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助教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师资 >> 课程助教 >> 正文

王涛,2019-2020学年秋学期,《西方哲学的世界》课程助教

发布日期:2020-01-10    作者:     来源:     点击:

一、讨论课

本课程于10月底进行了第一次讨论课,雁塔、长安校区共计61名同学参加,一人因病旁听,未作发言。本次讨论课一共进行了五堂课,雁塔两节、长安三节,每节课进行约135分钟。本科课程采用主题讨论,由教师组提供文本,提前一周下发,学生根据所学课程,自行选择主题围绕文本进行讨论。学生在开课前一天务必提交讨论汇报稿,经助教批阅后修改完善,用以讨论课汇报环节。

作为第一次讨论课,本次讨论课的四个部分皆有记录:通报姓名、汇报主题;汇报;针对汇报发言进行提问、回应;专题总结。

第一个部分中以助教为主,要在四分钟之内完成:介绍讨论规则、引导自我介绍的工作,此处要注意,学生的自我介绍应该包括:姓名、汇报主题以及所在专业。助教在此之前要提前准备好纸笔,让学生按座次进行签到,核对名单,名单纸张要大,为评分留下空间。此处要注意评分要点,本课讨论课表现赋分采取综合评分,分为以下几项:发言内容;提问质量;回应质量;其他表现。

第二个部分中,助教要把握时间,控制听取报告的课程氛围,对过长报告及时提醒或打断。同时助教要注意记录,保留打分依据。

第三个部分中,一般一个学生讲完就会开始,此处要积极引导提问,并且记录提问积极的同学。一些有争议性地、难以简要回答的问题,要及时停止,并在课下鼓励继续讨论。

第四个部分机动灵活,例如本次讨论多数同学将目光聚焦于身心关系,则在最后进行简要的身心关系哲学史梳理,并对本次讨论课的好问题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本次讨论课比较顺利。在出勤率、报告质量和问答讨论质量方面可圈可点,王菲、高明昊和常睿迪等同学表现出了较好的水平。

但是本次讨论课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学生数量与助教数量不匹配,本门课作为书院学生最多、课量较大的课程,雁塔校区有27人,长安校区有34人,讨论课需要在周末连续进行五场,单个助教很难全程保持高效率和敏锐度,工作成果不够完美;同时,这一周末有三门课程开设讨论课,学生亦有疲于奔命之感。

其次,讨论课的两个选择:文本解读和主题讨论,是很难选择的。本次采用主题讨论的方式进行讨论,其优点在于人人有话说,人人有观点。但其缺陷就在于会显示出学生之间的巨大水平差距。有同学读书精深,谈及海德格尔和胡塞尔,体现出极好的准备和风采,但是,因为一些术语大部分同学根本不懂,甚至难以捕捉提问,场面一度尴尬。同时,水平较高的同学也觉得和大部分同学缺乏共同语言,不利于共同学习和书院共同生活。

第三,要严格讨论课纪律,有问必有回应,要提醒学生遵守讨论课纪律。

第四,由于本课程有长安区15:00-17:00的讨论课安排,有雁塔区同学因为个人事务调到长安进行讨论,回雁塔区可能就赶不上晚点名,可能会造成综合考评扣分。

最后,有同学因为迟到,来得很晚,导致没有时间给他们进行完整的讨论课体验,只能读读文稿。 

个人采取的和希望的解决方法如下:

1. 两个校区都开设的课程必须配备两个助教,要各个独挡一面,技术熟练;

2. 每学期要进行两类讨论课,助教要进行文本导论,也要在主题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教师、助教要多在学生群回答问题,让水平高的学生有饱足感,也引导水平较弱的同学了解得更精深。

3. 这个要根据助教熟练度,逐步改进。

4. 书院是否能提供证明,避免学生因讨论课扣分情况。

5. 严正纪律,提前通知,同时严格签到,争取学生体验完整。


本课程于12月21、22日进行了第二次讨论课,主题文本为《功利主义》。雁塔、长安校区共计55名同学参加,3人因病请假,未作发言。

本次讨论课一共进行了五堂课,雁塔两节、长安三节,每节课进行约135分钟,每节课约12人进行汇报与讨论。本次讨论课与第一次讨论课不同点在于以名家文本为基础,学生在开课前三天提交讨论汇报稿,经助教批阅后修改完善,用以讨论课汇报环节。本次讨论课在吸取第一次讨论课教训的基础上,助教每周利用课前半小时带领学生进行《功利主义》导读,以此引导学生思索讨论,个人认为效果较第一次更好。

