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课情况:
2019年秋季《老子》与《庄子》导读长安校区共进行了两次讨论课。分别于10月份的第四个周末和12月的第二个周末进行。
第一次讨论课具体工作:
10月3号与《老子》部分负责授课的王文琦老师确定了讨论课的主题,第一次讨论课共确定两个主题供同学们选择:1.儒道两家的互补智慧;2.《老子》哲理诗的语言艺术。并对长安校区33名同学进行了分组,根据具体的分组情况分别为三组同学申请了教室,并提供了部分资料供同学参考,参考资料为:《孔老异路与儒道互补》、《论儒道互补》、《论“儒道互补”的结构性特征》和《老子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的“留白”》。讨论课要求同学们尽量结合其所学专业的特点与主题融合进行学习。
10月26日早上8点-10点,下午2点-4点,10月27日下午7点-9点于陕师大长安校区文渊楼1202,进行了老庄导读课程的第一次讨论课,同学们主要围绕“儒道两家的互补智慧”主题进行讨论,发言过程主要结合其自身的专业与老庄的共通之处,就其自身理解的道家与儒家的相同和不同进行,过程中同学们互相补充,互相提问,互相印证,对于儒道两家的异同有了更深的认识,从儒道两立到儒道一体两面,从思想的异同到具体的历史时期的异同,从儒道自身到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们的不同选择。尹洁祺同学以诗人孟浩然为例,从孟浩然的形象中看出儒道异同的具体显现,刘洋同学提出士人对于儒道的选择在具体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徐梦同学能从史料中为其观点佐证,不同专业的同学在讨论中展现了不同的学识角度和思考角度,同学们都在这次讨论中对儒道两家有了更深的认识。第一次讨论课也遗留下了部分问题,主要有“对于儒道两家‘道’的异同,老庄的‘道’的异同,对‘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无为的政治论思考等”,对于在讨论课上没有讨论出结果的遗留问题,也在助教整理汇总之后由授课老师进行了解答。
第二次讨论课的具体工作:
11月29日,与《庄子》部分负责授课的何大海老师确定了讨论课的主题,第二次讨论课共确定了三个主题供同学们选择:1.如何看待道家境界论;2.老子与庄子的处世之道,有何异同?;3.论庄子的语言艺术。根据同学们的选题情况,由选题的不同对同学们进行了分组并申请了教室,与第一次讨论课相同,为同学们提供了部分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为:道家境界论探微、庄子思想的境域性、读《庄子·人间世》评庄周的处世哲学、老庄异同论、《庄子》“三言”新解说和道的真理与语言之表达——以《庄子》为中心。与第一次讨论课相同,依旧鼓励同学们与自身专业结合阐发所想。
12月8日下午2点-4点,于陕师大长安校区文渊楼1202进行了主题为“如何看待道家境界论”的讨论课;1203进行了主题为“老子与庄子的处世之道,有何异同”的讨论课;1204进行了主题为“论庄子的语言艺术”的讨论课。
在“如何看待道家境界论”的讨论课上,同学们从庄子境界说产生的背景,成就境界的途径和对不同境界的理解出发进行了讨论,吴昱同学从《庄子》中具体提到的“齐物论、齐是非、齐物我”出发,指出道家的境界论是中国哲学的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所在。黄思铭同学结合冯友兰的四境界说出发,对中国传统的境界学说与道家结合,指出了庄子境界论的高明之处。通过同学们相互之间的讨论补充,同学们都从相互的观点中对自身的观点进行了补充,对境界论的理解也更深了。
在“老子与庄子的处世之道,有何异同”的讨论课上,同学们从老子与庄子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论角度出发,对老庄的异进行了思考和讨论,指出了老子的学说倾向于宇宙论,而庄子更倾向于境界论的不同。并且对老子与庄子的“无为”也进行了辨析,老子的无为,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论上的无为,意味着在老子这里,仍在试图改变这个世界。而庄子的“无为”,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的精神境界,意味着在庄子这里,他更加绝望的看着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思考的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中保全自身的问题。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从一个观点抛出,被其他同学提问补充,在思想的碰撞中,同学们慢慢达成了共识,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观点,讨论课的作用也就在这里,让同学们能够彼此学习,共同成长。
