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史”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标
1. 本课程以介绍佛教的思想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为主轴,亦介绍中国佛教界如何掌握印度佛教教义而另创新义的过程。
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定水准和广度的学养,运用相关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历练出面对佛教思想发展历程及其影响为著眼点的思辨力。
3.帮助学生客观理性认识宗教,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科学无神论宗教学研究立场。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 佛教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主要内容:
1.佛教创立的其时代背景和思想背景(课堂讲授,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3)
※2.原始佛教思想(课堂讲授,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第二章 部派佛教的思想
※1.佛教的分派经过及其原因和影响(课堂讲授,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2.主要部派思想要点及其特色(课堂讲授,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第三章 大乘佛教的思想
1.初期大乘佛教思想(课堂讲授,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
2.中期大乘佛教思想(课堂讲授,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
3.晚期大乘佛教思想(课堂讲授,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
第四章 佛教在中国魏晋南北朝的初传
※1.佛教传入中国的最初阶段(课堂讲授,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2.般若学、毗昙学和涅槃学在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课堂讲授,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第五章 隋唐中国佛教的昌盛与发展
1.隋唐宗派佛教的形成(课堂讲授,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2.天台宗及其思想体系(课堂讲授,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3华严宗及其思想体系(课堂讲授,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4.法相宗及其思想体系(课堂讲授,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5禅宗及其思想体系(课堂讲授,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第六章佛教向朝鲜半岛及日本的传播
1.中朝文化交流和朝鲜半岛佛教(课堂讲授,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2.中日文化交流和朝鲜半岛佛教(课堂讲授,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其它教学环节(讨论课):佛教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支撑课程目标2)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本课程重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热情,帮助学生客观理性认识宗教,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科学无神论宗教学研究立场。因此,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主要以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为主,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在老师的指导和协助下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探究活动逐渐掌握研究方法,坚定科学无神论宗教学研究立场,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技巧,增进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采用日常表现和课程论文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具体如下表)

五、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选用教材
无
2. 主要参考书目
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79。
杜继文:《佛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杜继文:《汉译佛教经典哲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 其它学习资源
中华电子佛典CBETA 网址:http://www.cbeta.org/
六、课程学习建议
1.佛教专用术语较多,请选修本课程的同学勤于动手,遇到不懂的专用术语及时在CBETA软件上查阅佛学大词典。
2. 宗教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请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认识,秉持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立场,坚定科学无神论宗教学研究方法,科学严谨地对其展开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