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思想星空大讲堂第十五期|李秋零:康德的目的论思维与形而上学

发布日期:2020-11-23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0112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秋零老师应邀来到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为各位听众带来一场思想盛宴——《康德的目的论思维与形而上学》,本次讲座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赵卫国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李教授为大家介绍选题的几个目的,第一,把康德的目的论思维与同时代流行的牛顿机械论思维相区别,第二,借康德的目的论思维把三部批判贯通为一个整体,避免割裂地看待康德的哲学分支。第三,通过康德的目的论思维思考和解决形而上学问题。李教授以这3个主要问题为导引,展开本次精彩讲座。

李教授表明以往谈到康德哲学时,人们往往习惯于认为《纯粹理性批判》解决认识论问题,《实践理性批判》解决伦理学问题,《判断力批判》解决美学问题,然而这种思维方式恰好割裂了康德的本意,因为康德在写作《纯粹理性批判》时脑中已怀有一个整体性的蓝图,他的哲学围绕与“人”有关的三个问题: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和我可以希望什么?前两部批判解决了“知”和“行”的问题,第三个问题则与“希望”有关,康德为何提到这个不属于哲学范畴的希望概念?又为何如此重视“希望”问题?李教授认为此处是理解康德思想的关键。康德自己对他提出“希望”问题的“动机”没有做出任何说明,因此我们只能反向思维,从回答问题的“效果”来猜测提出问题的“目的”。谁才是这个问题的最大受益者呢?对“能够知道什么”问题的回答切断了知识通向上帝的路径,对“应当做什么”问题的回答是道德不需要上帝。

首先,李教授为大家讲解了形而上学与合目的性的关系。李教授谈到康德对形而上学的忧虑——作为一切科学基础的因果性被休谟的怀疑排除在知识之外,自此以后,形而上学成为不可能的。康德的任务就是重建科学的形而上学,用先天知识形式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用经验来保证科学知识的来源,这样科学知识就统一起来了。然而如果不超越经验,形而上学就难以成为“物理学之后”,这样形而上学对灵魂、世界整体、上帝依然失语。要重建形而上学,必须冲出经验的樊笼,他认为,康德针对上帝存在的自然神学证明持反驳态度——即把这个世界视为一个和谐的、美好的、有秩序的存在,因为在经验之外的事物我们对之无从谈起。然而,这个证明却把目的和意图引入了自然研究中,并且扩展了知识,我们并非认识到了目的和意图,而是将这种预设作为一种“范导性”的原则。李教授表明,康德认为用建构性的方式重建形而上学是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形而上学只能用范导性的方式来重建,而这种范导性的原则就是合目的性原则,这个范导性的原则并非取自于自然,而是为我们了进一步解释自然而不得不做出的“辅助线”惟其如此,“物理学之后”才能超越物理学,成为形而上学。范导性的权利何在?只是当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反思性判断力”时才得以解决。康德区分了两种判断力,“规定性的判断力”把特殊归结于普遍之下,例如把遇到的事件置于因果性的范畴之下,建立起一个因果链条。相反,反思性判断力的原则不是借自自然,也不是指定给自然,而是主体在认识自然的时候从自己出发为自己的立法,是作为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特别立法而这就是合目的性原则。

其次,李教授谈到了自然合目的性和人类历史的关系。自然合目的性是一个特殊的先天概念,它在反思性的判断力中有其起源,代表着自然的普遍法则和秩序,因此是假定的、范导性的法则。比如对于一个事物而言,首先要求各部分和整体关联起来,结合为一个整体的统一体,这样的产品才能被称之为一个自然目的。在把整个自然界视为视为一个目的系统之后,康德紧接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这个目的系统本身的目的或者自然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个最终目的只能是人。这是由于人能够通过理性把合目的地形成的诸般事物的集合体变成一个目的系统的存在者。接下来的问题是,人何以成为自然之目的?“人是什么”的问题是人通过自己的理性形成目的系统的关键,人正是因为有思想和精神才能够创建一种文化,自然的最终目的就是文化。虽然历史中的个人、民族、国家各自行事的方式有差异,但是历史却呈现出某种合规律性,康德引入“自然的意图”这个范导性的概念来解释历史。人有一种使自己社会化的偏好,同时也有一种使自己孤立化的倾向,在后一方面喜欢对抗他人。正是这种对抗唤醒人的一切力量,促使他克服掉自己的懒惰倾向,开发和发展出自己的理性,迈出了从野蛮到文化的真正的第一步,而文化真正说来就在于人的社会价值。然而人类理性的发展最终会遇到一个不可克服的瓶颈,在一个普遍立法的公民社会中,人越是自由,之间的对立就越严重,康德认识到和睦的出发点是人的自爱,人最终是在非社会性和社会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而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是普遍的法治社会得以可能的前提。问题就在于理想的公民社会中,谁来作为这个社会的立法者?此时已经达到自然目的论的顶点。

再次,康德解决上述难题的方法是向道德目的论过渡。唯有理性的自我立法、自律能力才能够跳出“人需要一个主人”的怪圈。这种立法的普遍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每一个人格的立法必须对所有的人格有效。其次,每一个人格都是一个立法者,每一个人格都仅仅服从和遵循自己的立法。人作为道德性的主题,在目的方面是无条件立法的,整个自然界在目的论上都隶属于这个终极目的。道德的人回答了“我应当做什么”的问题,但是未回答“我可以希望什么”的问题,唯有有德之人获得应有的幸福,创造的目的才可能真正实现,世界才可能是至善的,唯有设想一个既是道德秩序的统治者、又是自然秩序的统治者的上帝,它是原始的至善,至善才能够实现。

最后,李教授对今天的讲座加以总结。他表明康德在对审美判断力的批判中确立了主观合目的性这个先天原则,通过“类比”作为客观合目的性运用于有机物和整个自然,再通过最终目的和终极目的的概念引导出人的文化和道德,最终完成了自然向自由的过渡,实现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真正统一,并通过至善的概念导向了自然世界和道德世界的最高原因上帝。康德要把这个世界作为整体来考察,并且坚信这个世界应当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因此我们不得不为自己提出一个目的论的原则来解释这个世界,最终就引向这个世界的根本原因,上帝代表着对世界美好的信任和希望,这里也贯穿了基督教思想中的三神德——信望爱。李教授指出,真哲学就是真宗教,因为要成为真正的哲学必须做出一个跳跃,这个跳跃就是跳出理性思维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康德实际上宣布了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不可能性,单页通过肯定理念的范导性,为形而上学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这也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前言中所写道的:“我以此结束我的全部批判工作”。

李秋零教授的讲演一气呵成、条理清晰,既有对整体问题的宏观透视,又有对具体问题的细致解析,给各位听众留下深刻印象,讲座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积极提问,热烈讨论,李教授就问题进行一一回应。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