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教育 >> 通识教育 >> 正文

究天地于奥渺之道 任逍遥于无待之境——“老子与庄子处世之道的异同”讨论会

发布日期:2020-06-05    作者:王乐     来源:     点击:

老庄导读课程的第二次讨论会共分两组进行,6月4日下午4时30分,第一组讨论课正式开始。本组讨论课的主题是《论老庄处世之道的异同》,参与讨论的汇报人共有7位,他们分别是来自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的郑心怡,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高愉涵、刘兢哲、孙彤;来自外国语学院的张玲鹭,来自地理科学学院的冯刚,和来自物理信息学院的李嘉欣。何大海老师作为本组讨论课的指导教师,全程参与了讨论。

在课程伊始的汇报及点评环节,郑心怡同学首先从“自知”与“处世”两方面论述了老子与庄子处世之道的相同与不同,她认为,老庄在反求诸己的方面,都看重自己内心的充实与满足,而在处世方面,庄子则比老子更加洒脱,老子出世而庄子避世。针对郑心怡的汇报,冯刚对其进行了点评,他建议郑心怡脱离稿件,更加自如地阐述及讲解自己的观点。但他非常认同郑心怡的第二部分论述,说其与自己的观点相似。而冯刚的汇报角度是老庄的人生哲学与处世之道。冯刚认为,老庄哲学思想的展开,皆立足于道法自然,同时,老庄均坚持守柔尚雌的处世态度。但即使如此,他们对自己思想的落实却不尽相同。老子以无为求无不为,而庄子则追求绝对的逍遥。

高愉涵以《论“孤龙”与“野鹤”的处世思想》为题,进行了汇报发言。她首先解释了题目中的两个意向均来自《庄子》文本。高愉涵认为老子无为而庄子逍遥,老子智慧而庄子通透,因为同处礼崩乐坏的时期,二人顺应自然与见素抱朴的处世态度是一致的,但老子的思想依然从世事出发,而庄子却主张避世任性。从这点看,二人又是不同的。对于她的观点,孙彤在点评时提出了疑问,即老庄求道的手段和目的是否如作者所说的不一致?高愉涵欣然接受点评人的问题,并于后期做了回应。

虽然大家引用原典较多,但汇报人中也不乏以现代人的论断来佐证自己观点的同学。例如刘兢哲,她援引了崔达华先生的说法以表意:“庄子的人生追求是一种高远的个人精神上的自由,以不同的方式,即超世、遁世、顺世,与世俗生活保持着距离。老子则是倾心于个人生命的健康和长久地存在,对驾驭世俗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因此,她认为无论是老子抑或庄子,他们的处世之道对今天的人们均意义深远,但如何挖掘其价值,则需要我们培养慧眼,明辨精华。对于刘兢哲的发言,点评人李嘉欣予以了高度评价,李嘉欣认为刘兢哲的汇报无论从内容、形式及最后的启示都无可挑剔。而李嘉欣之后的汇报也得到了刘兢哲的肯定,她认为自己与李嘉欣的观点相似,但对方却将道阐明的更加深刻、清晰。她建议如将自己的例证补充在李嘉欣的论述中,相信会使其更加精彩。

同样得到点评人认可的还有孙彤。她从老庄以“道”为本的思想出发,阐述了二者顺应自然的主张是一致的。紧接着,她首先从“落脚生活”和“立足精神”的视角阐述了老子与庄子政治主张的不同。同时,她又从“返璞归真”和“逍遥游世”的角度揭示了二者生活态度的不同。最后启示我们,老庄的处世之道在于教会我们去感受生活,调解自我,从而重视生命的质量,以实现自我。点评人高愉涵认为孙彤的汇报条理性强,能够结合时代与当下谈问题的启示非常可贵,同时,她还认为孙彤的文学功底深厚,对自己自己启示良多。

与孙彤相似,张玲鹭也从对“道”的阐述入手进行分析,剖析了老庄在“道”的观念上的一致性后,随后她重点阐明了二者在生活态度和政治态度上的不同。她认为,在政治态度上,老子追求小国寡民的太平之世,崇尚回归民风的淳朴。庄子则主张无为而治,追求个性的逍遥。在生活态度上,老子倡导清静无为,而庄子则随心所欲。尽管有不同,但老庄思想皆是乱世静心的良药、安身立命的智慧。周恺人在点评张玲鹭的观点时,认为其语言优美,文献引用恰当,论述充分合理,内容紧扣主题,汇报效果良好。

在课程的提问与讨论环节,大家就“逍遥是否能够实现?如果能的话,如何实现?”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有同学认为,逍遥是不能实现的;但有同学认为,逍遥在精神上是可以实现的,而在物质上则不能实现;还有同学认为,逍遥既非能实现,也非不能实现,充满辩证意味。对于大家的讨论,何老师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就逍遥问题而言,这是一个历史与哲学的讨论,因为如果站在历史学的角度,我们会感觉人永远无法逃脱他所在的时空限制,所以肯定达不到这种绝对的逍遥,但如果是站在一种哲学的角度,从一个真正的求智爱智角度来看待问题,那么最后的逍遥智慧是能够获得的。追求这样的绝对逍遥,是毋庸置疑的,在此,何老师鼓励同学们从各个角度来分析。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即使逍遥的绝对性精神自由是难以做到的,但是它依然是人心目中那一团圣火,是人心目中那一面红旗,其指引着我们可以不断向它前进,并不断确定它,或许虽不能至,但不影响我们心向往之,所以这样的一种追求逍遥的信念和行动或许更珍贵。

 

在最后的点评环节,何老师对所有同学的讨论稿及现场汇报都进行了指导。他表扬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纠正了大家的部分用语习惯,同时对大家的论文深度及专业性提出了期望,他期望大家能够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突出问题性,从而凸显论文的深度及专业性。同学们在感谢何老师指导的同时,均表示获益匪浅。当晚6时50分,讨论课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