在“论庄子的语言艺术”的讨论课上,同学们提出了“言有尽而道无穷”的观点。整个讨论过程,同学们围绕庄子是如何通过他的语言艺术将无穷的“道”通过有限的语言展现出来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围绕庄子语言特点的“三言”展开,通过对《庄子》文本的分析,将庄子的语言的“寓言、重言、卮言”特点具体而生动的展现了出来。在讨论中,同学们从文本入手,最后超越文本,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思考。
第二次讨论课结束之后,根据分组的不同,每一个小组都推举了两名同学在课堂上对他们所在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了展示,第一组的黄思铭和张穆之同学分别就境界论的多重维度的讨论和道家成就大师人格的方便进行了展示;第二组的回金明和田萌同学分别就自己对老庄的异同和组内情况进行分享,第三组的江云璨同学非常完整的呈现了第三组整个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内容,王菲同学就语言和思维的问题所进行的讨论进行了展示。各个小组还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和老师及其他小组同学进行了再一次充分讨论。并让同学们将其较为成熟的讨论成果通过书面的形式进行了提交,第二次讨论中遗留的部分问题也在汇总之后由何大海老师进行了解答。通过两次讨论课的进行,同学们不仅是在讨论的主题上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在讨论的过程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增进了友谊,加深了交流。不同专业看问题的不同角度也让大家在彼此身上学到了更多对问题的研究方法。讨论课是哲学书院开设课程的第二课堂,不同于一般的讨论课,哲学书院的讨论课通过课前准备,课中组织讨论和课下答疑解惑,不是单纯知识的分享,更是学生自身的一次对问题的研究过程,提高的除了知识量,还有与他人交流之中碰撞的思想的火花。
课程方面:
在与同学们的课下沟通中,发现有部分同学认为书院开设的课程不够哲学,不够深入;但也有部分同学提到有些课程难度略大,学习起来有些吃力。这个一是因为来自各个学院各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对哲学的接受能力不够。二是因为不同课程授课老师的课程大纲、教学方式的差异。
助教工作方面:
1.需要更多的和老师的沟通,和其他助教的沟通,沟通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所以这方面应该要多加注意。
2. 即便是课堂上比较内敛的学生,在人数较少的讨论课上,也能够进行精彩的发言,要注意讨论课的人数不宜过多,6-10个人最好,让每个同学都能有发挥的空间,在为同学们分好组之后,在正是讨论课开始之前,最好让小组内部能有一个沟通认识的空间,这样非常有利于他们讨论的进行。
3.要与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的问题,了解他们的诉求,在做好助教工作之外,尽量去与学生成为朋友,这样也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情况,为更好的教学效果服务。
以我自身的工作经验为例,在讨论课上,一开始不熟悉的大家是很难进入讨论状态的,所以在讨论前让同学们对自己做一个自我介绍,互相了解对方的专业和特点,这样更有助于讨论的展开,或者在讨论进行过程中为同学们留出休息时间,让他们把不好正式交流的话题在课间进行,这样也有助力拉近组员关系,方面展开讨论。在日常与学生的沟通中,如果遇到学生问问题,短时间内无法给出一个很好的答复,可以暂时先回复自己能考虑到的,发现遗漏的可以再整理成文档发给学生,会让学生感受到助教对他们问题的重视和关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就会更多的跟助教沟通了。助教的首要工作是保证正常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日常班级中,也要尽量去主动跟学生沟通,诱导他们提出问题,与教学内容产生良性互动。助教与授课教师最大的不同是与学生更为亲近,虽然在专业问题的解答上是不如授课教师的,但很多学生的日常问题是可以提意见来帮助他们的,即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其次是要学会从学生身上学习,书院的学生都是来自各个学院非常优秀的学生,在参与组织讨论课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向他们学习的过程,他们参与讨论的热情,多专业结合的学术角度,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都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