虽以微信课程群为主要阵地,但不局限于此,还包含课程满意度调查、一对一沟通等其他形式的学习督促辅导工作。作为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期课后学习社群相关工作主要包括课程满意度调查、学习情况跟进、教学相关资料分享、学习交流答疑等。

  (1)期中满意度调查及改进

为了更好地提升助教工作质量,在进行期中课程满意度匿名问卷调查时,设置“助教评价”板块,并采集与助教工作相关的需求及建议。

 

(期中助教工作评价) 

  在同学们对助教工作整体满意度较高的情况下,更关注的是从助教角度如何提升相关课程服务。针对同学们提出的课件内容形式更丰富分享更多课程相关的影音图文资料增加讨论交流的机会等需求,经与授课老师沟通,在后半学期进行了一定调整与完善。

鉴于视频课件录制后不便修改的情况,遂整理并每周推出部分前期课程音频图文版推文,让同学们得以反刍课程,温故而知新;同时,也在课程群不定期分享课程内容相关图文;在老师的支持下,后半期不仅加快原有录播课进度,增设直播课与同学们及时互动,在组织第二期讨论课时,也适量缩小小组规模,增多讨论课次数,尽可能增加师生与生生间的学习交流机会。

 

 

(课程回顾之音频推文 部分) 

  (2)日常学习跟进

为了方便同学们灵活安排课程学习及回顾,录播课程上线后将持续开放。为了避免出现课程积压、 学习进度滞后等不良状况,助教于每周末查看统计超星平台学习数据,并制作了《学生学习档案》用于日常学习督促及期末评分参考。

在日常学习督促中,侧重关心同学学习状况和遇到的困难,学习提醒之余及时向老师反馈,给予同学相应的指导。至本学期结束,课程整体完成情况较好,符合课程预期。

(《学生学习档案-课程完成情况》) 

二、讨论课组织管理

本学期分两期共举行小组讨论课11次,第一期分5组(5-9人/组),采用微信群语音形式进行发言及讨论;第二期分6组(4-8人/组),采用腾讯直播会议形式举行讨论课;全班36位同学均参加并提前提交了讨论稿。大致概况及经验分享如下。

 

 

(讨论课组织时间线)

 

1.讨论课课前准备

  (1)选题及分组通知

为了保证讨论课有序进行,且满足大多数同学的研讨兴趣及需求。在与任课老师沟通确认讨论课主题后,下发《讨论课选题通知》及《讨论课分组及时间安排》,明确讨论课内容、形式、要求及各项工作时间线,如讨论稿初稿及定稿提交时间等。

在进行讨论组分组时,以课程群群内接龙的形式初步统计学生选题及空闲时间,在优先满足选题兴趣的基础上,尽量协调各组课程时间。在合理的范围内,秉持宁可多分组多安排几次课,也不硬性指定选题或规定时间的理念,在组织策划方面尽可能保证学生参与讨论课的积极性和便利性。

 

(讨论课选题及分组通知)

 

  (2)讨论稿批阅及修改

在讨论课分组及时间安排确定后,进入讨论稿写作及修改阶段。其中,讨论稿的修稿意见批复及答疑是个人认为较有挑战难度的助教工作部分。

首先,制作《讨论课主题指引》,帮助同学们定位需要精读的文献重点章节,并解读相关讨论课选题防过度发散或偏离课程,不忘在消化课程学习内容与精读原著基础上进行讨论之初衷。

 

  (《讨论课指引》部分截图)

其次,在批复讨论稿初稿修改意见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无十足把握的问题,先从相关课程内容中摘取老师的讲述供学生改稿参考,进而再直接向老师求教,并将老师的答疑整理后反馈给相关同学。

最后,全程利用邮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是更为正式和有效的沟通方式,也便于后期查询及反馈。

 

 

(讨论稿修改批注及部分反馈)

  (3)课前其他准备

收到同学们的讨论稿修订版后,于讨论课前两到三日分享到所属讨论组并组内指定点评人。供大家提前熟悉组员讨论内容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讨论课上同学们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小组点评人)

2.讨论课现场组织

 

讨论课分为个人主题发言、自由讨论和小结感言三个环节。

首先,关于个人主题发言环节,助教于课前下发注意事项,主要是时间把控及勿逐字念稿;并于现场再次提醒发言人并担任计时员,对于超时的同学适时提醒。

其次,在作为重头戏的自由讨论环节,助教及时做好问题及发言记录,把控现场节奏,讨论过于发散时适时聚焦主题。如遇到冷场的情况,及时向同学们提问或适当分享自己的看法,让讨论再次活跃起来。

最后的小结感言环节,助教引导每人都分享,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发言较少的同学的参与度。

 

  

“自由讨论”现场记录)

 

3.讨论课课后

 讨论课结束后,汇总同学们尚未释疑的问题向老师求教,并及时回复至课程群供大家学习了解。同时,评选出优秀讨论稿并分享,增进各讨论组不同主题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讨论课问题与答疑)

 

 

(优秀讨论稿分享)

 

三、个人成长与收获

1.成长:学习·读书·反思

本学期在担任助教工作的期间,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变化。每一次的预听课、课前教学包的准备加上与老师多次问题交流,认真课程学习,此为成长一;为了更从容地解答同学们的疑问、批复讨论稿和组织讨论课,也鞭策督促自己去读课程关涉到的著作文献,从古希腊、中世纪到近代,多多阅读原著,此为成长二;陪伴同学们学习的过程中,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自己的不足,反思己过,此为成长三。

 

2.收获:求知·爱 ·感动

 除了宝贵的成长,同样珍贵的收获,是被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们执着的求知之心和真挚的情谊感动。转眼期末,站在这段相伴共学的云学习旅程的终点,很开心可以说:“是我们的认真努力与热情投入,才让这段日子美好又难忘!”

 

 

 

 

 

 

 

(学生信件摘录)

 

(班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