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文本选择较好,《功利主义》作为名篇著作,内涵丰富、意义深刻,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完全可以让学生们有话可说、有思可拓;同时,一些程度较好的同学,也足以在这本书中寻找到更加学术化、“哲学化”的内容进行探索,两者并行不悖。

2. 助教每周用半个小时给学生梳理了文本基本内容,一共进行了四次讲解,并且推荐了相关的短篇著作,使得学生都对文本有了完整的把握。

3. 阅读名篇给与学生更多获得感和满足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 时间充足,并且错开了其他课程的讨论时间,有约四周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准备。

本次讨论课上,雁塔校区的常瑞迪、宋岩、李楚涵、文韬、卢海成等同学表现很好,长安校区的高明昊、廖明一、张艺馨、陈嘉伟等同学也有精彩表现。 本次讨论课有一重要经验可供参考:助教为学生挑选篇幅得当的名著进行导读,然后再进行讨论,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的来说,讨论课的确是一项很好的第二课堂拓展方式,但是要做好讨论课,必须要在内容、形式、规定和书院支持上持续努力,慢慢进步,不要想一蹴而就。

 

二、课堂以及考勤

本课程的考勤情况较好,鉴于开课时就严肃声明考勤的重要性,课程出勤率高,学生都能做到提前两小时请假,有两人一学期请假四次,亦提前报备。

课堂上来自多个学院的同学们也认真听讲,积极回应,雁塔区较出色的同学有李楚涵、宋岩、陈曦昊、卢海成、宋岩;长安区的廖明一、高明昊、乔晓伟、赵新宇等同学也十分积极。同学们普遍对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都感到满意。

但是本课课堂依然有问题需要解决:

1、作为导论课程,难免浮光掠影,有学生反映缺乏深入领会;

2、日常作业比较缺乏,学生缺乏复习环节,期末论文普遍质量一般;

3、雁塔校区的同学课后的现场答疑稍嫌不足。

4、导论的课程中缺乏对于原著的推介和讲解,只能通过第二次讨论课阅读一本原著,但事实上,只要原著的难度、篇幅得宜,原著对于同学的吸引力是很大的。一些特别著名的作品,比如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的著作,都是同学们很向往的作品,但是课堂上都没有深入讲到。

5、学生很有问题意识,但解答能力不足,从讨论稿和作业都能看出来,尽管讨论报告还是有改进的。很多同学总是处于质疑的状态,究其根本还是文本阅读量不足,怎么让学生读更多书?这个问题还有待解决。

针对以上问题,暂时的思索是:

1、可以期中增加一次小组课堂展示,让学生自己选择相关主题,深入合作进行学习探索,主题应该一开学就分配下去。

2、期末考核要提高要求,给予更多时间做准备,最好在期中的时候就给出主题,让学生做充足准备。

3、教师队伍和助教队伍要精心挑选合适名著进行小导读,同时做适度剪裁,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思索哲学原典的阶段。

针对课堂内外和考勤,可供参考的一些经验:

1、严格要求出勤,严肃课堂纪律,平时上课要积极点名,讨论课务必签到,设置详细的考评规则,有理有据。

2、讨论稿提前收上来批改,让学生在讨论前做一次修改,心里有底。

3、多提供相关读物,精细挑选,注意篇幅长度,促进学生多读书。

4、平时多和学生交流,进行微信答疑,也可以谈谈生活方面的小事。

5、注意时间节点,给学生更多时间准备讨论课,也要注意错开四六级考试等事项。

 

三、个人总结

本学期助教工作是对于我的一次重要磨炼,通过当助教,我的学术能力、教学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本学期我做得比较完整的工作有:

1、提前收发课程PPT,给学生提供课程相关参考文本,指导阅读,协助学生预习、复习;

2、课前准备授课设备,确保授课顺利进行;

3、每节课跟课,负责课堂考勤,进行课堂总结,记录学生表现好,并据此进行师生双向沟通;

4、批改学生作业,并且审阅、批改讨论课汇报稿,教导学生写作,逐步提高学生写作的论证技能和查阅文献的信息收集技能;

5、在线上、线下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并且收集学生建议和意见,和学生建立关系。

本学期工作的不足之处有:缺乏课堂记录意识,尤其是没拍多少照片,错失师生课堂风采,后来人请务必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